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回顧企業社會責任已有理論視角的基礎上,從企業境界視角對企業社會責任及其維度進行新的探討,并強調對企業社會責任階段性的重視。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維度;企業境界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0-0026-02
伴隨社會分工日趨深化及經濟全球化,企業需要參與的交易活動日趨增加,企業行為對相關利益者不斷產生正面或者負面的影響。企業片面追求利潤最大化,常常導致市場混亂、環境污染、社會經濟衰退及資源浪費等諸多問題,并由此引起人們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關注。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目前尚存爭議,可以認為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不能僅以利潤最大化為目的,而應在不同發展階段最大限度地增進和維護社會利益。對于企業何以承擔社會責任及社會責任的維度,學術界還未形成統一的認識。為此,本文從企業境界視角對企業社會責任及其維度作出新的探討,以加深對其理解。
一、企業社會責任:已有理論視角
關于企業為何要承擔社會責任,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其展開了研究,形成了以下理論視角:(1)利益相關者視角。該理論把企業對股東的責任擴展到對所有利益相關者的責任,使企業不僅要處理好與股東的關系,而且還要處理好與其他各種利益相關者的關系,承擔起對利益相關者的責任。(2)社會責任層級理論。該理論主要探討企業究竟應承擔哪些社會責任,這些責任之間關系如何?美國經濟發展委員會(1971)、A.B.卡羅爾(1979,1991)及德·喬治(1993)分別提出了不同的社會責任層級理論。如卡羅爾認為,企業社會責任中最基礎的是經濟責任,第二層的是法律責任;第三層的是道德責任;最高層的是慈善責任。(3)企業公民理論。該理論將企業看成社會的一部分,認為企業同個體社會公民一樣,在社會合法性方面,既擁有社會公民的權益,同時也必須承擔對社會的責任。(4)經濟倫理學的社會責任理論。按照綜合契約論,履行與各種利益集團的合同義務是企業的責任,它暗含著企業必須符合公眾期望,是企業責任的一種擴展。
以上理論突破了傳統企業觀點的束縛,認為企業社會責任不僅是為股東創造利潤、納稅和解決就業,還要對利益相關者負責,對所處環境負責,為所處社會發展作出貢獻。但與其他社會理論相比,以上四種理論之間沒有嚴密內在聯系,缺少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更重要的是忽視了企業的發展階段,因為企業社會責任是在西方發達國家完全市場化條件下,在企業實力和經營理念發展都比較成熟的基礎上提出的,但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的側重點應是不同的,對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不應強求一律。因此,必須將以上理論與企業的發展階段結合起來。
二、企業社會責任:企業境界視角
哲學大師馮友蘭先生認為人生有四大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這四種境界由低到高不斷提升,意味著人生境界不斷提高。馮友蘭(1986)指出,只有不斷提升人生境界,才能不斷地實現人生價值,才能不斷發展直至完善“真我”。如將其進一步擴展、延伸,可用來分析企業及其他組織乃至人類社會,來詮釋各類組織的發展理念和戰略方向,分析人類社會的演變歷程和文明形態的演化。個體、組織和人類社會都在追求著發展境界,個體人生境界的提升有利于組織進而促進人類社會境界的提升。同樣,人類社會境界的提升也會反過來影響組織和個人的人生境界的選擇,三者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促進(胡宜挺,2010),具體(如圖1所示)。因此,企業同樣存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不同境界代表企業不同的發展階段,擁有不同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戰略,同時承擔著不同的社會責任。
圖1個體、組織和人類社會境界及其關系
1.自然境界的企業。“自然境界”是企業發展境界中一種層次最低的境界。處在該境界中的企業,其行為特征是“順才”和“順習”(馮友蘭,1996),表明企業對自身行為沒有了解,完全是一種自然的、生物學意義上的活動。處于該境界的企業相對于外部環境較弱,企業為了基本的生存安全被迫持續地參與競爭,為自己創造生存空間。但由于技術水平和生產方式比較落后,從外界獲取資源極其有限,企業生產率較低。此時的企業處于建立初期,產品產量和銷量還很低,基本呈虧損狀態,與外界相互交往不多,相互影響不多,兩者處于一種低水平的和諧狀態,即“天人合一”的時期。這個時期,企業的主要責任就是自己的生存,無須也沒有能力承擔過多社會責任。
2.功利境界的企業。在企業為生存需要與外界不斷互動的過程中,強烈的生存和發展欲望,不斷驅使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提高勞動生產率,極大地推動了企業發展。此時的企業產銷兩旺,逐漸步入盈利階段,企業積累也在不斷增加。但當企業力量能夠突破外界限制并獲取大量利潤時,漸漸受利潤最大化、物質財富至上觀念影響,企業開始為自身無限欲望的滿足,不惜利用一些可能手段獲取財富。可以說,企業進入了功利境界,對自己行為已有清楚地了解,無論是以積極的還是消極的行為方式,其目的都是“為我”或“為利”(馮友蘭,1996)。處于該境界的企業外界有了更多交往,相互影響加大,為獲取利潤最大化甚至不擇手段,全然不顧社會整體利益的得失。如許多企業生產偽劣、有害產品,污染環境,欺騙消費者,壓榨員工等。因此,該階段企業社會責任問題凸顯,但企業還沒有社會責任意識;消費者為滿足豐富的產品需要,對企業也比較寬容,企業來自消費者的責任壓力較小;為繁榮市場,增加稅收,扶持企業的成長,政府主要強調企業的經濟責任和部分法律責任,對其他社會責任還沒有重視。
3.道德境界的企業。道德境界是馮友蘭認定的一種較高的精神境界,該境界的特征可概括為所說的“行義”或“為公” (馮友蘭,1996),“為公”是“利他”,目的在“貢獻”,重“與”,與功利境界的“為我”或“為利”形成鮮明對比。說明此境界中的企業,對于自身已有覺解,開始反思、規范自己行為,重視企業內部以及企業與社會之間和諧關系的建立,在“利己”同時開始關注“利他”。即處于道德境界的企業開始主動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之所以如此,一是伴隨企業發展和利潤增加,企業發展戰略和經營理念不斷更新,經營者越來越認識到經營企業的最高目標是什么,承擔一些社會責任理所當然;二是伴隨消費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對生活質量的追求,對企業的產品和服務提出更高要求,加上市場競爭加劇,企業只有順應要求才能在市場中立足;三是伴隨企業規模擴張和財富積累以及政府執政理念變化,政府對企業提出了更高要求,呼吁這些企業承擔更多社會責任。需要強調的是,處于該境界的企業只是重視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及道德責任,還僅限于人類社會范圍內,對自然環境保護等還沒引起重視。一些企業一方面在從事大量慈善活動,但另一方面又存在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行為。
4.天地境界的企業。天地境界是企業的最高境界,該境界的企業不僅全面了解自己以及自己與社會的關系,而且了解企業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這時企業已不是停留在“行義”,而是“事天”(馮友蘭,1996)。自然界相對于人類已從最初的敵人、榜樣、對象轉變為伙伴,與人類和諧相處的朋友。到此境界,自然生態環境恢復到合意水平,企業、社會與自然界協調、可持續發展。此境界的企業經營理念中有他人、有社會、有自然界,即企業開始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恢復,承擔這方面的社會責任。
三、企業社會責任的維度
以上分析表明,伴隨企業的發展,其社會責任的構成在逐步豐富。盡管不能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維度進行詳細羅列,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呈以下動態變化:經濟責任→經濟責任+法律責任→經濟責任+法律責任+道德責任→經濟責任+法律責任+道德責任+環保責任→……且各維度所占權重有所不同。首先,企業應承擔并履行好經濟責任,為豐富人民的物質生活,為國民經濟穩定發展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其次,企業在遵紀守法方面作出表率,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如環境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勞動法等;認真履行合同,誠信、合法經營等。再次,道德責任是社會對企業的期望,企業應努力使社會不遭受自己的運營活動、產品及服務的消極影響,積極從事慈善事業,如支援社區教育,支持健康、人文關懷、文化與藝術、城市建設等項目的發展,幫助社區改善公共環境,自愿為社區工作。最后,環保責任,即在關注社會、處理好與社會的關系同時,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態重建。如降低能耗,消除污染,加速產業技術升級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大力發展綠色企業,為環境保護盡職盡責。
參考文獻:
[1]A.B.卡羅爾,A.K.巴克霍爾茨.企業與社會:倫理與利益相關者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23-24.
[2]喬治·斯蒂納,約翰·斯蒂納.企業、政府與社會責任[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131-154.
[3]胡宜挺.文明形態的演化與生態文明建設[C].中國生態經濟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2010:11-24.
[4]馮友蘭.新原人[G]//貞元六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554-557.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