一脈書香飄田野,農家書屋讓文化滲透進了鄉間田埂,成了農村里的一道新風景。作為公益性文化服務設施,農家書屋能夠享受到一系列財政“加餐”,而究竟書屋的運營是否如眾望所歸,各級財政的補貼資金是否能夠被有效利用,這些問題卻少有人關注。為此,記者采訪了河北省沙河市財政局行政事業科股長紀忠江。
各級財政彰顯力度
農家書屋是國家“十一五”期間實施的重點文化工程,是農村文化建設的基本設施。“讀書、看報、翻閱雜志,是最簡便易行的文化活動。現在農村能識字看書的人越來越多,但購書能力很弱,渠道有限,因此迫切需要公共圖書室,提供更多健康有益、豐富多彩的圖書、報刊、有聲讀物和音像制品。”紀忠江說,“書刊不僅能豐富知識,還能升華農民的精神境界和審美能力。農民把業余時間‘泡’在書屋里,能得到更多的精神營養和文化滋潤。”
以河北省沙河市為例,截止目前已完成190家(2008年度建成27家。2010年度建成163家,其中上級獎勵3家)農家書屋的建設任務。農家書屋已成為沙河市新農村建設的一道靚麗風景,成為廣大群眾豐富知識的“加油站”。
建立一家書屋的成本是多少?面對記者的問題,紀忠江直言不諱:“每間書屋的一次性成本約為2萬元,其中中央財政出資1萬元,由地方配套1萬元。此外,沙河市在2010年建成的第二批160家農家書屋實現了對全市70%行政村的覆蓋,因此獲得河北省財政獎勵,每間書屋獎勵1500元。”
據了解,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沙河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財政局積極籌措配套資金160萬元,為書屋配置了閱覽桌椅100套,書架80套,共購置配套圖書322種、51250冊,購置配套報紙、期刊每村各2種。“中央財政資金和省級財政的獎勵資金全部通過政府采購用于購買圖書,市財政配套的資金則用于購買桌椅書架、報刊和音響制品。160家農家書屋在建成后全部通過財政和文化部門聯合檢查驗收。”紀忠江說。
除建立農家書屋外,沙河市財政還按照“文化為民、文化惠民”的建設理念,立足實際,突出地方文化特色,通過加大財政文化投入、改善文化基礎設施環境、支持地方特色文化產業、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努力讓沙河群眾搭上文化發展的幸福快車,既豐富了老百姓的業余精神生活,又有效地推動了全市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公益性基礎文化設施建設由財政承擔順理成章,但面對縣級財力短缺的現狀,很多地方難以籌集足夠的配套資金,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往往滯后。紀忠江向記者介紹,沙河財政一直堅持文化事業重在建設的發展理念,以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為突破口,創新發展思路,打破政府“單兵獨進”的投入方式,采取“內爭、外聯、自補”的方法動員社會各界齊抓共管,共辦文體事業,著力改善城鄉文化基礎設施條件,拓展市、鄉、村三級基層文化舞臺。“內爭就是充分發揮公共財政的主導作用,積極爭取上級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外聯就是采取多方聯系,找米下鍋,借地生財;自補就是努力優化支出結構,切實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將財力安排向城鄉基層文化建設項目傾斜,建立農村文化專項資金綠色通道。”紀忠江說,“目前,全市13個鄉鎮辦都建有文化站,近半數以上農村建有舞臺和文化廣場,農村文化活動室面積總計2000多平方米,藏書30萬余冊,訂閱各類黨政、文藝報刊40多種,個別省、市宣傳文化示范村的文化活動室還配備了高清電視、VCD、電子琴等娛樂器械。”
不愁“建”但愁“管”
在政策扶植下,農家書屋大批建成,遺憾的是,有些地區的農家書屋最后卻淪為一種“擺設”,沒有很好地加以管理和利用,上面來人檢查時熱熱鬧鬧,過后就冷冷清清,閉門現象依舊。另外還有存書數量少,甚至是“濫竽充數”的現象,提供一些與現實需要脫節的“過時品”,且很多都已破損,影響讀者閱讀。
“書屋的運營成本很少,房屋是由村委會提供,工作人員由村委會選派,財政無需額外支付工資,所有成本均為一次性投入。”紀忠江說,“財政負責投資建設,但書屋的管理主要還是由村委會負責,由專人負責開門。”
據記者了解,由于農家書屋多設在村委會駐地,經常出現“鎖長”當家,農民遠道借書,卻吃上“閉門羹”。一方面圖書閑置,造成浪費,另一方面農民喪失積極性,書屋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此外,一些書屋的圖書類別不全,僅有少量書籍而無報刊、音像制品等,無法提供全方位服務,“精神食糧”匱乏。面對這些問題,紀忠江表示,關鍵是要把已經建成的書屋管理好、經營好。書報刊不能長期不更新,各個書屋之間要定期交流更新。同時,可以適時舉辦講座、讀書比賽、讀者交流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只要抓得好,方法多,隨著書屋藏書的不斷增加和更新,書屋就能越辦越紅火,讀者越來越多,使書屋不只是讀書的地方,也成為宣揚傳播高尚道德情操,結交諍友共勉互助的溫馨場所,充分發揮凝聚人心、提高村民文化素質的良好社會作用。
據紀忠江介紹,沙河市有關部門已經認識到管理書屋的重要性,2011年6月3日沙河市文廣新體局與市新華書店一起,舉辦了2010年在建160家農家書屋圖書管理員培訓班,就圖書分類、上架、登記、借閱等知識進行了詳細輔導和培訓,為160個書屋管理員頒發了培訓證書,提高了農家書屋圖書管理員的業務知識。
此外,為了便于書屋管理員開展工作,解決因管理員水平不等而導致的書屋管理制度、各項登記簿制作參差不齊的問題,沙河市統一為160個農家書屋制作、配送了《農家書屋借書證》、《圖書接收登記本》、《圖書分類登記本》、《圖書借閱登記本》、《圖書丟失損壞登記本》、《征求意見本》及《農家書屋管理制度》、《農家書屋管理員職責》、《農家書屋借閱制度》、《農家書屋借閱須知》等必備物品,達到了統一、規范,并于2011年6月10日將上級配送的圖書、音像制品全部配送到160家農家書屋。
眼下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呈現出健康、平穩、有序發展的態勢,也享受了國家和各級財政帶來的優惠政策。但農家書屋建立在農村基層,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細微工作,隨著實踐與發展,還會碰到各種問題和困難。唯有地方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相互協調,共同商議,互通有無,務實推進,不搞花架子,逐步創新農家書屋管理機制和有效辦法,才能使農家書屋扮演好其真正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