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轉型時期《公共管理學》的學科特點和教學中面臨的挑戰出發,引入研究型教學模式符合“以學生為本”和“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通過引導學生感知問題,指導學生確定問題,鼓勵學生自組織分析問題,采用拓展學習和知識更新、組織社會實踐等課內外的有效嘗試,實現了教師角色的轉變,使得學生的綜合能力有了明顯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公共管理學》;問題;研究型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0-0259-02
中國公共管理學科起步較晚,在學科建設中,經濟學、管理學、政治學、社會學甚至哲學等多學科的交叉、西方理論與中國實踐的結合給公共管理學的教學工作帶來了空前的挑戰。全球化、信息化、市場化的快速發展要求公共管理專業不斷改革現有的教學模式,適應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要,要求公共管理教師必須實現從傳統的灌輸式到現代的啟發式,從傳授者到研討者,從主導者到合作者,從授業者到督導者,從執行者到參與者,從說教者到心理疏導者的轉軌[1]。因此,如何培養大學生具有良好的科學素質,已成為高等院校《公共管理學》課程教學的一個核心問題了。要改變學而不會用的現象,就要借鑒國外知名大學經驗,實現由傳授式教學模式向研究型教學模式的轉變。
一、引導學生感知問題
研究型教學的基本觀點認為,學生學習的過程與科學家的研究過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教師應激勵、引導學生去主動開展基于問題的學習,并從中獲取基礎技能、專業技能和綜合技能,尤其是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操作能力[2]。這種教學理念強調學習自由和教學自由兩大核心理念,強調師生的互動和共同發展,將學習與研究融為一體。研究型教學模式的難點在于教師對學生思維方向和思維方式的把握。《公共管理學》涉及范圍廣,具有較強的理論性、現勢性和實踐性。目前采用案例教學手段比較普遍,進行研究型教學尚處教學改革的初期,教師可以按照學科體系,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參照典型案例設置不同形式的問題以引導學生的學習,通過問題讓學生的思路圍繞教學大綱主線伸展、震蕩,從而引導教學方向。在探討案例的過程中往往跳脫出案例本身,而引發連鎖問題,重視探究理論根源,層層深入,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課外查閱資料,尋求新知識,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擴大視野,而且有利于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培養其邏輯思維能力及探究精神,這對于提升《公共管理學》教學效果不無裨益。
二、指導學生確定問題
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設計,是建構主義教學理念的核心。把學生作為課堂活動的主體,讓學生自己去感知、記憶、思維和建構[3~4]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處理問題能力的重要路徑。在《公共管理學》教學設計中,教會學生如何從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中剝離出具體待研究的社會問題,即確定問題,是這個環節的關鍵。首先,按照貫穿始終的主線,將不同類型的問題串聯起來,前后呼應,不能將各個章節孤立化。其次,在設計上要注意先學知識的積累以及在后續案例分析中的應用,讓學生明白專業知識積累的重要性,做到能夠學以致用。再次,根據《公共管理學》涵蓋面廣的特點,將問題設計得細致些、具體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洞察力,指導學生抓住諸多問題中的關鍵。最后,指導學生發現現象問題背后的理論問題,并與所學理論相結合,也可以拓展至相關課程如《政治學》、《行政學》、《行政管理學》、《公共經濟學》涉及到的理論知識,拓寬學生思路。如在講授“公共管理基礎理論”這一章,案例分析是播放動畫片“三個和尚的故事”,請學生根據所學理論分析和解釋整個故事,并提出自己的建議。學生們不僅較好的達到了運用公共治理相關理論分析問題的目的,還進一步涉獵到博弈理論、公共選擇理論等的運用。這樣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梳理了學生的理論體系,而且教學效果的正外部性被無形擴大了,學生深刻領悟到公共管理學科知識的關聯性與應用性,讓他們明白生活中的現實問題,只要用心觀察、善于發現、認真思考就能夠將所學理論運用于解釋現實問題之中,從而對現實問題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三、鼓勵學生自組織分析問題
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是學習習慣的巨大飛躍。適當的激勵手段和懲罰措施也是必要的,如表揚和加分;批評和減分等體現在教學過程和課程考核過程中。但是這些都僅僅是輔助條件,最重要的是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興趣,鼓勵他們自己組織討論,利用“頭腦風暴法”,進行觀點交鋒,產生思想碰撞。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僅僅是一個規則制定者和指導者,并不直接參與組織學生討論。但是為了討論能夠有效展開,教師需要完成以下先期準備工作:(1)請學生自愿分組,推舉組長。在這個過程中要規定各組人數上下限,便于組長分配任務、展開討論及均衡學生上講臺進行公開報告的機會。(2)評分權力下放。規定期末總成績中的平時成績由幾個部分組成,其中小組討論得分為總分10分,由各小組長組織評分,最后由組長將評分結果上交。這樣既避免了教師評分的主觀性,同時也調動了各組開展討論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們從最初為了分數參加討論到最后有興趣、主動參加討論轉變。(3)提供評分細則。為了克服有個別學生“搭便車”問題,教師可以建議各組采取自評和互評及組長評分的辦法,按照每個人在小組討論中的貢獻率進行綜合測評。制作評分表,量化任務,激勵學生在小組討論中勇于承擔、樂于承擔,至于學生具體采用哪些考量項目、怎樣組織討論和評分,可以完全由他們組內協商決定。(4)鼓勵學生相互協作、良性競爭。教師要求學生在每次報告的PPT上展示小組成員間的分工,在評價學生報告的過程中要注意表揚集體的同時也兼顧個人,這樣既激發學生參與討論的熱情,也強調集體協作的重要性,增強學生的凝聚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四、采用多種互動方式溝通
隨著上海海洋大學E-CLASS(易班)的良好運作,教師與學生課后溝通的手段在一般常用的辦公室談話、電話、短信、E-MAIL、QQ、MSN等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個更為便捷的公共交流平臺。教師可以在E-CLASS上實現作業收發和批改、案例分析布置、學生疑惑的解答、課外輔導、備課、更新課件、提供新的參考文獻等工作。學生也可以在其上展開廣泛的討論,分配任務,提出建議,發表感想等。目前,上海海洋大學是市教衛黨委委托的“易班”項目試點,“易班”項目的目的就是要建設成方便學生、便利工作、促進師生交流的有特色的網站。“易班”的開發和運用突破了師生交流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擴大了交流的范圍,提高了教學效果。
五、拓展學習與知識更新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章節的內容,教師按照教授的先后順序選擇性的推薦一些有代表性的閱讀書目,數量不需多,過重的閱讀負擔會使學生產生抵觸和逆反心理,一章課程推薦一二本為宜。這樣可以增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也會因有了一定的基礎知識積累而對優秀書目產生共鳴,增加閱讀興趣。同時,可以充分利用校園圖書館網絡平臺,通過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境內外資源庫鏈接等指導學生閱讀相關文獻,作為課外閱讀的補充。這些文獻應與教學內容緊密相扣,鼓勵學生學習和了解最新的研究動態,引導學生學習前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結論,提高學生查找資料、閱讀專業文獻以及對實際問題的關注度。
六、組織學生社會實踐
《公共管理學》是與現實社會緊密聯系的,學生在象牙塔中學習的理論知識還需要在社會實踐中得以印證和運用。充分利用學生專業實習的機會,讓他們帶著問題去現實社會中尋找答案。組織學生深入黨政機關、社會團體及企事業單位基層,解讀機構架構、了解日常工作、遇到的問題、處理問題的方法及效果等。使書本上的一維文字變成每天實實在在多維立體生活和工作,讓同學們身臨其境、參與其中。專業實習不僅提供了一個讓學生接觸社會、理論聯系實際的機會,更提供了一個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舞臺。
七、評價教學效果
在《公共管理學》研究型教學實踐當中,以主線——“問題”貫穿始終是一大特色,就學生反饋和教師感受上來講,整體教學效果較前有了一定的提高。學生們雖然承受了一定的學習壓力,但是大多數都能按照要求認真準備資料,積極參與討論、主動請纓作報告等,各組組長等學生的組織能力得到了較大提升,大多數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能力、PPT制作能力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無形中也提高了學生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從與學生交流的反饋意見來看,大多數學生認為研究型教學形式好,氣氛活躍,能夠提升自己的學習興趣以及對《公共管理學》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并且樂于參與討論;一部分學生從最初因為分數原因被迫參與討論變為樂于主動參與討論了。
可見,研究型教學方式在《公共管理學》教學中的運用是適合且有效的,但是由于目前尚處于轉型階段,仍存在較多問題。下一步的改進策略重點要在教學內容、教學氣氛等方面下工夫,目標是將被動學習和沒有學習興趣的學生轉變為主動學習。
參考文獻:
[1]宋斌,鄧大松,等.論公共管理學科的教學理念及其模式創新[J].中國行政管理,2005,(11):57-59.
[2]高虹.從美國理工科本科教學改革看研究型教學[J].物理與工程,2004,(2):12-14.
[3]崔軍.高校研究型教學模式及其教學活動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8,(7):103-105.
[4]韋寶平.創新教育視角下的研究型教學[J].江蘇高教,2003,(4):85-86.[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