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英美法國家,各個領域的專家證人在各類型的訴訟中發揮著顯著的作用。但是,因專家證人過錯而誤導法庭判斷的現象也時有發生,由此引發其應否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等問題也備受爭議。中國現行法尚未明確規定鑒定人的法律責任,鑒定人違法鑒定、越權鑒定的現象難以得到有效的規制。借由英美專家證人法律責任的討論,或可為中國鑒定人法律制度的立法與研究提供一些啟示與借鑒。
關鍵詞:專家證人;鑒定人;法律責任
中圖分類號:D93/9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0-0238-02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的多元化,訴訟中出現的專業性問題越來越多且日呈復雜,單純借助法官自身的學識已無法對諸些問題作出準確的判斷,而須依靠相關領域內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就此進行探究,專家證人制度應運而生,并逐漸成為英美法系國家的證據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其幾乎滲透進了每一個領域的法庭審判,在協助法官查明案件事實、再現沖突原狀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是,英美專家證人制度系運作于對抗制訴訟模式下,在這種雙方當事人相互競賽的訴訟角力中,任何一方當事人不惜血本委任專家證人,目的在于利用其專業技能或權威說服法官作出利己判決。毫無疑問,在個人利益的指引下,沒有哪個當事人愿意花錢找一個堅守公平理念、在關鍵時刻倒戟反戈的專家證人[1]。尤其是在專家證人職業化之后,出于謀生的需要,相關從業人士開始公開宣傳自身的專業素養和豐富的法庭經驗,明碼標價,甚至明確承諾在訴訟中盡可能地為當事人賺取權益或逃避責任。在激勵的行業競爭中,一旦他們受聘于當事人并獲取酬金,必然會力行其“行業操守”,竭力為當事人服務,并在當事人利益和社會公正價值之間作出非此即彼的抉擇,誤導法庭作出不符合客觀事實的判斷。為此,英美司法界普遍認為,雖然專家證人應當優先對法庭負責,但對其當事人所負擔的任務也絕對不能忽視。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英美法國家已經開始以不同的方式強調專家證人的責任作為強化專家任務的重要手段,并逐漸形成“部分免責權”和“有條件的免責權”。實踐中,專家證人可能因以下四種情況而被追究法律責任:一是專家證人發表虛假意見;二是一方當事人以侵權或違約為由對另一方當事人的專家證人要求追求法律責任;三是當事人對自己聘請的專家證人以侵權或違約為由要求追求法律責任;四是專家及其所屬的專業團體違反職業操守[2]。
中國現行法尚未規定專家證人制度,但民事訴訟法規定了鑒定人制度。實踐中,鑒定人基于當事人利益而違背真實意思的錯鑒現象屢見不鮮,給司法界造成極為不良的影響,鑒定人的法律責任問題也備受關注。
二、專家證人的法律責任
從英美法系國家的司法實踐來看,專家證人在訴訟中所參與的訴訟階段一般可分為審前準備階段和法庭審理階段,在上述兩個不同訴訟階段中卻存在截然不同的法律效果,主要表現在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兩方面。
(一)審前程序中的法律責任問題
在審前程序中的專家證言準備階段,對于專家證人故意使用虛假的證據而引發責任承擔問題在學理上頗具爭議,但實踐上基本采取不予追究的立場。因為對于專家證人故意作偽證的證明,須達到排除一切合理懷疑的標準。這一標準在庭審程序中尚且很難達到,更別說是在審前準備程序中。為鼓勵專家證人能夠無所顧慮地提供證據,其自然也享有民事責任的豁免權。筆者認為,專家證人責任豁免原則適用于審前程序中專家證言準備階段,一是專家證人在庭審中的蓄意欺騙行為都可能不被追究法律責任,對于其在庭審前的準備工作中的作假行為就更加沒有追究的必要;二是對于專家證人在出庭作證時的蓄意欺騙行為,只需依據其在法庭上的專家證言的真偽進行判斷和追究即可,而不必去追究其在庭審前的行為,否則必然增加一些不必要的取證負擔和困難。
(二)庭審程序中的法律責任問題
在庭審中,專家證人的行為所引起的法律責任有兩種,即民事法律責任和刑事法律責任兩種。具體分述如下:
1.專家證人的民事責任。作為普通法所遵循的原則,證人在作證過程中所說的任何言論都不會被提起訴訟,即便其所言的是公認的錯誤且帶有惡意,甚至是誹謗。因此,在傳統法上,無論是民事訴訟還是刑事訴訟,英美專家證人如普通證人一樣,在法庭上提供證據時均享有民事責任的豁免權[3]。如在美國,只要專家證人的證言與案件事實具有相關性,即可獲得民事責任的豁免權。但是,隨著科技與社會的發展,諸多因素的出現對專家責任豁免原則產生巨大的沖擊,從而引發人們的反思并強化專家證人的職責與責任。如1999年英國司法改革Final Report中指出,專家證人基本的功能在于協助法院,如果其不能起到這個作用,那么就沒有存在的必要。而在美國,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出現了追究專家證人的民事責任的案例,其中較為典型的案例有六個,其中兩個主張賦予專家證人以民事責任豁免權,而另外四個則主張廢除這一豁免權而規定專家證人相關的民事責任[4]。
2.專家證人的刑事責任。隨著專家證言在刑事審判中的使用越來越頻繁,專家證人在作證時進行蓄意欺騙的可能性也就越來越大。因為,雖然專家證人是在宣誓后進行作證的,但是由于他們知道不會因偽證罪而受到起訴我們無權對他們進行法律制裁,他們很可能在需要的時候提供不實之詞,所以越來越有學者主張通過立法明確專家證人的偽證罪責任,以保證其證言的客觀性。實踐中,許多法官顯然也不會接受那種認為即便專家證人蓄意撒謊也能免于刑事責任的觀點,如美國最高法院馬歇爾法官所言:“很難想象,在一個權利與義務互相對等且互相并行的社會中,會容許有這樣一種特權,即能夠在對他人造成損害后而不受懲罰;我們也很難想象這種特權能夠凌駕于社會利益的原則之上。” [5] 因此,對于專家證人在庭審中故意作假的行為,也不排除其承擔偽證罪的可能性。如專家證人若在筆跡問題上提供虛假證據,蓄意誤導法庭,即有可能會受到追訴。
三、專家證人的法律責任制度對中國的啟示
就中國鑒定人的法律責任而言,現行法相關規定太過籠統且不成體系。在責任主體上,以鑒定人所在機構配置責任為主、鑒定人責任為輔;在責任內容上只有刑事、行政責任,而缺失民事責任;鑒定結論的客觀性得不到程序保障等,嚴重損害了鑒定結論的科學性、正確性和權威性。
基于中國鑒定人制度的特殊性,筆者認為,應在堅持國情和司法實踐的基礎上,合理借鑒英美法系國家的相關經驗。具體應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構建:
1.鑒定人的民事責任。關于鑒定人的民事責任,中國現行立法尚未予以明確。訴訟中,鑒定人通常由當事人聘任或法院指定,即當事人雙方可以協商確定鑒定人,而且只要雙方達成合意,法庭一般都予以認可;雙方當事人不能達成合意,則由法院指定或聘請。筆者認為,在第一種情形中,即由當事人協商確定鑒定人時,鑒定人和當事人之間存在一種委任關系。那么,對于因鑒定人故意做虛假鑒定或嚴重不負責任而給當事人造成損失的,則當事人應當有權追究其違約責任。如前已述,這種做法在英美法系國家已成為一種明顯的司法傾向;就第二種情形而言,鑒定人的行為不屬于履行國家權力或公職的行為,如因故意做虛假鑒定或由于疏忽大意或重大過失而給一方或雙方當事人造成損失的,則當事人可以追究其侵權責任。從中國的司法實踐來看,訴訟中所出現的一些錯鑒往往與經濟因素有一定關系,因而可以通過經濟懲罰來減少這種現象的發生。
2.鑒定人的刑事責任。關于鑒定人的刑事責任,中國現行法律和相關司法解釋已作出實體法責任上的規定。如中國《刑法》第305條規定,鑒定人在刑事訴訟中故意做虛假鑒定,應負偽證罪責任;《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第13條還規定了故意作虛假鑒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但上述兩條規定過于原則,且缺乏相配套的實施細則,實踐中可操作性不強。筆者認為,就鑒定人的實體法上的刑事責任而言,與專家證人刑事責任相似的是,其難點在于行為人主觀惡意的認定與證明。從英美法系國家的立法來看,他們對于專家證人的刑事責任并無明確、統一的規定,在這一點上自然也不存在值得中國借鑒之虞。實際上,中國現行立法他們已走得更為超前。問題在于,我們應當制定相關配套制度或實施細則,以保證上述兩條規定的實際可操作性,從而有效地規范鑒定人的不法行為。關于鑒定人在刑事訴訟中的程序責任問題,則可借鑒英美法系國家的做法,明確規定諸如鑒定人不遵守法庭紀律的責任、鑒定人不按時到庭作證的責任、鑒定人按時到庭作證但不接受交叉詢問的責任等[6]。此外,對于鑒定人因疏忽大意、嚴重不負責任而導致鑒定結論重大錯誤的情況,也應當允許當事人對其提起侵權訴訟。
3.鑒定人執業保險或執業互濟制度。在完善司法鑒定人法律責任的同時,為了減輕司法鑒定人的執業風險,也使錯誤鑒定、違反義務等而產生民事賠償責任能夠真正落到實處,應借鑒注冊會計師等高風險行業的通常做法,建立鑒定人執業保險或職業互濟制度。
參考文獻:
[1]齊樹潔,洪秀娟.英國專家證人制度改革的啟示與借鑒[J].中國司法,2006,(5):87.
[2]徐繼軍.專家證人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71.
[3]季美君.論專家證人的過錯責任[J].中國司法,2008,(2):89.
[4]Randall K H.Witness Immunity Under Attack: Disarming “Hired Guns”.Wake Forest Law Review,1996,(Summer):pp.497-478.
[5]Mcdowell C M.A Reexamination of the Testimonial Immunity for the Expert Witness.University of Memphis Law Review,1997:274.
[6]周湘雄.英美專家證人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6:309.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