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慶齡與陳翰笙有五十多年的交往史,分為異國相識,協同斗爭,組建香港“工合”國際委員會,創辦《中國建設》雜志等幾個層面。宋慶齡對陳翰笙關懷備至,陳翰笙對宋慶齡崇敬有加。宋慶齡是20世紀偉大的女性,陳翰笙是20世紀學識淵博,享譽中外的學術大師。兩人宛如星空中的明珠,永遠熠熠閃光。
關鍵詞:宋慶齡;陳翰笙;“工合”國際委員會;《中國建設》
中圖分類號:K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0-0244-03
1981年6月3日,鄧小平為宋慶齡致悼詞中說:“在抗日戰爭期間,宋慶齡同志拒絕到當時國民黨政府所在地,她先后在廣州和香港組織‘保衛中國大同盟’,向同情中國抗日戰爭的國外人士和海外僑胞進行募捐,堅持不懈地支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戰爭,揭露國民黨反動派對日妥協投降、對內反共反人民的政策。國民黨政府為此曾通過外國勢力向宋慶齡同志施加壓力,遭到宋慶齡同志和在座的陳翰笙同志的駁斥。”[1]宋慶齡與陳翰笙結識甚早,戰友情誼甚篤,有將近五十多年的交往史,在這五十多年的交往中,宋慶齡對陳翰笙關懷備至,而陳翰笙對宋慶齡是崇敬有加,“每當陳翰笙談到孫夫人——宋慶齡時,他的眼睛就會放光,整個身心立刻沉浸在美好的回憶之中。” [1]“對中國來說你二十年的工作無疑是代表了一個歷史性的里程碑。既然你將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工作了,你可望得到我能夠提供的一切幫助。” [3]本文就宋慶齡與陳翰笙的關系作一疏理、分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異國相識,協同斗爭
1927年嚴寒的冬天,陳翰笙正在第三國際所辦的國際農民運動研究所工作。恰在此時,宋慶齡來到了莫斯科,經陳翰笙的朋友鄧演達熱情地引見,陳翰笙在莫斯科紅場附近的蘇維埃旅館拜訪了宋慶齡。當時,宋慶齡友好地接待了這位青年學者,給陳翰笙留下了美麗、端莊、智慧,非常美好的印象。“我去見孫夫人,見面時就談談國內時局、國民黨情況、國共合作問題。彼此都用英語交談,因為不希望別人聽到。” [4]從那一年開始,宋慶齡與陳翰笙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人民解放,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共同奮斗了半個世紀之久,豐功偉績,彪炳史冊。
1931年8月,國民黨政府緝捕了國民黨左派領袖鄧演達,宋慶齡聞迅后積極進行營救,蔡元培也寫了保釋信,派陳翰笙送給陳誠。鄧演達被害后,宋慶齡萬分悲痛,用英文寫了一份抗議宣言,即著名的《宋慶齡之宣言》。《宣言》開宗明義地指出:“當做一個政治力量來說,國民黨已經不復存在了。這是一件無法掩蓋的事實。促成國民黨滅亡的,并不是黨外的反對者,而是黨內自己的領袖。” [5] 在對國民黨表示絕望的同時,宋把希望轉而寄托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群眾為基礎的革命斗爭上。她說:“唯有以工農政策為基礎的黨才能為社會主義打下基礎,才能粉碎軍閥的勢力并擺脫帝國主義的枷鎖。”“我深信:雖然今天當權的反動勢力在進行恐怖活動,中國千百萬真正的革命者必不放棄自己的責任;反之,由于國家當前形勢的危急,他們將加緊工作,朝著革命所樹立的目標勝利前進。” [5] 該宣言由陳翰笙、謝樹英共同譯成中文,由陳翰笙送到了《申報》館,《申報》館總經理史量才得到后,將這份抗議宣言刊載在12月20日的《申報》第17版上,引起巨大的社會反響。
1931年6月,牛蘭夫婦被捕以后,蔡元培、宋慶齡、楊杏佛等去南京江蘇第一監獄探監,支持牛蘭夫婦的絕食斗爭,他們經常寫文章送到《申報》、《大公報》發表,并聘請瑞士律師為牛蘭夫婦辯護。給報社送材料,為宋慶齡與律師之間傳遞信件的任務就交給了陳翰笙,這個工作看似簡單,實為非常危險,必須冒著隨時可能被捕的風險。為了保險起見,陳翰笙每次送信、送材料都是兩個人協同,一個在前面走,一個在后面拉開一定的距離跟著,如果前面一個被捕了,后面的人要馬上回去報信,稍有遲疑,都將遭遇不測。陳翰笙憑著機智、勇敢,出色地完成了宋慶齡交給的送信、送材料的任務。
二、組織香港“工合”國際委員會
1939年5月下旬,陳翰笙接到中國共產黨的指示,攜妻顧淑型回香港工作。“宋慶齡將陳翰笙及其妻子顧淑型安排在香港中國銀行大樓住下。她對陳說:‘這次請你回國,主要是協助我搞工業合作運動。’” [4]陳翰笙被委任為“工合”國際委員會的秘書并負責日常工作。委員會的主席是香港英國主教何明華,名譽主席是宋慶齡,委員有斯諾、艾黎、普律德和港澳愛國人士鐘秉鐸、鄭鐵如、何東、宋子文等20多人,會計由鄭鐵如擔任。陳翰笙的主要工作是接收各國寄來的捐款,并想法將它匯到解放區,以支援如火如荼的敵后抗日游擊戰,香港“工合”國際委員會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后開展抗日游擊戰、抗日根據地給予了極大的支持、資助,因為當時海外熱心人士捐助中國工業合作社運動的款項,都被重慶國民黨財政部分配到國民黨控制的地區去,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的工業合作社和合作講習所根本沒有得到。因此宋慶齡、艾黎、斯諾等在香港成立了“工合”國際委員會,接受國外的捐款,并全部捐助給重慶方面沒有分配到的上述地方。“‘工合’國際委員會在香港辦了兩年半,共收到國外捐款約2 000萬美元。這些錢,我都通過廖承志的關系,經由上海銀行轉到延安去了。” [6]
毛澤東對“工合”國際委員會的工作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如能在華北游擊區和西北接近戰區的地方組織建立這種工業合作社,八路軍和鄙人自己對此種援助將表示極大的贊賞和熱情的歡迎……在此,特別要向在菲律賓的中國僑胞和在那里的工業合作促進委員會表示感謝,因為他們在支持我們的祖國和工合運動盡了很大的力量。” [7] 新四軍軍長葉挺對“工合”國際委員會的工作亦是贊賞有加:“你們經常援助在皖南游擊區建立的工業合作社,我們極為感謝,我們將永不忘懷。皖南工業合作中心(即工合事務所)對我們的幫助是重要的。這些工業使我們各區難民參加了生產工作,得到了救濟。他們幫助我們利用了土產原料,免致落于敵人手中。借此我們還可以抵制敵人商品的侵入,使自給自足情況能夠實現,皖南全體居民得以受益……我們認為你們是主持正義的,覺得你們一定急于看到中國人民在他們的解放道路中取得勝利。” [7]
三、創辦《中國建設》雜志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了使各國人民更好地了解新中國的真實情況,周恩來提出由宋慶齡出面,創辦一個對外宣傳的英文刊物。宋慶齡欣然接受,并與周恩來就辦刊方針交換了意見,周恩來建議刊物為定期月刊。1951年1月21日,應周恩來總理的邀請,陳翰笙攜妻顧淑型繞道歐洲,從美國回到了成立不久的新中國,投身于新中國的建設,宋慶齡在北京方巾巷寓所會見陳翰笙、顧淑型夫婦。1月28日,宋慶齡與周恩來商議創辦對外宣傳刊物事宜,商議后決定:第一,同意中國福利會宣傳刊物經費的預算計劃。在具體執行時,可能不敷支出,屆時另行追加;第二,關于中國福利會宣傳機構人事問題,擬請陳翰笙負責協助,并配備若干得力干部,成立辦事機構,進行工作……[3]。自此,宋慶齡和陳翰笙為了辦好這份對外宣傳的英文刊物《中國建設》雜志,嘔心瀝血,殫精竭慮,通過通函、開座談會等形式就《中國建設》雜志的編輯方針,讀者對象及報道內容,雜志的容量等事宜進行商談,于1952年初,《中國建設》正式創刊。“創刊詞是我與宋慶齡、李伯悌(新華社天津分社的記者——筆者注)在北京一個公園的長凳上草擬的。” [6]當時,周恩來建議《中國建設》雜志在1951年3—4月間出版[3],結果《中國建設》雜志在1952年1月創刊,從雜志醞釀到創刊歷時將近一年,說明新中國剛建立,百廢待興,創辦一份雜志的艱辛和碰到的瓶頸,我們從宋慶齡和陳翰笙當年的通函中可以略知一二。
1951年6月4日,陳翰笙給宋慶齡來函,談即將創刊的雜志等事宜。函謂:“……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我們的雜志要趕在七月一日出創刊號是來不及的。雖然創刊號的文章和資料現在已經夠了,但編輯還需要很多的時間……我認為創刊號可能要到八月一日才出版。” [3] 6月18日,陳翰笙來函,謂:“你建議雜志取名為《中國建設》意義深遠。它意味著中國不僅在國內重建,而且還幫助世界上其他地區進行建設。” [3]陳翰笙函中稱,雜志的創刊號可能要到8月1日才出版,事實上這只是一種設想,一種良好的愿望,雜志創刊號出版過程中所碰到的瓶頸如此之多,如此之大是陳翰笙始料未及的,因為雜志的首次籌備工作會議是在8月30日才召開的,這個會上最終確定了《中國建設》的編輯方針,讀者對象及報道內容。1951年8月30日,宋慶齡在上海市常熟路157號中國福利會會議室,主持召開《中國建設》雜志籌備工作會議。參加會議的有金仲華、陳翰笙、吳耀宗、譚寧邦、愛潑斯坦、文幼章、林德彬等,會議決定:“這本雜志的讀者對象是資本主義和殖民地國家的進步人士和自由主義者以及同情或可能同情中國的人。它特別針對那些真誠要求和平、但在政治上并不先進的自由職業者和科學、藝術工作者。”“重點報道中國社會、經濟、文教、救濟和福利方面的發展,以使國外最廣泛的階層了解中國建設的進展以及人民為此所進行的努力。” [3] 首次籌備工作會議以后,組建了《中國建設》雜志編輯委員會,金仲華(著名國際問題專家——筆者注)、陳翰笙分別擔任主任和副主任。1952年1月,《中國建設》雜志正式創刊。創刊號刊登宋慶齡的文章《福利事業與和平》,陳翰笙的《中國工業的新發展》,李德全的《人民的保健事業》,趙樸初的《城市的善后救濟工作》,傅作義的《制止洪水為害》等文章[8]。
四、其他
1955年12月16日,宋慶齡應印度政府邀請,由昆明乘飛機前往印度訪問,陪同前往的有廖承志、陳翰笙等十人。
在1957年的反右派斗爭中,陳翰笙得到了周恩來、宋慶齡的保護,才免遭厄運。據陳翰笙自己的回憶:1957年6月反右派斗爭開始,他因“長期在國外生活,不是典型的資產階級右派,又是什么呢?《中國建設》的李伯悌得知情況后,馬上去告訴了宋慶齡,宋慶齡又找了周恩來總理。周恩來總理下達指示:不能將陳翰笙打成右派!我才幸免于難。” [6]
直到宋慶齡的生命的最后時刻,她還關懷著陳翰笙,致函陳翰笙,表達為國家、為社會再做更多的工作。1981年3月,時八十八歲,宋慶齡致函陳翰笙,建議請廖夢醒為陳漱渝所著《許廣平的一生》題簽。
函謂:“我的右手再次受傷,所以手腕無法控制毛筆。”“關于這位作者(陳漱渝)的請求,我有一個好建議,廖夢醒是許廣平的好朋友,而且她寫的中文真的非常好。所以叫辛西婭·廖為他寫是最合適的,她的地址是復興門外/國務院宿舍七組三十八號。我相信,為許廣平做這件事,她會感到光榮的。” [3]
同月,又致函陳翰笙,商談關于接受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授予的榮譽法學博士學位的答辭內容,陳翰笙在第二天就寫信作了答復,坦誠地談出自己的參考意見。5月8日,宋慶齡帶病出席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授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的授贈典禮,并發表20分鐘的講話,題為《聯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8]。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的有關部門的負責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法律研究所等單位的負責人及其中外老朋友等200多人出席了授贈典禮。這是宋慶齡一生中最后一次參加公眾活動。5月29日,宋慶齡與世長辭,舉國哀悼。陳翰笙滿懷真情,伏案疾書,寫出了《談談孫夫人的高尚品格》的紀念文章,作為悼念。
宋慶齡是20世紀偉大的女性,陳翰笙是20世紀學識淵博,享譽中外的學術大師。兩人宛如星空中的明珠,永遠熠熠閃光。
注:陳翰笙——(1897—2004)年,原名樞,江蘇無錫人。1915年赴美留學。1921年獲芝加哥大學研究院碩士學位。1924年獲柏林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后任北大教授。1925年經李大釗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1年赴蘇聯莫斯科,任國際農民運動研究所研究員。拜訪宋慶齡,多次協助宋慶齡從事革命工作。1929年回國后任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1935年赴蘇聯,任東方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特約研究員。1939年回國參加抗戰,任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秘書。后因受國民黨政府迫害出走印度、美國。1951年回國后任外交部顧問兼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會長、國際關系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歷史編輯主任、全國政協委員等職。1955年陪同宋慶齡訪問印度。在“文化大革命”中是少數與宋慶齡保持聯系的人之一。
參考文獻:
[1]人民日報,1981-06-04.
[2]于沛.陳翰笙紀念文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292.
[3]盛永華.宋慶齡年譜(1893—1981):下冊[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1208-1996.
[4]盛永華.宋慶齡年譜(1893—1981):上冊[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390-650.
[5]尚明軒.宋慶齡年譜長編(1893—1948):上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248-249.
[6]陳翰笙.四個時代的我[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8:68-134.
[7]盧廣綿,壽祝衡,齊福霖.回憶中國工合運動[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332-333.
[8]尚明軒.宋慶齡年譜長編(1949—1981):下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809-1426.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