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盡管鄧麗君只是一名歌手,但她對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卻有著強烈而持久的影響力。鄧麗君歌聲的信息,代表了中華大地民間的聲音。她拒絕意識形態的標簽,也拒絕談政治化。中國眾多的歌手,有許多都受過她的影響。
關鍵詞:日式唱法;中國傳統;非政治;鄧麗君
中圖分類號:J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0-0246-02
不知為什么,會有這樣一個女歌手的名字,那么長久地留在人們的記憶中。也不知她的歌聲中到底蘊藏了什么力量,從而征服了那么多人的心。從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走過來的人,有很多在他們心中留存著一個深深的情結,那就是——鄧麗君情結。
鄧麗君祖籍河北省大名縣鄧臺村,1953年1月29日出生在臺灣省云林縣褒忠鄉龍巖村的一個三合院里。排行第四,上有三兄。以后舉家先后遷至臺東縣、屏東市、臺北縣。她幼時家境貧寒,但天資聰穎、性格堅韌。 5歲時開始接觸文藝,11歲時參加“中華電臺”黃梅調歌曲比賽以一曲《訪英臺》獲得冠軍并代表學校先后在全縣、“全國”(特指當時中國的臺灣省——編者注)國語朗讀比賽中獲得優異成績。1966年參加正聲廣播公司第一期歌星訓練班并以一曲《采紅菱》獲得金馬獎唱片公司歌唱比賽冠軍,獲得“娃娃歌后”、“神童歌手”的美名。1967年因家境艱難自金陵女中休學后加盟宇宙唱片公司,開始正式以歌唱為職業。
鄧麗君早期在宇宙灌錄了十幾張唱片,并成功拍攝了幾部電影和電視劇,展示了多方面的才能。這時的鄧麗君應該說還是剛剛嶄露頭角,并沒有充分形成自己強烈的個性。這期間她演唱的曲目主要以中國民歌和民歌改編曲以及一些民歌風創作曲為主,演唱風格比較質樸但相對還流于平淡,聲樂上的表現力還不強,更沒有后來人們所熟知的“鄧式顫音”。以后在1972年她又轉投麗風唱片公司門下,出版了二十幾張專輯,這期間才在演唱風格、舞臺表演等方面逐漸表現出她自己的個性,舞臺經驗也日趨成熟。尤其是從1973年開始她赴日發展,在那里開闊了視野,學到了很多東西:一方面是在音樂表現上,開始吸收日式唱法中的長顫音并結合自己優越的先天條件和中國音韻獨特的發聲規律,創造了自己與眾不同的“鄧式唱法”;另一方面是在舞臺表現上,吸收日本當時還比較新潮的具有搖滾樂風格的表現手段,然后在自己的表演中加以變化,形成一種聲情并茂、柔中有剛的表現風格。而且在二十年的時間里(1973—1993),她還推出了日文唱片三十多張,其中《空港》(1974)、《償還》(1984)、《愛人》(1985)、《任時光從身畔流逝》(1986)尤為可見日本音樂對她的深厚影響。這期間到美國、香港以及越南等地的學習或演出更使得她提高不少。
在近二十年的演藝生涯中,鄧麗君演唱過上千首歌曲,其中包括許多中國知名的民歌和流傳多年的經典流行歌曲以及當代流行歌曲,包括國語、方言(粵語和臺語)、日語、英語等多種語言的國內外歌曲。
流行歌曲和西方藝術歌曲不同的地方很多,其中樂隊的伴奏就是一個方面。藝術歌曲的樂隊可大可小,甚至可有可無,而流行歌曲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樂隊所營造的現場氣氛吸引聽眾。我們在聽過鄧麗君日本之行前后的歌曲就能感覺到其中的不同。這里電聲的加入是很重要的。
那時的日本,由于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獨領亞洲流行歌壇之風騷。臺灣雖然是華語流行歌壇的中心(那時香港的大牌歌手很少唱國語歌),但由于科技方面落后于日本,在歌手的培訓和樂隊的配器等方面仍落后于時代,因此,不少成名的歌手,像歐陽菲菲、陳美齡、翁倩玉、陳芬蘭、王芷蕾等,都到日本淘金。鄧麗君能被日本的唱片公司看中,我想主要還是看中了她在演唱中所表現出的巨大潛質。果然,在接受了正規化的演唱進修后,加上現代化流行樂隊的烘托,鄧麗君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天賦,終于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風格,攀升到亞洲一流流行歌手的地位。
鄧麗君談到她在日本選擇的樂隊時,也表現得十分滿意。在當時電子樂器橫行之時,鄧麗君卻堅持要在樂隊中加入中國的傳統樂器。用她自己的話說,雖然自己身在日本,演唱時要穿日本的服裝,唱日本歌曲,但終究自己是一個中國女孩。因此,鄧麗君的真正情人是中國大陸的老百姓。歷經政治與愛情的波折,他們的心靈才如此接近,他們的氣息才如此相通。在20世紀80年代,鄧麗君的音符曾一度被懷疑,懷疑這是國民黨甚至親日的音符,但時間證明這都是絕大的誤會。鄧麗君歌聲的信息,代表了中華大地民間的聲音。她拒絕意識形態的標簽,也拒絕談政治化。她是屬于全體中國人民,她是屬于全球華人社會。
鄧麗君“非政治”的歌聲,并不代表她只耽于男歡女愛的世界。她重視有情有義,她情系中華文化。她不會只關心臺灣的命運,她會關切全中國的命運。她對中國文化傳統濃得化不開的情懷,使她不可能接受“臺獨”的基本教義。因為她所愛戀的是全中國的老百姓。在兩岸關系波瀾起伏的時候,鄧麗君的歌聲緊扣兩岸一絲牽的文化心弦,奏出和平與希望的樂章。
鄧麗君的歌聲開始在大陸民間流傳時,有人斥之為“宣揚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靡靡之音”而大加鞭撻。這與當時所流行的歌曲應當有一定的關系。當時鄧麗君的演唱風格已漸成熟,舒緩抒情,聲調不高,符合那些人的評判條件。而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聽慣了說教和頌揚內容的口號式歌曲,鄧麗君婉轉抒情的歌聲,帶來一種十分新鮮的感覺。特別是歌中愛情的主題對當時尚未完全脫離“藍灰色”氛圍的青年人帶來一種“蠢蠢欲動”的催動力量。雖然主流媒體從不播放鄧麗君的歌曲,但在日常生活中,鄧麗君的歌曲幾乎成了青年人時髦的象征,許多青年人按照鄧麗君歌曲的“教唆”談起了情,說起了愛。戀人們也敢于在公開場合拉起了手,摟起了肩。現在的年輕人很難想象鄧麗君的歌聲在當時給大陸社會生活所帶來的沖擊有多大。
1995年5月8日鄧麗君因突發哮喘病于泰國清邁不幸離世。之后,大陸的一些音樂人在追思悼念時,曾慨嘆“沒有鄧麗君的歌聲,就沒有今天的大陸流行歌壇”。這個評價并不為過。那時候,內地的流行歌壇剛剛起步恢復,民間鄧麗君、劉文正的歌不絕于耳,加上主流媒體向內地推介臺灣的校園歌曲,自然影響到內地歌壇的發展,不少歌手開始效仿他們的演唱方式。
在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大陸公認的首席歌手非李谷一莫屬。她演唱的《鄉戀》、《妹妹找哥淚花流》、《心中的玫瑰》等歌曲,與鄧麗君的歌路很相像,自然也引起了一些人的非議,甚至一度不讓電臺電視臺播放《鄉戀》。很難說得清李谷一演唱這些歌曲時(當然也包括詞曲作者),受鄧麗君歌曲的影響有多大,但毋庸置疑的是,鄧麗君的歌唱方式肯定影響到他(她)們。在1979—1980年中央電臺舉辦的“聽眾喜愛的十五首廣播歌曲評選”中,李谷一的四首歌曲榜上有名,位列二(《妹妹找哥淚花流》)、六(《邊疆的泉水清又純》)、十(《潔白的羽毛寄深情》)、十二(《絨花》)名,從中我們應該能感受到鄧麗君的影響力。而朱明瑛在春節聯歡晚會上,靠一首《回娘家》走紅,也擺脫不了鄧麗君的影子。
當有人說李谷一的歌和鄧麗君的歌屬一種風格時,鄧麗君說:“李谷一小姐的歌聲和她在歌曲方面的藝術造詣都非常的高。有的報紙說她的歌聲跟我的很相像,我覺得,我跟她完全是兩個路子,她的唱法和我的唱法是不同的。我認為,我要跟她學習的地方很多,她是一個非常非常優秀的歌手。”(1981年6月接受澳廣電話采訪)
鄧麗君的這些評價,體現了她謙遜和尊重他人的美德。但鄧麗君說的是對的,相像并不等于等同。比如說與鄧麗君曾經并稱為四大甜歌皇后的三位歌手:韓寶儀、蔡幸娟、高勝美,她們雖然與鄧麗君在歌路方面有些相像,但同時也都有自己鮮明的特色。當然,她們相比鄧麗君來說是后起之秀,受其影響的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鄧麗君之所以能繼歐陽菲菲、陳美齡之后在日本歌壇站住腳,并確立自己的風格,與那些按鄧麗君的歌路為她寫歌的詞曲作家是分不開的。鄧麗君說她最喜歡唱的就是《小城故事》這一類的歌,可見她也是在出道十二年之后,才把握住了自己的感覺。所以從1979年后,她就很少再唱以前唱過的那些不符合她歌路的歌了。
大陸流行音樂在1980年以后,曾經一窩蜂地出現一批以翻唱為主的歌手,其中有很大的比重是翻唱鄧麗君的,我們甚至可以從中找到至今還活躍在歌壇的一些名字,像田震、王菲、李玲玉、任靜、周冰倩、朱樺等等。20世紀90年代以后,這種模仿就更多地反映于原創作品中了,而在臺灣,卻多反映為變化地吸收而衍生為各種不同的風格。比如各個時期的天后級的巨星:韓寶儀、蔡幸娟、高勝美(這三位前面已提到了)、千百惠、孟庭葦、許茹蕓……甚至歌路似乎完全不同的張惠妹,男歌手齊秦等都擺脫不了她的影響。最難得也有些讓人難以置信的是,至今她的影響力也并未褪去,顯示著頑強的生命力。
因此,說鄧麗君對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是毫不為過的,盡管她只是一名歌手。
參考文獻:
[1]干立行.一代歌后——鄧麗君[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
[2]竇應泰.香草美人鄧麗君[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
[3]平路.何日君再來——大明星之死[M].臺北:臺灣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3.
[4]韓松落,陸宜,等.來自天堂的歌聲(張國榮、張雨生、黃家駒、陳百強、鄧麗君生平事跡)[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