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用中國1952—2005年的數據進行實證研究,計量結果表明,正規金融的信貸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業經濟的增長起到了促進作用,但投放到農業的資金的配置效率是不高的;而中國財政支農資金的增加幾乎沒有促進農業經濟的增長。最后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正規金融信貸;財政支農;農業;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8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0-0071-03
引言
農業是最重要的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部門,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農業經濟增長如何,直接制約著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全國人民的生活。因此,支持、保護和發展農業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中國農村工作的首要任務。由經濟增長理論可知,資金的投入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農業的經濟增長同樣離不開資金的支持。但是,一方面,農業是“弱質”產業,自身資金的積累能力不足,生產周期長;另一方面,農業是一個低利潤產業,而經營風險卻較大,又難以形成有效的資金吸納能力,所以,加大農村正規金融信貸、財政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對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從政府的出臺的措施來看,其增加農業和農村投入的決心很大,尤其是近幾年,中央對三農投入逐年增加,2007年達到3 917億元。但是,目前的農村正規金融信貸和財政支農投入真的能夠有效地促進農業經濟增長嗎?本文試圖在總結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對此進行實證研究。
一、近期文獻綜述
在近期的理論文獻中,Koester(2000)深入研究了功能完善的農村金融市場在實現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以及提高農村資源配置效率中的核心作用,他認為,經濟轉型國家由于缺乏有效的農村金融市場體系,國家的財政、金融部門對農村資金的配置效率是低下的。Jensen(2001)進一步分析了政府資助的農業信貸體系對信貸市場的扭曲,認為在發展中國家,農業信貸資金的籌集來自國家財政,而發達國家的城鄉金融體系已經日益整合為一體,政府資助的農業信貸模式正在逐步向市場化的融資方式轉變。同時,Jensen通過實證分析得出結論:發展中國家政府主導的農業信貸體系在促進農業投資方面缺乏效率,而發達國家的市場化融資方式和國家必要的干預措施明顯是更有效的。Townsend(2001)則研究了農業經營風險對農村融資活動以及農村金融發展的影響,他認為,在農業單位缺乏必要的風險管理的情況下,農村金融部門對農業的信貸支持將下降,政府推動的農業信貸會增大農村金融風險,而且效率也是低下的。OECD(2001)專門對中國農村經濟系統資金流失的渠道、規模和原因進行了分析,認為農業風險大,農業收入低下,農村信用和風險管理市場不完善,地方政府的趨利行為、尋租行為造成財政、金融資源低效配置和大量轉移,是中國農業和農村融資的主要問題,并指出,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農業和農村的資金流失是不可避免的??梢?,國外的研究普遍認為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投入到農業的配置效率是不高的。
二、研究方法與數據
(一)實證方法
為了避免模型出現偽回歸的現象,在本研究中首先將利用Dickey Fuller 提出的考慮殘差項序列相關的ADF 單位根檢驗法,檢驗變量的平穩性,對于非平穩性的變量進行處理使之成為平穩時間序列。本文將利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法(Granger Causality Test)判斷這些變量之間的關系是否構成短期因果關系。格蘭杰因果關系的基本原理是,如果變量Y2 過去和現在的信息有助于改進變量Y1 的預測,則說變量Y1是由變量Y2格蘭杰原因引起的(Granger - caused)。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中最重要的是滯后時間長度的確定,在實際分析中檢驗的功效取決于最優滯后期數的確定。如果滯后期數隨機確定,檢驗結果會出現錯誤。在該項研究中,最優滯后期數的確定是按Schwarz 評價準則(SC)確定的。在因果關系檢驗的基礎上,本文通過脈沖響應函數,方差分解技術,以分析變量之間關系的貢獻度和強度。
(二)指標選取
1.正規金融(包括銀行和信用社等)的信貸余額NLOAN:用農業貸款余額衡量。
2.財政支農NEXP:包括支援農村生產支出和農林水利氣象等部門的事業費,農業基本建設支出,農業科技三項費,農村救濟費等。
3.農業經濟增長NGDP:用第一產業的名義GDP作近似衡量。為了減少原來數據的異方差性,以上數據都取自然對數,即用LNLOAN、LNEXP、LNGDP表示。
(三)數據說明
本文的正規金融的信貸余額NLOAN、財政支農NEXP、農業經濟增長NGDP的數據1952—1977年的來源于《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匯編》,1978—2005年的數據來源于2006年的《中國統計年鑒》。
三、實證檢驗
(一)單位根檢驗
格蘭杰指出當使用非平穩序列進行回歸時,會造成虛假回歸,并且當變量存在著單位根,即非平穩時,傳統的統計量,如t值、F值、DW值和R-平方將出現偏差。因此為了保證回歸結果的BLUE,我們利用擴展的迪基—富勒(Augmented Dickey-Fuller,簡稱ADF)檢驗方法來檢驗樣本數據的時間序列特征,它假定系列yt服從AR(p)過程,ADF平穩性檢驗是基于以下回歸方程:
Δyt =β1 +β2 t + (ρ- 1) yt - 1 +αi ·ΣmiΔyt - i +εt
εt為純粹白噪音誤差項,滯后階數的選擇使得εt不存在序列相關。原假設H0:ρ= 1,備選假設H1:ρ< 1。接受原假設意味時間序列含有單位根,即序列是非平穩的。利用Eviews5.0對相關變量的原始序列進行ADF檢驗發現均不平穩,一階差分后再進行ADF檢驗,發現數據均平穩,可以進行Granger因果檢驗。
(二)Granger因果檢驗
到底是正規金融的信貸擴張或(和)財政支農的增加促進農業經濟的增長,還是相反或者相互促進呢?由J.Granger
1969 年提出,由Sim(1972)推廣的Granger因果檢驗可以對此進行驗證。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實質上是檢驗一個變量的滯后變量是否可以引入到其他變量方程中。一個變量如果受到其他變量的滯后影響,則稱它們具有Granger因果關系。對于LNLOAN不是LNGDP的格蘭杰原因的原假設,拒絕它犯第一類錯誤的概率是0.07,表明LNLOAN是LNGDP的格蘭杰原因的概率較大,拒絕原假設,即正規金融信貸的增加能促進農業經濟的增長。對于LNEXP不是LNGDP的格蘭杰原因的原假設,拒絕它犯第一類錯誤的概率是0.72,表明LNEXP不是LNGDP的格蘭杰原因的概率較大,不能拒絕原假設,即財政支農的增加沒有促進農業經濟的增長。而在至少99%的置信水平下LNGDP是LNLOAN的格蘭杰原因,至少95%的置信水平下LNGDP是LNEXP的格蘭杰原因,即農業經濟的增長也能促使正規金融信貸的增加,農業經濟的增長使國家增加財政支農的支出,我們將在后面對此作出分析。
(三)脈沖響應函數
脈沖響應函數(IRF)用于衡量來自隨機擾動項的一個標準差沖擊對內生變量當前和未來取值的影響。在下面的圖1、圖2中,橫軸表示沖擊作用的滯后期間數,本文選取15(單位:年)。縱軸表示農業經濟增長,實線表示脈沖響應函數,代表了農業經濟增長對相應的LNLOAN和LNEXP沖擊的反應,虛線表示正負兩倍標準差偏離帶。
從圖1可以看出,當在本期給LNLOAN一個正的沖擊后,農業經濟的增長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上升,從第9期后趨于穩定增長。這表明LNLOAN對農業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和較長的持續效應。
而從圖2來看,當在本期給LNEXP一個正的沖擊后,農業經濟的增長幾乎為零。這表明LNEXP對農業的經濟增長幾乎沒有影響。
(四)方差分解技術
方差分解技術是通過分析每一個結構沖擊對內生變量(通常用方差來度量)的貢獻度,進一步評價不同結構沖擊的重要性。因此,方差分解給出對VAR模型中變量產生影響的每個隨機擾動的相對重要性的信息。下頁圖3、圖4中橫軸表示滯后期間數(本文選取15),縱軸表示LNLOAN,LNEXP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單位:%)。
從圖3、圖4中可以看出,不考慮農業經濟自身的貢獻率,正規金融的信貸對農業經濟的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7.8%,而財政支農對農業經濟的增長的貢獻率只有0.04%,幾乎為零。
分析總結及政策建議
目前,中國農民來自非正規金融市場的貸款大約是來自正規金融市場的4倍(IFAD,2001)。但是,這一結論并不是否定正規金融信貸和財政支農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必要性。它所揭示的恰恰不是政府現行相關政策的錯誤,而是證實了由于中國缺乏穩定的農業資本形成機制而導致的資金配置效率低下這一事實:發放到農業的資金轉化為農業投資資金的效率非常低下。這種現象背后的經濟學解釋就是,國家試圖通過資金支持農業經濟增長,但考慮到農業的“弱質性”和資金的“逐利性”,因此目前中國的農業對信貸資金也好,財政資金也好,都缺乏足夠的吸引力——這些資金很可能在支持農業發展的幌子下挪作他用。針對中國農業經濟增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我們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1.提高資金的配置效率。由于缺乏有效的監控機制,正規金融的農業信貸資金和財政支農資金配置不盡合理,被非法占用、挪用了的比例比較大,導致從農業流入到其他行業或者被揮霍浪費掉,從而出現“漏損效應”。因此,一定要重視資金配置效率的提高,投放到農業的資金不能挪作他用。不能出現一邊不斷有資金的投入,另一邊大量資金通過更多的渠道流失,還有許多資金沉淀在一些低效的項目上。
2.建立引導資金回流農村的有效機制。據調查,很大一部分投放到農村的資金通過隱蔽的方式倒回流到了城市。因此,要充分利用農村現有的郵政儲蓄機構,建立回流農村的市場化機制;通過財政杠桿引導金融資金回流農村,使農村資金流動納入良性循環的軌道。政策性金融業務也應在財政核定補貼的前提下,通過市場化招標方式,允許各類機構參與,以提高政策性金融的效率。
3.健全農村財政支農體系。通過農村財政支農直接投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改善農村的生產環境、提高農村的技術水平和對一些經濟行為給予補助。
4.成立有效的農村金融監管體制。建立多樣化、有序分層的金融監管體系,對正規金融的農業貸款和財政支農的資金進行跟蹤調查,確保資金真正投入到農業生產當中,達到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溫濤,王煜宇.政府主導的農業信貸、財政支農模式的經濟效應[J].中國農村經濟,2005,(10).
[2]楊慶祥,趙杉.陜西省信貸增速和經濟增長的計量分析[J].西安金融,2006,(7).
[3]姚耀軍,和丕禪.中國農業信貸與農業GDP(1978—2001):一個協整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04,(8).
[4]李正輝.中國農村居民信貸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統計觀察,2007,(6).
[5]謝平,徐忠.公共財政、金融支農與農村金融改革[J].經濟研究,2006,(4).
[6]楊棟,郭玉清.中國農業貸款效率——基于雙方程誤差修正模型[J].金融研究,2007,(9).
[7]易丹輝.數據分析與Eviews應用[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
[8]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摸——Eviews應用及實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9]紀森,李宏瓏.中國農村正規金融與農村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J].南方金融,2007,(8).
[10]E.Jensen.The farm credit system as a government - sponsored enterprise.[J].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0,(22):1.
[11]Koester,Ulrich:CA P is Something ng We Can be Pround of,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Kiel,2000.
[12]Townsend,Robert M.and Jacob,Yaron:The Credit Risk - contingency System of an Asian Development Bank,Federal ReserveBank of Chicago,Economic Perspectives,2001.
[13]OECD.DACGui delines on Poverty Reduction,working paper,2001.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