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北京市政府決定建設“首都核心演藝區”,在東西城區核心地帶規劃新建、改造劇場50余座,相關部門計劃投入450億元。與此同時,記者還了解到在今年7月份的時候因主辦“2011年小劇場原創劇目展演”活動而熱鬧一時的東聯藝術工社在三個月后卻因為深陷經營困境而被迫改造成為餐館。
一邊是源源不斷光鮮登場的新劇場,一邊是經營慘淡黯然謝幕的老劇場。這是市場競爭中生存法則篩選下的結果,還是意味著相關扶持政策的缺失?讓我們從北京小劇場的生存狀態中尋找真相。
七成以上劇場閑置
1994年,傅維伯從日本留學歸國,隨后接管了人藝小劇場,這是北京最早的小劇場之一,圈內人說,是傅維伯開創了小劇場模式的先河。如今作為國家話劇院先鋒劇場的經營者,傅維伯說,入行多年,深知其中艱辛。
對于北京市政府投資建設新劇場的舉措,傅維伯說,如今國家積極提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文化事業發展創造了很好的環境。“其實只要有錢有地方,劇場好蓋,問題在于設施建好了,里面配套的軟件怎么解決?即使有投入,也不是短期能夠培養起來的。盲目擴充數量是對困難缺乏預見,倒不如先摸清自己的文化家底。只要仔細調查不難發現,北京地區其實有不少劇場處于閑置狀態,若是真要發展劇場事業,應該先出臺相關政策,將這些劇場盤活,對出現資源閑置和浪費現象的劇場予以追責。”
目前,北京在劇場建設方面距離國際大都市的水平尚有距離,所以不斷有新劇場在規劃、建設、投入運營,但是據此前官方統計資料顯示,北京市向公眾開放的80余座劇場中,能夠經常使用的只有20個左右。這就意味著七成以上現有劇場處于閑置的狀態。
于是傅維伯醞釀了一個關于委托代理的建議,對于無法保證演出場次的劇場,可以委托給擁有豐富演出資源卻苦于沒有場地的民間文化機構代為經營。雖然經營劇場事情本身不盈利,但是能夠保證劇場的演出場次,實現其文化服務功能,同時提升周邊地區文化氛圍和文化品牌。一個用心經營的劇場將具有繁榮周邊商業的作用,這是一個由劇場帶動產業的思路。
理想頭頂上的烏云
北京地區的國有小劇場中,人藝小劇場和國話先鋒劇場這些老牌劇場具有較高的活躍度。傅維伯透露,先鋒劇場明年的檔期幾乎已經排滿了。可是先鋒劇場并不是從一開始就經營得如此順暢,如今的經營結果也只能保證劇場的正常運營。為了堅守住劇場在社會文化中的責任,很多劇場定位為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公共文化設施,有的僅靠收取場租經營,有的甚至連場租都不收。可是又因為被視為文化經營企業,不僅要繳納房產稅,還要按照商業和娛樂業的標準繳納高額的營業稅。于是稅負和租金成為壓在小劇場身上的兩座大山。
早年先鋒劇場處境艱難的時候,曾有不少人建議傅維伯,將這地處于北京黃金地段的劇場改建為寫字樓出租甚至開發成夜總會,那樣必會賺到盆滿缽滿。但是在他看來,國有劇場承擔著為老百姓提供文化服務以及推動戲劇發展的社會責任,提供演出是最基本的職責。而且與民營小劇場相比,國有劇場好歹不用擔憂房租的問題,經營壓力相對減小不少。
傅維伯坦言,目前北京地區有不到10家民營小劇場,經營狀況都很艱難,可以說都沒什么盈利,投入的時候是一腔熱血和理想,再后來則是咬牙生存。經營的現實成為他們熱血理想上的一朵烏云。
王翔是北京首家民間獨立小劇場蓬蒿劇場的經營者,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蓬蒿劇場2009年初正式掛牌演出,前期建設包括準備期的房租、裝修等費用投資120萬,這筆投入至今沒有收回。如今每天的平均支出有2000多元,因為蓬蒿對80%以上演出劇目不收場租費,經營收入主要依靠票房,而票房收入只能達到成本支出的三分之一。民營小劇場成為了一個奢侈的消耗品。
政策扶植要有道
采訪中,王翔經常重復的一句話是“越理性的內容受眾越少”,于是面對經營的巨大壓力,不少小劇場選擇了商業化和娛樂化的道路以“需求至上”。不過堅持“藝術至上”的小劇場依然占大多數。這類小劇場里曾有一位經營者這樣說過,“小劇場的前景是好的,但目前大家的狀態都是撐下去。撐不下去的是先烈,撐得下去的是先驅。”為了撐下去,民營小劇場各有各的活法,比如繁星小劇場選擇集群式發展,目前建立了由5個小劇場共同組成的戲劇村,多場話劇同時上演給觀眾提供了更多選擇。有的小劇場在演出劇目之余開辦小型音樂會、讀書會等節目作為調劑,劇場周邊開設咖啡館、餐廳等配套設施,倡導了一種文化生活方式。
即使如此,艱難依然是民營小劇場的生存常態,經營者們迫切希望得到政策和資金的扶持,在北京這樣寸土寸金的地方,他們并不奢望政府提供免費場地,如果能免去相關的稅賦也是好的。傅維伯介紹,去年一年北京1.9萬場的戲劇演出中大部分是民營文化機構創造的,但他們大多不在政策扶持之列。中國要實現真正的文化繁榮發展,就需要對民營文化機構更加重視。
一些民營劇場經營者表示,從劇場的硬件設施和演出劇目看,他們不比國有劇場水平差,但是卻得不到相同的優惠政策和財政補貼。于是提出同樣作為非營利性文化設施,國家的政策應該一視同仁。
經常參加國際性戲劇交流活動的王翔介紹,國外小劇場多是非盈利性民間組織,不同的國家對小劇場有不同的政策扶持,有的是政府建造場地,請劇場過來經營;有的國家為劇場提供場租、水電、技術等多方面幫助,如果劇場準備出國交流,也會提供資金支持。他建議,我國應該設立激勵資金,為民眾提供優質文化服務越多的劇場應該得到越多的獎勵。
其實從2003年起,我國先后出臺了一些可以使民營小劇場受益的扶持政策,當時中央辦公廳發布的105號文件中規定,新成立的文化單位三年免稅。這個文件在2008年底到期后,政府又出臺14號文件,新成立的文化公司和企業都享受免稅政策。2006年北京市財政局印發了《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試行)》,文藝演出排在專項資金主要支持范圍的第一位。從2006年起,北京市政府每年安排5億元文化創意產業專項資金,扶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2009年度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項目申報指南中則標明了文藝演出業專項資金重點支持的5個申報標準,其中“品牌化、產業化的文藝演出”和“文藝演出場所的改造和利用”均在申報范圍內。
這些政策出臺后,有些民營小劇場從中獲得了一些實惠,但是,劇場經營者表示,能夠得到幫助的前提是劇場已經度過了艱難的初創階段,已經積累了豐富的資源并創造出優秀的劇目并進入穩步成長階段,期間也為政府稅收做出了貢獻。劇場拿到的是獎勵性質的資金,而非劇場起步時的扶持。如果這些資金能夠成為備案性質,在創立劇場伊始就能夠撥付,那么會更加令人心懷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