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群形成發育的關鍵在于其內部產業結構的優化、城市功能的互補和經濟聯系的分工與協作以及由此帶來的經濟一體化程度的提高。對皖江城市群產業結構特征進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其研究結果將為皖江城市群產業結構調整和新一輪皖江開發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皖江城市群;信息化;產業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121.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0-0185-03
一、引言
在國內城市群經濟風起云涌的大背景下,來自周邊省份城市群建設咄咄逼人的競爭態勢,使安徽感到明顯的擠壓。
安徽翹首東望,長三角地區事實上已經形成了若干個地域相連,工業化、城市化水平較高,經濟互補協作的“城市經濟群”,比如江蘇的“蘇錫常”和“寧鎮揚”、浙江的“杭嘉湖”等。這些“城市經濟群”對內具有較強的經濟互補性,對外則具有較大的牽動性,成為長江三角洲經濟區中的重要“增長極”,成為呼應龍頭城市上海發展的重要“側翼”。
再環顧中部,湖北的武漢“8+1”城市群正在崛起,湖南長株潭城市群已具雛形,河南的中原城市群呼之欲出。譬如,湖南的長沙、株洲、湘潭三城沿著湘江中下游自然形成一個“品”字型的城市群體,間距30~50公里,但從現有的單體城市實力來看,其中任何一個城市都不足以擔當起牽引湖南經濟發展的龍頭重任,而三個城市“捆綁”組合在一起的產業效益及其相關指數,就超過了武漢、成都、重慶、南京等城市。在周邊城市群“跑馬圈地”的態勢下,安徽沒有理由拒絕來自城市群的誘惑。
長江流經安徽段全長416km,被安徽人稱為“八百里皖江”。皖江城市群是國家規劃發展的中部四大城市群之一,包括沿江的馬鞍山、蕪湖、銅陵、池州、安慶、巢湖、宣城、滁州八 市及所轄29 縣(市),面積5.6×104 km2,占全省總面積的40.3 %; 2006 年末人口2 360.5萬,占全省總人口的35.8 %; 生產總值2 781.13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44 %。1990 年7 月,安徽省作出了“開發皖江,呼應浦東”的重大決策;2006年6 月底《安徽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綱要》的正式出臺,意味著安徽將選擇皖江城市群作為突破口,充當崛起路上的先鋒。2010年2月2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召開推進皖江城市群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動員大會,全面部署示范區建設各項工作。此舉意味著皖江城市群示范區建設由此正式揚帆起航。對皖江城市群產業結構特征進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其研究結果將為皖江城市群產業結構調整和新一輪皖江開發提供科學依據。
二、皖江城市群的產業特征
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沿江城市群發展。1990年7月,作出了開發皖江的重大決策。1995年4月,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皖江開發開放若干問題的意見》,編制了《長江經濟帶開發開放規劃綱要》。1995年、1996年、2002年和2005年先后四次召開會議,研究進一步推動沿江城市群發展問題。經過多年努力,沿江城市群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發展環境得到改善。在國家產業政策的指導下,2005年以后,安徽產業結構調整上取得了一系列較大突破,皖江城市群產業呈現出新的特點。
(一)工業發展迅速
1.傳統產業裝備和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十五”以來,安徽在工業投入中加大了技術改造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十一五”期間,安徽計劃五年累計完成技改投資6 800億元,年均增長31.5%,技改投資占全省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達67%左右。大量的技改投入,對傳統產業水平升級和提升企業競爭力效果明顯。這幾年,通過技改增強企業競爭力的例子很多。如馬鋼公司以結構調整為主線,投資400億元,用七年的時間實施完成了 “十五”和“十一五”前期兩輪大規模技術改造和結構調整。技改不僅提高了產品的質量、檔次和產量,同時通過水循環利用和能源二次利用,每年可創造節能環保經濟價值3億元以上。海螺集團2000年后在省內累計完成投資近150億元,通過不斷優化生產工藝,使其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技術水平領先世界;而集團2005年以后大規模建設的余熱發電項目,已經實現每年節約原煤15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氣體排放298萬噸的目標。在信息化改造建設上,安徽以冶金、汽車、建材、機械、煤炭等優勢產業為突破口,通過實施“50戶骨干企業信息化工程”、“倍增計劃”等示范項目,引導骨干企業加大信息化投入。“十五”以來,安徽平均每年信息化投資在7億元~10億元之間,約占企業基本建設投入比重的3.2%,高于全省及全國信息化建設投資占企業總投資的比重,超過1 000萬元的投資項目占全部項目的19.8%。據抽樣統計,安徽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企業平均縮短產品從設計到投產時間的40%,降低廢次品率80%,企業的管理效益和經濟效率明顯提高。
2.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產業競爭力不斷提升。過去,安徽的裝備制造業主要依靠少數大企業支撐,國有資本占較大份額;且成品企業基本依靠自我配套,勞動生產率水平較低。因此,地區裝備制造業的實際基礎十分薄弱。“十五”初期,一批曾經頗有影響的拖拉機廠、礦機廠、農機廠等相繼倒下。“十五”后期,安徽把裝備制造業發展列入工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從整體上出臺地區裝備制造業發展計劃,規劃實施裝備制造業“4+6”工程,制定裝備制造業扶持政策,構建決策、產學研政自主創新和融資三個平臺;在“十一五”期間,繼續出臺新政策,包括《安徽省裝備制造業發展產業指導目錄》、下發“關于加快安徽省裝備制造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省政府文件等等。在政府扶持推動下,“十一五”期間安徽裝備制造業得到較快發展。從量的內容看,2006年、2007年、2008年,安徽裝備制造業產值年增長保持在35%以上;裝備制造業投資年增長保持在65%以上;以機械設備制造業、汽車和電子信息等產業為主要內容的裝備制造業產值比重,由2002年的18.7%提高到2008年的23.5%,已經成為安徽工業的第一支柱產業。從質的內容看,2007年以來,通過六大裝備制造業優勢基地的規劃實施,正在形成淮南煤炭機械制造業基地、馬鞍山冶金裝備制造業基地、蕪湖船舶制造業基地和節能環保設備制造業基地;同時還打造了一批有核心競爭力的裝備制造企業,如海螺的余熱發電,淮南的挖掘機等等。裝備制造業正在成為安徽工業的脊梁。(1)裝備制造業生產領域的拓展。目前安徽裝備制造業已經形成以汽車及零部件、工程機械、電工電氣、機床工具、機械基礎件、石化機械、礦山機械、農業機械、儀器儀表等十大行業為主導的產業格局;全省涉及裝備制造業的企業多達萬余家。裝備制造業對安徽產業發展所顯現的主導力,一定程度增強了安徽抗擊金融風險的能力。安徽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使安徽有了承接國家政策支持的較大平臺。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專家認為,在未來兩年,4萬億元投資將拉動機械行業增長5%左右,這給安徽龐大的機械工業帶來不小的實惠。另外,在國家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中,絕大部分產業都與裝備制造生產相關,而其中一半產業已經成為安徽的支柱產業或優勢產業(如汽車、鋼鐵、裝備制造、輕工、有色金屬);而其他振興規劃中的產業有的勢頭增長強勁(如船舶、電子信息)、有的已經列入地區加快發展的目標(如物流)。這是安徽進一步承接國家政策的有力條件。安徽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使安徽有了承接沿海裝備制造業轉移的產業基礎。中國正面臨第三次產業轉移浪潮,產業轉移的轉移驅動力,是由資源和勞動成本壓力大的沿海加工制造業向內地轉移;產業轉移的主要特點是由企業的零星轉移演變為企業的整體轉移。因此,無論是以龍頭企業優勢吸引配套企業轉移,還是以配套企業優勢吸引龍頭企業轉移,地區已有的產業生產能力是承接產業轉移的關鍵因素。(2)產業配套生產能力增強。產業鏈的無限細分是裝備制造業生產的最大特點,也是衡量產業水平的重要尺度。這幾年,由發展裝備制造業帶動起一大批從事加工配套生產的中小企業,對安徽工業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產業配套生產能力增強改變了大企業自我配套比率高,勞動生產率低下、競爭力不強的局面。以汽車產業為例,目前發展勢頭較好的江淮和奇瑞兩大汽車公司,都比較重視與配套生產廠家的合作。合肥市和長豐縣經開區已建成為江淮汽車配套的汽車工業園;江淮公司目前在合肥市內的專門配套生產廠家已達150多家。而奇瑞公司僅在蕪湖市內為其配套廠家就多達200~300家。在家電產業,安徽通過產業集聚所增強起來的配套生產能力,更是大大提高了產業的勞動生產率,由此使安徽成為這次“家電下鄉”政策的最大贏家。(3)有競爭力企業的成長。過去,安徽裝備制造業弱就弱在僅靠幾家大企業獨立且分散生產,形成不了地區的競爭合力;而近幾年,以汽車、家電、工程機械為代表的安徽裝備制造業,在快速崛起中已經形成了較強的產業配套生產能力和產業競爭優勢。2008年,安徽家用電冰箱、洗衣機、空調產量居全國第一、二、三位,汽車產量居全國第八位。同時,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形成眾多有核心競爭力的廠家和品牌,如合力叉車、日立建機、全柴集團、寧國中鼎、新馬汽車、合肥鍛壓、華東回轉支承、馬鋼車輪、恒升機床等等。
3.延長產業鏈,資源型工業內容發生深刻變化。資源型工業既是安徽工業的重要內容,也是安徽工業的重要特色。作為后發地區,越是要加快工業發展,越是不能脫離已有的基礎和條件。依賴資源和利用資源是兩種明顯不同的發展路徑,并導致不同結果。依賴資源發展工業,容易在路徑依賴的陷阱中重復被動落后的經濟模式,直至資源枯竭;利用資源發展工業,既利用資源形成低成本競爭優勢,通過延長產業鏈迅速形成地區產業集聚和產業配套的加工制造生產實力。作為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成功典范之一的馬鞍山,通過實施產業鏈擴展延伸型和多元綜合型兼備的產業轉換模式,努力把加速城市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改變其前途和命運的戰略取向,在調整結構、體制創新、完善功能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斷激發城市經濟增長活力。從馬鞍山市與鋼鐵資源品相關的中小企業發展的良好成長性來看,改該市的產業發展,已經站上了資源型工業的第四層級。2007年馬鞍山市規模以上工業非鋼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09億元,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64%。
銅陵以資源型城市轉移為主線,重點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精心構筑起以銅材深加工、電子、精細化工和建材為代表的四大支柱產業,實施了一系列技術改造、產品研發和產業鏈延伸項目,使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實效。
淮南淮北兩市的資源型城市轉型表現在兩個層次上:首先,兩市實現了從煤炭挖掘業為主,向煤炭制造業為主的轉變。如淮南市的煤電和煤化,其產業規模和產業水平都已經領先全國;淮北市的煤化鹽化一體化建設,其規模效應和成本效應,已經體現,并有望在未來經濟復蘇中顯現效益。其次,在利用煤炭資源的同時,兩市的其他產業獲得較快發展。淮南市在煤電煤化產業之外,還發展起機械電子、生物醫藥、食品加工、新型材料、現代服務、文化等七大支柱產業;而淮北市2008年上半年,煤炭產業占全市工業比重降至47.2%,首次出現了非煤產業比重領先的局面;2009年第一季度,該市食品加工業同比增長80%,煤炭產業占全市工業的比重依然低于非煤產業所占比重。
(二)農業產業化發展勢頭強勁
安徽省雖為農業大省,但是安徽省過去農產品加工工業發展一直比較落后。“十一五”期間,安徽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較快。2007年,產品涉及農副產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煙草品制造業、紡織業、紡織服裝及鞋帽制造業、造紙及紙制品業等十個行業大類的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全省僅次于機械工業的第二支柱產業。安徽省農產品加工業的特點有:一是總量快速增長。截至2007年底,全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2 650個,比上年增加315個。全年工業總產值1 455億元,增長25.9%,高于全省工業產值增幅1.1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8.3%;增加值459億元,增長24%,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19.4%。二是結構進一步優化。2007年食品工業占農產品加工業的比重達50%,比2000年提高5個百分點,初步實現了由初級加工向深加工轉變。三是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全省年銷售收入超1億元的農產品加工企業255個,實現產值899億元,占全部農產品加工業的61.2%,其中年銷售收入5億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26個,10億元以上的11個,龍頭企業的帶動力明顯增強。四是企業自有品牌數量增多。截至2007年底,已有安徽鴻潤(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鴻潤羽絨被、合肥豐大集團的豐大面條、安徽豐原集團的豐原賴氨酸等11個企業的12種產品被認定為中國名牌產品。
(三)服務業整體運行態勢良好
服務業的興旺發達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當前,安徽省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和科技化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對服務業提出了新的發展需求。從縱向發展來看,安徽省服務業整體運行態勢良好,規模不斷擴大、結構逐步優化、新型行業快速發展,對社會的貢獻逐步增強。從橫向比較來看,安徽的服務業處于全國的中下游水平,明顯落后于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的地區。服務業總量規模逐年增加。2008年安徽服務業增加值為3 318.7億元,比2007年增加11%,2007年安徽服務業增加值2 874.9億元,比2001年增長2.3倍,年均增長12.9%。
三、結論
經過多年努力,皖江城市群工業、農業、服務業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但是,沿江城市群產業發展中仍存在一些問題:綜合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發展潛力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對全省發展的貢獻還不大;區域發展部平衡,缺乏具有較強帶動作用的經濟中心,呈現東強西弱、南強北弱的格局,整體推進的發展態勢尚未形成;對外開放、尤其是對境外開放水平較低;思想觀念、市場機制等方面與發達地區也存在較大差距。安徽省要想在這次產業轉移中實現“超車”,必須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省委七屆九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重化工業和先進制造業為主導,以率先融入長三角經濟圈為基本取向,以岸線資源開發利用為重點,以招商引資為突破口,加快兩岸聯動步伐,做大做強優勢企業和優勢產業,促進城鄉統籌發展,使沿江城市群成為全省跨越式發展的龍頭、對外開放的門戶、長江流域重要的新型工業化基地,在全省奮力崛起中發揮脊梁作用。
參考文獻:
[1]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綱要的通知[Z],2006-10-23.
[2]聯合課題組.馬蕪銅產業帶概念的提出和綜合競爭力分析[J].理論建設,2005,(1).
[3]安徽省統計局.安徽統計年鑒2005[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
[4]賀海峰.沿江城市群擔綱崛起的脊梁[J].決策,2005,(5).
[5]夏仕應.安徽應實施跨江發展戰略[J].決策,2004,(1).[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