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內信用評級市場發展至今,行業的發展和監管越來越規范,但目前仍存在信用評級明顯偏高的現象。通過剖析美歐信用評級的監管制度及其發展趨勢,對比中國信用評級的監管現狀,指出國內信用評級市場的健康發展需要做好評級機構的準入和監管工作,并建議從評級流程、獨立性、責任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入手。
關鍵詞:信用評級機構;監管;準入條件
中圖分類號:F830.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0-0085-03
一、國外信用評級機構監管制度的產生與發展
1.美國信用評級機構的監管制度的沿革。信用評級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早期大部分時間沒有明確的監管和規范。美國國家證券監管局(SEC)在20世紀70年代率先實施NRSRO(Nationally Recognized Statistical Rating Organizations)制度,這是國外信用評級機構最早的認可制度。
2003年的安然等公司丑聞事件引發了2006年《信用評級機構改革法案》(The Credit Rating Agency Reform Act)出臺,正式授權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監管評級機構,監管模式從行業自律走向NRSROs體系下的直接監管。
2007年金融危機下評級機構受到廣泛質疑,催生了對評級機構的市場勢力及信用評級的系統性影響的探討,SEC于2008年12月份出臺了針對2006年《信用評級機構改革法案》的修正案,生效日為2009年4月10日。修正條款目的在于改善對利益沖突的管理,進一步提高評級的透明度和強化評級責任,以及增強評級的可比性和促進行業競爭。2009年6月17日,美國公布了《金融監管改革方案》,該方案針對評級行業主要采取的措施包括:(1)要求評級機構建立健全的利益沖突管理披露政策和程序;(2)區分結構產品和其他產品;(3)提升評級程序的完整性。此外,方案還要求監管當局在監管活動中盡可能減少使用信用評級。
SEC在認可NRSRO評級機構時,根據經驗總結的評判標準,認為最重要的因素是評級結果的可信度是否能夠被市場所接受。而對于其評級機構的組織結構、財務實力、員工的數量和素質、與被評公司的獨立性評級程序、評級機構對于客戶非公開信息的保護制度和執行情況等方面也將進行考核和評判。
2.歐洲信用評級機構的監管制度的沿革。歐洲金融業的監管從國家層面走向泛歐層面,對評級機構監管也從行業自律逐步過渡到統一監管;不過鑒于歐盟經濟一體化和政治國家化的特征,其泛歐金融監管機構并不具有超國家的絕對權力。
出于對2003年安然等公司丑聞事件的反應,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于2004年敦促歐盟委員會(EU Commission)評估針對信用評級行業監管的立法考慮。委員會采納了歐洲證券監管委員會(CESR)的技術性建議,并于2005年12月宣布繼續沿用基于國際證監會組織(IOSCO)行為準則的金融服務業直接和自律監管模式,其信用評級行業適用的主要的監管綱領性文件是《信用評級操守準則的基本原則》(Code of Conduct Fundamentals for Credit Rating Agencies)。
2008年12月12日歐盟委員會出臺了針對信用評級機構監管的建議性規則,擬在整個歐盟范圍內實施相同的監管方法。其相關條例與美國信用評級機構改革法案之修正案的有關細則類似。該建議性規則目前仍在研討之中,主要精神為:(1)提高評級過程的質量和公正性;(2)確保評級機構獨立性,防止利益沖突;(3)明確評級機構對發行人和公眾投資者的責任;(4)關于行為準則的披露和與市場參與者的溝通。
2009年6月19日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歐盟峰會倡議創建全歐洲的金融業監管體系,并擬于2010年設立三家泛歐監管機構以及一家監控風險的委員會。根據該監管計劃,還將創立一個二級機構,該機構將對各國監管當局政策的質量及一致性進行監控并確保各國監管機構遵循統一的歐盟規則以及對歐盟國家之間的爭議進行調解;同時該機構負責對信用評級機構進行監管。
二、國外對信用評級機構監管的趨勢
在金融危機過后對信用評級機構的主要批評包括:
1.市場因素:信用評級機構作為獨立評估人往往不能從債券發行商(主要是投資銀行)那里得到足夠的信息;評級分析師與發債人的溝通交流產生共謀行為;評級費用是由發行商支付的使評級機構受利益驅使而給出較高信用級別;投資者盲目采納評級結果等。
2.評級機構本身的問題:評級不透明、不能及時調整機別、信用級別的調整缺乏明確的原因披露;信用評級機構可以免受民事及刑事法律責任的追究,一些證券法規豁免了信用評級機構的法律責任;結構融資評級過于相信模型、假設缺陷和變量選擇缺陷降低了模型的解釋性及可信度;輔助業務直接介入產品定價;與被評企業關系密切降低評級機構的獨立性。國外對信用評級機構監管的趨勢明顯地從行業自律轉向由監管機構監管,并嚴格準入條件。業內對信用評級機構的要求包括:增加評級活動的透明度、加強盡職調查、改進評級方法和流程、剝離輔助業務或建立“防火墻”、制定更加嚴格的內部業務規范。對監管要求包括:設立統一的監管機構、增加評級行業競爭性、監管評級費用支付、控制發行人在級別上施加的壓力。此外,在本次金融危機中大量交易參與機構和證券突然的、未受預期的信用降級使市場迅速失去了流動性,并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因此政策制定者的關注點從微觀上減少利益沖突,提高透明度和競爭發展到開始關心信用評級體系給資本市場帶來的系統性風險、減少大尺度上的信用評級跟隨周期變動帶來的市場影響。
三、國內信用債評級情況
1.信用債評級情況綜述。目前各種企業信用債市場,包括企業債、公司債、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可轉換債券、資產支持證券等,合計未到期本金規模達到2.5萬億。自2005年起信用債發行呈井噴式增長,按發行額計算年均增長超過50%。目前市場上共有續存債券990只。目前國內信用債評級市場中受到認可的五家評級機構中,中誠信、聯合、大公、新世紀從事業務的時間比較長,并具有全部評級資質。鵬元參與資本市場債券評級時間較晚,具有發改委和證監會認可的評級資質。
2.國內信用評級的分布。從級別分布來看,一般認為市場上的公司信用風險應基本符合正態分布,而中國的評級機構評級明顯偏高。造成這一情況主要是以下因素。其一,市場上的主要投資群體保險、銀行和基金在投資AA-級以下的債券都受到限制,因此倒逼發行人必須保證債券評級在AA-或以上。其二,發行人和承銷商具有選擇評級機構的主動性,評級機構之間的相互競爭使得嚴格執行評級標準的公司會迅速喪失市場份額。其三,一些債種早期發行受到監管機構的監管,使低資質發行人發行債券較為困難,但這個因素目前已經明顯弱化。上述因素導致大多數債券評級集中在最高的AAA級。
四、結論和建議
1.綜述。伴隨著市場格局和自身情況的變化,評級機構的發展過程中面臨不同的問題,因此需要更為動態的跟蹤。目前各個監管機構對于評級機構作業規范提出較多的要求,也定期要求評級機構披露一些信息。然而現行監管條例下許多要求并未進行細化,評級機構往往可通過“擦邊球”繞過標準。如在評級從業人員資格達不到監管要求時,評級機構可從旗下的借款企業評級業務中抽調人數以滿足要求,或以并不直接接觸債券評級的高管人員充數,而借款企業評級在業務性質和評級質量上與債券評級有著很大差別。我們認為現行監管條例在對評級機構準入標準進一步細化的同時,應對評級機構狀態進行持續跟蹤,并定期評估其評級能力和評級質量的變化。
2.準入和監管的原則。我們認為,準入和監管應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評級流程的控制:應該與有完整的流程控制,完整的相關支持文件。公司應建立完善的統計和歷史資料檔案。應該有清晰的評級方法原理和實踐體系。對分析師和評級委員會的誠實和公正有嚴謹的監督和控制體系。收費和業務推廣必須有完善的原則。評級的獨立和公正程度:應該在體制上保證分析師不受到專業因素以外壓力的影響。避免分析師、銷售人員和發行人或投行產生利益關聯或共謀。建立市場的債券投資者對評級機構的評級質量進行綜合評價和公布評價結果,并建立相應的市場淘汰機制,以完善市場對評級機構的監督機制。評級的責任: 目前對評級機構在出現信用事件或評級明顯失誤的情況沒有責任追究。應該嘗試明確評級機構的分析師的責任。若出現評級機構或分析師玩忽職守或利用特殊地位牟利時應考慮追究責任。信息披露:目前大部分評級機構的內部運營狀況都很不透明,而且沒有披露的要求。這些機構的運營狀況和對公司業務實踐的評估結果應該向投資公眾公布。一些統計上的數據也應公開披露,例如公司評級的統計數據等。
參考文獻:
[1]白欽先,黃鑫.美國信用評級認可制度的多視角分析及啟示[J].上海金融,2010,(12).
[2]彭宇松.中國信用評級業的供需矛盾及解決途徑探討[J].上海金融,2010,(12).
[3]陸義敏.中國信用評級的戰略困局及對策[J].征信,2010,(6).
[4]李媛,劉計策.中小企業信用評級工作中的問題與建議[J].金融縱橫,2010,(12).
[5]鄭又源.中國信用評級機構規制與監管問題研究[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