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論述了廣東省實行產業“雙轉移”戰略的必要性,并對廣東省產業雙轉移的基礎及所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從政府引導、市場機制兩方面對雙轉移的機制探析,認為產業轉移中市場行為與政府行為并重,將對區域經濟發展大有益處。
關鍵詞:產業轉移;勞動力轉移;機制;廣東省
中圖分類號:F121.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0-0183-02
一、廣東省產業雙轉移背景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廣東憑借其區位優勢,吸引著大量外來淘汰產業的資本進入,為廣東初期的經濟發展發揮重要作用,但長期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傳統產業,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問題困擾著珠三角的經濟進一步發展,同時廣東一直存在著嚴重的區域差異,發達的珠三角地區與粵北、粵西、粵東形成鮮明的對比。目前珠三角的土地利用空間已十分有限,隨著廣東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對環保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發達地區政府想讓經濟發展保持后勁,一方面,需要通過抬高環保門檻等措施,為潛力產業、朝陽產業發展騰出空間,這必會壓縮傳統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生存空間,迫使部分企業外遷;另一方面,工廠或公司必須加大對環保的投入力度,這導致企業成本上升。面對傳統產業的諸多問題及省內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廣東提出了產業與勞動力的“雙轉移”策略,即珠三角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東西兩翼、粵北山區轉移;而東西兩翼、粵北山區的勞動力,一方面向當地第二、三產業轉移,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較高素質勞動力,向發達的珠三角地區轉移,從而實現全省共同富裕、共同繁榮。
為了切實推動“雙轉移”工作,廣東省政府計劃在2008—2012年五年時間里,安排400余億元資金,從八個方面進行扶持:一是扶持欠發達地區完善基礎設施,二是以競爭形式扶持欠發達地區建設產業轉移園,三是加大力度扶持欠發達地區重點產業發展,四是實施政府有效引導的產業轉移政策,五是實施免費技能培訓,六是鼓勵貧困農村適齡青年掌握職業技能,七是以農田標準化建設減少農村單位土地使用的勞動力,推動農村勞動力加速轉移,八是造新耕地掛鉤置換,增加欠發達地區可開發土地和支持解決全省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的占補平衡問題。加上廣東省已決定降低欠發達地區電價,此項每年減少這些地區的電費支出約19億元,全省五年支持“雙轉移”的資金總額將達到500億元。
各地區之間之所以能夠進行雙轉移,其客觀基礎就是各地區在經濟發展水平上存在較大的差異性,產業結構上存在梯度性。毫無疑問,廣東中心城市廣州、深圳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與人口占全省70%的東西兩翼和粵北部分市縣經濟發展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因此,加速工業化無疑是東西兩翼及山區縮小與珠三角差距的唯一途徑。正如當年香港急需產業北移一樣,這正是廣東欠發達地區加速發展的最大機遇。承認梯度差異,自覺接受珠三角的產業轉移,無疑是這些欠發達地區最佳的選擇,主動接受珠三角加工工業的北移,將解決欠發達地區勞動力的出路,還為大發展積累了資金。
二、廣東省產業雙轉移面臨的問題
1.廣東省欠發達地區配套能力差。盡管最近幾年來東西兩翼及粵北山區的發展速度并不慢,這些地區的公路、鐵路、航空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其他的基礎設施,如電信、電力等也有長足進步。但由于原有的工業化水平較低,服務意識較薄弱,產業結構不配套,中間產品外購成本過高,這就加大了轉移企業的配套成本,從而限制了產業轉移。
2.產業轉入地面臨周邊省份的競爭。珠三角產業的轉移,廣東周邊省份,如湖南、江西、廣西紛紛提出做廣東產業轉移基地、“后花園”、“菜園子”,事實上也有不少的珠三角企業正在向這些地區轉移。例如廣西打火機在短時期內迅速崛起,主要得益于廣東實行的產業轉移,目前已有20多家廣東打火機企業遷址到廣西梧州市、賀州地區。因此,廣東省欠發達地區必須有吸引力的引資對策,主動接受產業轉移才是上策。
3.產業轉移的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珠三角向東西兩翼及粵北山區的產業轉移大多表現為政府和企業資金方面的轉移,目前所取得的成就也只是局限在資金和項目的數量上,當然一些產業轉移工業園已經獲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如何從人力資源素質、產業配套、市場體系優化等方面來提高產業轉移的效率,是產業轉移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非常關鍵問題。
4.生態環境問題。目前,珠三角一些高能耗、粗加工、低技術和高污染的產業面臨著生存危機,急于轉移出去,如果東西兩翼及粵北山區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過多地考慮經濟利益而忽略了生態環境,引入了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產業,勢必將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影響。
5.產業轉入地的規劃問題。東西兩翼及粵北山區在實施產業雙轉移過程中,沒有從整體考慮,缺乏科學統籌的規劃,片面追求GDP政績,盲目接收企業,來者不拒,導致產業重復建設和資源的浪費,對雙轉移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三、產業雙轉移動力機制
廣東省實行產業“雙轉移”這一戰略要想取得成功,離不開良好的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的作用。
1.政府引導。產業轉移一旦實現,將會對企業、轉入地和轉出地的競爭力產生不同的影響。這種影響既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政府就需進行必要的引導和調節,以盡可能減少不利影響,從而實現企業、轉入地、轉出地三方都獲利。(1)加強行政職能建設。首先在工商部門的投資準入、市場秩序、信用信息、打假維權等方面實現信息共享和一體化,在職業資格認證、勞動權利保護等方面實現與珠三角地區相統一的標準。制定時間表,認真梳理當地現有的政策和法規,在戶籍制度、就業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醫療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加快改革步伐,逐步向珠三角地區靠攏。尤其要健全財稅制度改革,實現各類企業統一的稅收制度,探索適合當地企業發展的地方稅征管辦法。(2)制定協議實施的監督機制和協調機制。制定協議實施的監督機制和協調機制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要建立和完善工業基地合作發展協調機制。如建立有關協作方領導聯席協商制度,組建研究會、基金會,組織專業咨詢委員會等不同層次的協調發展機構,把非政府的和政府的協調機制有機地結合起來,如民營經濟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等,把協調重點從微觀推向宏觀,從自發走向自覺,實行統一的國民待遇,實現全區域的整體協調等。(3)通過制度的制定和實施創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有利于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的政府隊伍不可能短時間內迅速建立,但是,時間的進程表是緊迫的,時間是寶貴的。要想短時間內形成一支為客商、百姓稱贊的政府工作人員、官員,必須通過思想疏通協助制度的實施,通過制度約束其行為,使其形成習慣。(4)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東西兩翼及粵北山區應大力發展公路、鐵路、航運、河運、通訊、能源、環保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優化硬件環境,縮小與轉出地的差距。政府要舍得投入,為承接產業轉移創造更好的硬環境,為產業轉移的物質、人員的流動提供方便的渠道。便捷的交通與通訊,完善的基礎設施是吸引承接轉移企業的基本條件。
2.市場機制。產業轉移歸根結底是資本利益驅動的表現,是企業為尋求更大的利潤而做出的經營選擇,有其符合市場規律的必然性。近幾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環境保護要求日益嚴格,珠三角地區面臨著資源環境的制約越來越明顯。由于土地成本的上升、能源的緊缺、環境容量的制約,使得企業在當地擴張受限,生產成本大增。因此,通過產業區域轉移來延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優勢并進行產業升級是珠三角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一條路徑選擇。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不僅對企業和行業,而且對區域經濟格局都是一次重大的重新洗牌,這客觀上為“雙轉移”提供了新的歷史契機。國際金融危機之下,確實不是所有企業都有能力“轉”,但絕對不等于沒有企業可“轉”。一些企業的倒閉是市場優勝劣汰的正常表現。如果把本該在市場風浪中淘汰的落后產能重新扶持上馬,則是不顧市場優勝劣汰規律。事實上,它們的倒閉正好使競爭力強的企業脫穎而出,為后者發展騰出空間。同時對所有為了提高競爭力而努力轉型轉移的傳統企業,如果能夠符合轉入地的要求,則政府應該不拋棄不放棄,并給予大力支持和積極幫助。
在雙轉移過程中,對企業而言,必須存在這兩股作用力,即轉出地的市場推動力和轉入地的拉引力。當企業在珠三角市場中發展受到資源、環境、人力資源等要素制約時,為了降低生產成本,企業將以產業轉移的方式來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高市場競爭力。另外,企業通過產業轉移,可以不僅可以對轉入地的資源進行有效利用,而且能夠得到轉入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享受政府的稅收、貸款的優惠條件,同時轉入地相對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也將大大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從而為企業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樊凡.廣東”雙轉移”戰略評析[J].經濟論壇,2009,(11).
[2]陳棟生.東西互動、產業轉移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J].珠江經濟,2008,(4).
[3]戴宏偉,田學兵,陳永國.區域產業轉移——以“大北京”經濟圈為例[M].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2003.
[4]黃鐵苗.建設節約型社會,促建和諧廣東[J].廣東經濟,2005,(10).
[5]徐忠愛.廣東產業轉移工業園在產業梯度轉移中的作用探討[J].經濟前沿,2008,(Z1).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