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來,以珠三角、長三角為首的東南沿海地區成為引領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和成本不斷提高的壓力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發展遇到了諸多困難,亟待加快產業轉型。明確了東南沿海地區產業轉型的總體思路,提出了加快轉型的具體方案,主要包括前提是有序推進產業轉移,抓手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撐是加快自主創新,載體是提升產業園區,關鍵是人才轉型等。
關鍵詞:東南沿海地區;產業轉型;產業結構
中圖分類號:F121.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0-0188-02
一、東南沿海地區產業轉型的迫切性
近年來,美國金融危機迅速蔓延,世界經濟明顯滑坡。中國東南沿海地區也不例外,產業結構的弊端日益暴露,嚴重阻礙了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產業轉型勢在必行。
1.粗放型發展方式弊端日益凸顯。改革開放以來,以珠三角、長三角為首的東南沿海地區成為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但東南沿海地區低成本、高消耗的發展模式造成了資源的大量消耗、環境的嚴重污染和勞動力的嚴重透支。加快轉型升級,推動產業價值鏈從底部向兩端攀升,是東南沿海地區贏得競爭的關鍵所在。
2.外向型經濟風險逐漸暴露。東南沿海產業地區主要是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外向型產業,外貿依存度較高。在外貿依存度遠遠高于國際風險標準的情況下,國際市場的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使外向型企業面臨滅頂之災。這幾年歐美發達國家接踵而至的貿易制裁,使東南沿海地區的出口企業陷入非常被動的境地。此次美國金融危機更對東南沿海地區經濟造成了較大的沖擊。另外,當前人民幣升值加速、原材料漲價和工資成本上升引發的匯兌損失使本就薄利的東南沿海地區的出口企業雪上加霜,利潤率不高的中小型出口企業受到的沖擊最大。因此,東南沿海地區產業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已成為當務之急[1]。
3.國家要求轉型的決心強大。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溫家寶總理明確提出,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他指出,要圍繞強保增長、促升級的主題,重點抓好產業結構調整。201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產業轉型、結構調整又再一次成為主題,溫家寶總理在報告中進一步強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要加大支持力度,繼續推進重點產業的調整振興。兩次政府工作報告中相繼提出了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由此可見國家要求轉型的決心是多么的強大。
二、東南沿海地區產業轉型的思路
產業轉型升級即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級,從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級,從粗放型向集約型升級[2]。實質是資本、勞動力、技術等要素在各個產業之間重新配置的動態發展過程。為此,東南沿海地區應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的互動發展,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加快工業化和信息化。
1.實現從工業為主向服務業為主的轉型。現代服務業相對于傳統服務業而言,主要是指依托現代化的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服務方式,創造需求,引導消費,以向社會提供高附加值、高層次、知識性的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的行業,包括金融、創意、物流、旅游、會展和文化產業等。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全球產業結構呈現出由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的趨勢。現代服務業已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是產業結構高度化及經濟服務化的產物。判斷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達與否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其服務產業占GDP的比重。先進制造業是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基礎,而現代服務業又是制造業升級的重要支撐。缺少現代服務業支撐的制造業是高成本、低競爭力的制造業。因此,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是提高制造業產業競爭力、實現新型工業化的重要動力來源[3]。
2.實現從加工制造業到先進制造業的轉型。東南沿海地區要加快由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業向高附加值的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進程,為下一輪經濟發展積聚新的力量。東南沿海地區制造業的升級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價值增值。通過創造品牌、技術創新和管理體制創新,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第二,資本密集型制造業的發展,包括石化工業、汽車工業、造船業、鋼鐵工業、通訊設備等。第三,向知識和技術密集型轉型,即電子信息技術、電腦軟件、生物醫藥、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行業發展。
3.大力支持傳統產業的升級。用高新技術嫁接、改造傳統產業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內容。在東南沿海地區的現有產業中,傳統產業占有相當的比重,如電子、玩具、皮具、制鞋、五金紡織服裝、機械、飲料、農產品等等,它們或者是具有傳統優勢的產業、或者是對當地就業貢獻很大的產業,并構成當前當地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通過對它們的科技支持,老樹發新芽,完全可以生長成新的大樹。傳統產業的升級與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一樣,是保證東南沿海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方面。
三、加快東南沿海地區產業轉型的方案
推動產業轉型,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以沿用,更沒有標準的套路可以照搬,必須根據當地的資源稟賦、產業特點和發展基礎,科學謀劃,明確思路,走出一條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產業轉型之路。
1.前提是有序推進產業轉移。目前,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正處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期。2009年國家批準了11個區域振興規劃,還正在制定成渝經濟區發展規劃、長三角區域發展規劃。后來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推動電子信息、輕工、紡織等產業向土地、勞動力成本較低的中西部地區加快轉移。東南沿海地區只有把那些科技含量低的制造加工環節、勞動密集型產業、低端制造業向外轉移,才能為一些新產業騰出足夠的發展空間[4]。
2.先導是科學編制總體規劃。對東南沿海地區的產業發展進行全面論證并根據地方的綜合承載能力對產業轉型的步驟進行科學合理的總體規劃,按照優先發展、重點發展、限制發展和禁止發展的不同要求,根據循序漸進、節能高效、集約發展、合理布局的原則,保證規劃的順利實施,積極穩妥地推進產業轉型。
3.抓手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從自身的區位條件、產業基礎、資源與人才特點等因素出發,找準國際產業發展新方向,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信息網絡、高端制造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推進新能源汽車、“三網”融合取得實質性進展,加快物聯網的研發應用,積極引導、調整和完善產業布局。
4.支撐是加快自主創新。東南沿海地區要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在國際金融危機中成功突圍,就必須加快自主創新。首先,要加大科技投入,引進和開發更多的先進技術,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府資介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5]。其次,完善產業創新支撐體系,構建產業培育、產業投資、產業技術創新等聚集平臺和產業生態鏈,實現產業培育、產業投資、產業技術創新,吸引國內外研發機構,以科技創新來帶動產業創新。最后,充分利用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促進效應,注重量的積累,并不失時機的促成東南沿海地區的產業轉型升級。
5.載體是提升產業園區。根據工業園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等各類園區發展的現狀,從國際化、市場化和產業化的角度,對東南沿海地區的產業園區進行整體規劃,完善園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全力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升產業轉移承載能力,促進新增項目向園區集聚。同時各產業園區要根據自身優勢和科技發展的趨勢,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原則,優先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現代生物產業、新材料產業、新能源產業、高技術服務業、現代裝備制造業、環保及資源綜合利用產業、應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等[6]。
6.關鍵是人才轉型。人才是企業發展的關鍵,是產業轉型的助推器,而高層次的、擁有先進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的人才更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重中之重。在向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型的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勞動力需求也在逐步向一線工人的知識型、技術型人才過渡。因此,企業應加強對企業員工技能的培訓以及創新理念的提升,使企業擁有更多的“內生型”人才,同時積極引進優秀的新型人才。
7.保障是政策調整與制度創新。整合現有政策,重點扶持產業轉型升級旗艦型企業、帶動型項目。重點圍繞企業的自主創新、產品科技含量、對產業的帶動效應等制定新的獎勵政策。出臺更加嚴格的限制性政策,對不符合轉型升級導向、勞動密集型、產品附加值低、環境污染嚴重、資源消耗大的企業,要通過控制要素供給的途徑限制發展,促使其通過技術改造、科技創新,實現轉型升級。
建立健全現代產業體系統計指標、監測和評價體系。建立常態化的推進監察體制,領導小組定期召開會議,研究產業轉型升級面臨的重點與難點問題。加強對納入轉型升級項目目錄的項目的監查和產業轉型升級專項的考核,按照不同產業功能區的目標定位,把土地資源集約使用、環境保護等列入硬約束指標,對行動計劃以及轉型升級意見的具體落實情況開展考核。
參考文獻:
[1]劉力.中國面臨的國際經濟摩擦與對策[J].貿易摩擦與國際貿易,2004,(11).
[2]宿遷市統計局.面對新形勢切實加快開發區產業轉型升級[EB/OL].http://tjj.suqian.gov.cn,2010-10-14.
[3]邵毅.加快臨安產業轉型升級的對策思考[EB/OL].臨安新聞網,2010-02-26.
[4]朱冰堯.產業轉型:中國產經發展的必然選擇[J].現代經濟探討,2007,(2).
[5]邵潔笙,吳江.科技創新與產業轉型的內涵及其相關關系探討[J].科技管理研究,2006,(2).
[6]黃溶冰.園區產業研究述評[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