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次貸危機為開端的金融海嘯演變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各國經濟增長腳步放緩。從此次金融危機的原因入手,著重對危機產生的深層次原因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解釋實體經濟的基本概念以及中國實體經濟在金融危機中的表現,總結出實體經濟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中國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發展實體經濟的建議。
關鍵詞:金融危機;原因;實體經濟;產業結構;調整
中圖分類號:F121.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0-0190-03
一、金融危機的原因分析
2007年8月,美國次貸危機導致美國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危機迅速在全球蔓延,全世界遭遇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對于這場“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大多將其歸咎為“金融市場上的投機活動失控”、“不良競爭”或“借貸過度”。比較普遍的一種觀點認為爆發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對金融活動、特別是金融衍生品的監管不力,任其無限發展,最終導致金融市場的混亂,爆發危機;一部分人認為是格林斯潘及其管理的美聯儲在美國長期實行低利率的貨幣政策是危機發生的基本原因;一些學者認為,深層次原因是美國長期超前消費的經濟模式。雖然理論界的爭論還沒有得出結論,但是,不可否認,這次起源于美國進而在世界范圍內影響巨大的金融危機,其原因是多重的。
1.美國寬松的貨幣政策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刺激了居民的過度消費和金融機構高杠桿運營,造成了資產價格泡沫。2000年,美國網絡經濟泡沫破裂。為刺激經濟,美聯儲一直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13次降低聯邦基金利率,這使得企業、金融機構和居民能夠以十分低廉的成本進行融資和借貸。房價的持續上漲使美國居民相信,購買房屋是無風險的投資,對住房的需求大幅膨脹,進而促進了債務大量增加、金融機構杠桿率提高,導致金融市場的資產泡沫迅速膨脹。過高的資產價格引發的“財富效應”,又進一步刺激了美國的過度消費。財政政策方面,美國所實施的赤字財政政策和大規模減稅計劃,在刺激經濟增長的同時,也為資產價格泡沫的膨脹留下了隱患。“9·11”事件后,美國政府一方面進行大規模的減稅,推動居民消費增長;另一方面發動阿富汗、伊拉克兩場戰爭,政府開支不斷擴張。經濟增長結構進一步失衡,直至危機爆發。
2.以自由為核心的監管理念、監管制度的漏洞也是導致此次危機的重要原因。 長期以來,美國奉行自由市場經濟,過于相信市場的自我約束和調整能力,主觀上造成了金融監管的缺失和松懈,而且金融市場的決策者和監管當局沒有充分估計到金融市場上不斷積聚的風險,沒能及時采取有效的監管行動。2005年5月,面對質疑衍生品泛濫、要求美聯儲介入次貸監管的輿論,時任美聯儲主席的格林斯潘認為,金融市場自我監管比政府監管更為有效,堅決反對政府加強金融監管。美國金融監管體系也存在漏洞,導致監管的錯位和滯后。1999年11月4日《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通過以來,美國金融業進入了創新迭出的混業經營階段,但金融監管仍沿襲舊有的體制,沒能跟上金融創新的步伐。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美國金融業的一些領域存在重復監管,但另一些領域卻存在監管真空,監管機構很難實現有效協調。
以上兩點無疑是導致這次金融危機的政策和體制方面的重要原因,但是并不是危機背后深層次的原因,筆者認為,要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來理解此次危機深層次原因:
1.虛擬資本與現實資本的矛盾。《資本論》認為,隨著商品經濟的產生,特別是貨幣的出現,生產過程之前和之后的交換產生了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分離,一旦這種分離導致商品賣出受阻,商品價值不能實現的危機就會發生。在這一過程中,存在貨幣資本與現實資本兩種不同的形式。貨幣資本是以貨幣形式存在的資本,其職能是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為生產剩余價值準備條件。而產業循環中的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則被稱之為現實資本。如果把股權融資憑證、債權融資憑證等包括進來的話,則可以將作為價值符號的非現實資本,統稱為虛擬資本。現實中,虛擬資本的運作直接表現為分配和交換關系。虛擬資本并不直接進入生產領域,也未直接用來消費,它處于生產與消費之間的中間環節。一般來說,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是沒有生產成本的,其價格取決于人們在市場上對它的估價,也就是取決于人們對這類資產未來收入的預期。因此,可以將這類資產的價格看做是由人們觀念支撐的價格系統。所有觀念支撐的價格系統,包括地產、證券、無形資產等,構成了虛擬資本系統。虛擬資本積累,在通常情況下是可以與實體資本積累相脫節的,即虛擬資本積累反映的價值符號可以與實體資本的真實價值無關。虛擬資本的量與實體資本的量不一致,并且信用經濟越發達,虛擬資本的量就可能更多地超過實體資本的量。一旦超量過大,交易主體的預期和信心就會受到沖擊,虛擬資本量相應會急劇縮小,這就可以直接引發金融危機。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早已明確指出,抽象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人類的無差別勞動。虛擬經濟本身并不創造價值,其存在必須依附于實體生產性經濟。脫離了實體經濟,虛擬經濟就會變成“無根之草”,最終催生泡沫經濟,造成經濟的虛假繁榮。
2.自由主義市場經濟觀念。在馬克思眼里,資本主義生產一開始就處于一個無政府狀態,即通常所說的“自由競爭”,這種所謂的“自由主義”的結果只能導致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兩極分化,加大貧富差距。在這種自由放任的狀態下,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就越加明顯,生產的社會化要求政府從宏觀上進行資源配置,而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和生產的無政府狀態會表現為生產的過剩,因為市場經濟無法合理解決個別企業投資、生產的有組織性同整個社會投資、生產盲目性之間的矛盾,因此金融危機的產生也就不可避免。資本主義固有矛盾加上“自由過度”必然導致嚴重的經濟問題,這次危機的發源地美國可以充分體現。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美國,新自由主義形式的資本主義取代了原來國家管制的資本主義形式。金融管制解除后,金融創新層出不窮,大量的資本從實物生產和貿易領域轉向房地產市場和金融等投機場所,導致有價證券、存款貸款、外匯等無實物載體的虛擬資本劇增。與此同時,美國的貧富差距進一步加大,大多數人的實際收入沒有增加,卻因為需求的增加而只能靠借貸消費。從宏觀上看,金融的不斷擴張使得美國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透支經濟”,形成了典型的借貸消費模式,而這種模式也因為政府推行金融自由化、自由市場經濟得到變相的鼓勵。此外,隨著資本越來越多地集中于少數資本家手中,美國的少數大銀行幾乎控制著全社會的貨幣資本,風險非但沒有因為市場的自行調節得到稀釋,反而變得更加集中。因此,雖然金融自由化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資本主義生產過剩的矛盾,經濟表現出繁榮景象,但是這種繁榮的背后卻孕育著新的矛盾和危機。
二、實體經濟的重要性
(一)實體經濟的基本概念
1.實體經濟的定義。從經濟學角度講,實體經濟是指物質的、精神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流通等經濟活動,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通信業、商業服務業、建筑業等物質生產和服務部門,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識、信息、藝術、體育等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服務部門。實體經濟始終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2.實體經濟的特點與功能。實體經濟是指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部門或行業,最典型的有機械制造、紡織加工、建筑安裝、石化冶煉、種養采掘、交通運輸等。實體經濟的特點可以歸納為:有形性、主導性、載體性、下降性。
以物質資料的生產經營活動為內容的實體經濟其功能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1)提供基本生活資料功能。人類生存需要各式各樣的生活資料,生活資料是由各式各樣的實體經濟生產出來的。如果實體經濟的生產活動一旦停止,那么人類各式各樣的消費活動也就得不到保障。(2)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的功能。保證生活得更好的物質條件,是由各式各樣的更高水平的實體經濟創造出來的。如果實體經濟的更高級的生產活動停止,那么就從根本上失去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礎。(3)增強人的綜合素質的功能。保證高層次精神生活的物質前提同樣是由各式各樣的具有特殊性質的實體經濟所提供的。如果實體經濟的一些特殊活動形式一旦停止,那么也同樣會從根本上失去增強綜合素質的根基。
(二)中國實體經濟在金融危機中的表現
此次金融危機對各國虛擬經濟是一個不小的打擊,對中國的影響主要是一些上市公司和金融機構從事海外投資、商品期貨交易和其他金融衍生品交易時遭受虧損。但是對中國的實體經濟可以說是“未傷筋骨”。廣東作為中國最大的勞動密集型省份,在金融危機中真正關閉、停產、半停產的只占1%多一點。以東莞為例,2008年底統計表明東莞市真正倒閉的企業是900家,據當地數據顯示,其實歷年都是這個規模。與此同時,還有八九百家企業新注冊,相對是平衡的。中國的制造業在金融危機中受到的影響最大,但只是訂單減少,一些小規模企業停產或半停產,這些資本的損失不會對中國造成根本影響,是可以承受的。
(三)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
1.實體經濟借助于虛擬經濟。 (1)虛擬經濟影響實體經濟的外部宏觀經營環境。實體經濟要生存、要發展,除了其內部經營環境外,還必須有良好的外部宏觀經營環境。這個外部宏觀經營環境包括全社會的資金總量狀況、資金籌措狀況、資金循環狀況等。這些方面的情況如何,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實體經濟的生存和發展狀況。(2)虛擬經濟為實體經濟的發展增加后勁。實體經濟運行、發展的首要條件就是必須有足夠的資金。各類實體經濟用于發展的資金的兩條途徑:第一條是向以銀行為主體的各類金融機構貸款;第二條是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等各類有價證券籌措資金。從發展的趨勢看,相比較而言,通過第二條途徑解決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所需資金問題,會更加現實,也會更加方便、快捷。這樣,虛擬經濟就為實體經濟的發展增加了后勁。(3)虛擬經濟的發展狀況制約著實體經濟的發展程度。從歷史上看,虛擬經濟的發展過程經過了五個階段,即閑置貨幣的資本化、生息資本的社會化、有價證券的市場化、金融市場的國際化、國際金融的集成化等。事實證明,虛擬經濟發展的階段不同,對實體經濟發展的影響也就不同,即虛擬經濟發展的高一級階段對實體經濟發展程度的影響,總比虛擬經濟發展的低一級階段對實體經濟發展程度的影響要大一些。
2.虛擬經濟依賴于實體經濟。(1)實體經濟為虛擬經濟的發展提供物質基礎。虛擬經濟不是神話,而是現實,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無論是它的產生,還是它的發展,都必須以實體經濟為物質條件。否則,它就成為空中樓閣。(2)實體經濟對虛擬經濟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整體經濟的進步,實體經濟也必須向更高層次發展。否則,它將“消失”得更快。實體經濟在其發展過程中對虛擬經濟的新要求,主要表現在對有價證券的市場化程度上和金融市場的國際化程度上。也正是因為實體經濟在其發展過程中,對虛擬經濟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所以才使得它能夠產生、特別是使得它能夠發展。否則,虛擬經濟就將會成為無根之本。(3)實體經濟是檢驗虛擬經濟發展程度的標志。虛擬經濟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實體經濟,發展虛擬經濟的初衷是為了進一步發展實體經濟,最終的結果也是為實體經濟服務。因此,實體經濟的發展情況如何,本身就表明了虛擬經濟的發展程度。這樣,實體經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檢驗虛擬經濟發展程度的標志。
(四)實體經濟的重要性
第一,實體經濟健康、穩步發展,可以為防止泡沫經濟的發生奠定堅實的基礎。事實證明,虛擬經濟泡沫往往只是金融危機的誘因,而深層原因是實體經濟出現問題。第二,實體經濟可以快速發展帶動虛擬經濟。這一點通過傳遞作用表現出來,經濟發展主要靠實體經濟帶動,經濟增長可以帶動虛擬經濟增長。第三,實體經濟促進金融創新。脫離實體經濟的金融創新背離了正確的價值取向,必然演變成金融市場內部的價格投機,進而催生大量泡沫。這種失去支撐的、單純逐利的“橫沖直撞”,對市場的破壞不可估量。面向實體經濟需求推動金融創新,要求金融機構市場需求調查和客戶需求分析,量體裁衣,使金融創新產品和服務更加契合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
三、產業結構調整與發展實體經濟
這次金融危機帶來了幾個大調整,包括人們消費觀念的大調整,產業結構的大調整,發達國家發展觀念的大調整,如美國提出“再工業化”等。這些都對正在進行大規模產業調整的中國提出了新的挑戰。通過這次金融危機,各國再次深刻認識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虛擬經濟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從實體經濟中孕育出來的,實體經濟的重要性高于虛擬經濟。金融危機發生后,各國紛紛通過扶持本國實體經濟抵御金融危機,更加說明實體經濟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結構優化,通過工業經濟轉型升級表現出來,所以要堅持把培育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和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統一起來,促進實體經濟的存量調整和增量優化。
1.加快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是中國工業經濟的發展基礎和重要支柱力量。要全面組織鋼鐵、石化、建材、汽車、船舶、醫藥、紡織、有色金屬、裝備制造、電子信息、輕工食品等產業轉型升級規劃的實施。重點抓好信息技術對裝備制造、電力、石化、冶金、建材、紡織、印染等七大重點行業的改造提升。建立健全落后產能退出機制,加快淘汰電力、鋼鐵、水泥、有色、造紙、皮革、印染等行業的落后產能,推動新一輪熱電聯產改造。
2.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搶抓下一輪全球經濟發展機遇、打造經濟新增長點的重大舉措,也是推進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內容。抓緊制定生物產業、物聯網產業、3G產業、電動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廣應用及產業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新興產業培育的目標定位、總體布局、發展導向以及相應的配套措施。
3.重視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組織編制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規劃,大力發展科技服務、現代物流、國際貿易、創意設計和售后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落實各項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重點探索產業集群、百強企業分離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抓好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建設,逐步實現從單個企業分離到整個產業分離,從分離后為母體服務到為整個產業和社會服務兩大轉變。鼓勵工業企業將生產輔助、售后、生活等服務內容外包,推動制造業向研發設計和營銷服務兩端延伸、向價值鏈高端提升,提高傳統特色產業競爭力和產品附加值,推動生產性服務業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33-540.
[2]溫家寶.各國要防虛擬經濟影響實體經濟[N].人民日報,2008-10-26.
[3]成思危,劉駿民.虛擬經濟理論與實踐[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30-33.
[4]崔友平,陳華,趙俊燕.基于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美國金融危機問題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09,(4).
[5]顧鈺民.對當前金融危機原因的馬克思主義闡釋[J].晉陽學刊,2009,(2).
[6]蔣家華.金融海嘯第二波侵襲路線圖漸顯,中國不會傷筋動骨[EB/OL].新華網,2009-02-25.
[7]逢錦聚.美國金融危機的啟示[N].人民日報,2008-11-26.
[8]李艷青,張星奇.淺論擴大內需與產業結構調整[J].商情,2009,(2).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