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世界金融危機形勢仍然不明朗的前提下,分析中國經濟的性質和特點,用科學方法對中國經濟在后金融危機時期的走勢進行預期,進而采取正確的戰略措施確保經濟按照既定的方向發展并爭取盡早進入下一個經濟繁榮期,是擺在國人面前的一個重大研究課題。
關鍵詞:金融創新異化;金融危機;預期;對策
中圖分類號:F8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0-0100-05
經濟危機(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個或多個國家經濟或整個世界經濟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內的不斷收縮,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周期性爆發的生產過剩危機。要想對中國經濟危機周期進行科學預測,首先要對本次危機的背景、性質和特點進行分析,從中抽象出某些規范性的限制條件,然后再以經濟危機周期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正規計量學工具對經濟危機周期進行實證預期。
一、金融創新異化與實體經濟衰敗周期
近十年來,美國等西方國家把金融創新支撐實體經濟發展的功能推向極端,用金融創新去創造財富,使金融創新走上用錢生錢的異化道路。金融創新異化的直接結果就是導致金融危機,并通過金融危機進一步打擊實體經濟。金融創新異化是西方國家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嚴重脫節、行業與產業之間畸形發展的罪魁禍首,其形勢有多種多樣,次級貸款只是其中的一種,即使沒有次級貸款,金融創新異化也必將使經濟在金融層面和實體層面出現破壞性的對接調整。金融創新異化的理論基礎是流行于美國和整個西方世界的超前消費思想。由于抓住了第二次電氣化科技革命和以原子能、空間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加上在世界范圍內配置資源的跨國公司組織形式的發展和美元的世界霸權地位的兩翼支撐,美國實現了自1890—1929年、1934—2007年累計長達112年的長期增長。截至2007年年底,按支出法計算的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138 413.5億美元,人均GDP 46 280美元。正是由于經濟的長期增長,收入水平的提高,促使美國人的消費理念和消費行為發生深刻變化。很多美國人以為,貸款買房買車是一種超前的消費理念,他們還把這種消費行為和理念升華為價值觀和經濟學說思想向世界推銷。金融創新異化對美國實體經濟的影響自2007年開始顯現,于2008年下半年呈逐步加大之勢并開始向世界蔓延,截至目前美英等主要國家的經濟形式仍然不明朗。請看以下幾個方面的數據:(1)2008年第三季度美國經濟增長速度按年率下降了0.3%,從工資和就業來看,9月每周工資下降了2.5%,2009年初對外商品和服務貿易逆差較2008年12月收窄9.7%;2009年初非農業就業人數下降651 000人,失業率達到8.1%,為五年來的最高。(2)從物價水平看,2008年9月美國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下跌0.1%,核心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也僅上漲了0.1%。石油價格比6月高位價下跌了一半強。(3)從消費者支出看,2008年第三季度消費者支出按年率下降了3.1%,耐用消費品(如汽車、電視等商品)按年率下降了14%。(4)從供給角度看:1)2008年8月份美國工廠訂單下降了4.3%,制造業9月份工業產值下降了2.8%;2)服務行業訂單指數從2008年9月的50.2跌到了10月的44.4;3)從住房市場來看,據美國全國住房建筑商協會(NAHB)稱,建筑商信心指數10月下跌到了198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除金融創新異化導致房地產與汽車業畸形發展外,美國實體經濟增長減速也是其他產業難以同步跟進高檔耐用消費品行業,進而持續維持高收入、高消費繁榮局面的另一重要原因。依據康德拉季耶夫的長波理論,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長周期增長約為六十五年左右,第三次科技革命是20世紀50年代,這就是說:以電子計算機開發應用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經接近尾聲,美國等西方國家經濟已經進入全面衰退期。
與西方國家的金融危機不同,由于中國經濟的市場化進程較短,從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到現在滿打滿算剛剛十七年,所以中國經濟具有與西方國家不同的康德拉季耶夫增長周期和特點:(1)中國并未發生金融機構大量倒閉,只是沿海對外經濟依存度較高的省份經濟增速下滑,失業增加。(2)失業問題的根源主要是競爭性國有企業推向市場后,民營企業生產規模普遍較小,生產能力低下,產品技術含量低,沒有較強的人力資本吸納能力,致使目前失業率較高(實際失業率可能接近10%)。(3)中國經濟近三十年增長的主要動力來源于制度、資金、人力資本、土地、技術等諸要素優化配置的結果,即來源于市場經濟體制的制度性驅動。(4)目前經濟發展減速的原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中國面對以環保、新型能源、生物技術應用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創新不足;原材料產業、裝備制造業、服務業與農業結構升級緩慢,市場對原有產業結構下的產品供給已經接近飽和。
二、中國受金融危機影響程度的實證預期
在不考慮社會公平判斷標準的社會價值取向的條件下,經濟危機長度的實證預期可以用兩種方法:一是分別選擇正常年份的GDP、物價水平和失業率指標值的均值作為基準值,然后再計算危機爆發后上述各項指標值,第三步是估計后者追趕前者所需要的時間。二是把前述各變量作為福利函數的自變量,然后估計福利函數危機前后的追趕周期。本文將重點研究后一種方法。
經濟危機的本質是使人們的福利喪失,生活限于困境。按照庇古的觀點經濟福利等同于國民收入,但是在衡量經濟復蘇的問題上如果用國民收入直接去代替福利函數是不妥當的,一方面,從國民收入變為福利中間要經受許多因素的影響,比如說物價的影響;另一方面,在國民收入數量既定的條件下,其分配方式也影響國民福利的大小,一般情況下,以社會總體公平為價值取向的分配方式會增加社會福利。為了便于分析,我們把經濟變動過程可以分為靜態和動態兩個過程,動態過程容易測量和監控,靜態過程的測量和監控則比較困難。動態變化多數情況下表現為速度的變化或規模增減,而靜態變化則以經濟組織、產品結構、行業結構的分化組合與優化升級為主,因此在觀測和控制上更加困難。為了對經濟復蘇進行正確的監控,我們需要把動態指標與靜態指標結合起來。一是影響福利函數的自變量之間的動態變化與各個自變量自身的動態變化,二是自變量與福利函數之間的動態變化與福利函數的自身變化。在以往的中外文獻中,自變量之間的相互影響模式如:資本擴張→增長率→就業。研究單一指標傳遞機制的缺點就是具有不穩定性和相互約束性,自變量之間的變動可能出現畸形,因此需要在靜態意義上給定福利函數水平,然后反向控制自變量的變動幅度。
古典效用主義的社會福利函數把社會福利看做是所有社會成員的福利的簡單加總,任何社會成員的福利都被平等對待,即w = u1 + u2 +...+ ui,其中,代表社會成員福利水平的“ui”是可以用具體數字1,2,3等等來度量的基數效用,這種福利函數使用基數效用,只關心效用總量,因而忽視了收入分配問題。
現代社會福利函數是由伯格森(A.Bergson)和薩繆爾森(Paul A.Samuelson)分別在1938年提出的。伯格森和薩繆爾森提出的社會福利函數是一種實值的福利函數(real-valued welfare function),即社會福利值w(用序數表示)取決于被認為影響福利的所有可能的實值變量zi,即w = w(z1,z2,......)。
長期以來,對福利的度量沒有統一的標準,但多數研究是以與價格變化相聯系的消費者剩余為中心的。福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們心理上的一個主觀狀態(黃有光,2004),但要度量福利大小及其變化,我們必須借助于客觀度量工具。馬歇爾、Hicks等主張用貨幣尺度直接計量消費者剩余來度量福利的大小。Harberger(1971,p.788)推導出了在消費變化情況下對福利變化的近似度量模型:
p0g∠χg+1/2∠ρg∠χg(1)
在收入水平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公式(1)變為:
-χg∠ρg-1/2∠ρg∠χg(2)
模型(1)中的g為商品種類,x為商品消費數量,P為商品價格,∠為增量符號。模型(2)中的字母含義與公式(1)同。
我們將模型(1)、(2)變形為模型(3)、(4):
W=p0g∠χg+1/2∠ρg∠χg (3)
W= -χg∠pg-1/2∠pg∠χg (4)
公式(3)中的W為福利。P、X則為影響福利的自變量。從公式(3)中看出,在收入增長的情況下,隨著價格與消費量的增加,福利W是邊際遞減的。如果限定收入不變,則福利W將隨著價格與消費量的增加而絕對下降,見公式 (4)。從福利的本質來看,它是人們從消費實體物質當中所獲得的滿足,所以對福利的計算可以在公式(3)消費性支出的基礎上進一步簡化為居民個人全年購買主要商品數量的對比。表1是1995—2007年居民個人全年購買主要商品數量的對比:
我們以2005年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購買主要商品數量的總和代表金融危機爆發以前的福利水平,以2007年的數字代表經濟危機爆發以后的福利水平。2005年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購買主要商品數量為431.03千克,2007年為398.83千克,兩者相差32.2千克。2000年為263.6千克,與2005年相差167.43千克,平均每年增長33.49千克。即使不考慮收入變化,城鎮居民福利水平要從危機爆發后恢復到危機前2005年的水平,也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兩者雖然相差僅有32.2千克的福利,但是從社會角度看,居民福利的增長要受許多復雜因素的影響。
下面通過構建非平穩時間序列模型來分析有關因素對中國城鎮居民福利的影響:
W=M+T+P+I+μ (5)
式中,W為福利,M為收入,T為個人所得稅,P為物價水平,I為銀行利率,μ為隨機擾動項。只要分別求出M、T、P、I對福利的邊際影響,就可以估計居民福利水平恢復到危機之前水平所需要的時間。式(5)中M、T、P、I各項數據(見表2):
通過對模型(5)進行ADF檢驗,發現時間序列W、M、T、P、I都是I(1)的,具體過程略。由于系統含有5個變量,我們采用Johanson系統分析方法,利用Eviews5.0軟件得到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的協整關系為:
ECMt=Wt +0.000176Mt+0.001753Tt-1.859184Pt+3.750242It -
306.4247 (6)
對模型(6)進行整理,得到福利的長期模型為:
Wt= - 306.4247 - 0.000176Mt - 0.001753Tt + 1.859184Pt-
3.750242It (7)
以變量Wt的差分△Wt作為被解釋變量,以△Mt、△Tt、△Pt、△It 和誤差修正項ECMt-1為解釋變量,建立誤差修正模型,估計結果為:
△Wt=14.59739+1.768493ECMt-1+0.014590△Mt-
0.005415△Tt+3.109693△Pt -11.24660 It(8)
通過上述模型(7)的檢驗結果可以看出,在福利的長期模型中,福利與物價正相關,與稅收、收入、銀行3年期利率均負相關,其中收入的系數為-0.000176,即收入每增加1,福利減少-0.000176;稅收的系數為-0.001753,即稅收每增加1,福利減少0.001753。收入與稅收的參數估計系數表明,它們對福利的影響程度較小。物價與銀行利率的系數分別為1.859184和- 3.750242,說明它們對福利的影響相對較大。從整體結構上看,由于上述福利函數構成中沒有包括耐用消費品,物價指數與福利函數成正比,收入、稅收和銀行利率與福利函數成反比,恰恰說明調整經濟結構增加居民與政府收入,提高投資回報率對于推動溫飽社會向耐用消費品社會過度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從短期模型(8)中可以看出,在短期內收入與稅收對福利的影響不是很明顯,而物價和銀行利率的影響則非常大。誤差修正項的系數為1.768493,我們認為這主要是世界金融危機對人們消費心理的影響,進而對福利函數產生影響。金融危機因素的存在使得實際福利水平要以較快的速度向長期均衡狀態調整。
三、應對后金融危機時代的戰略選擇
如何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加快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是目前困擾人們的最大難題,對處于就業高峰的人口大國中國而言,盡快尋找一項正確的經濟發展的系統戰略顯得尤為重要。
漢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還在進行,美國失業問題還不嚴重的時候,就已經預見到戰后軍隊復員可能造成大量失業的嚴重形勢,告誡政府要把實現充分就業作為自己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提出好的就業機會依賴于有效社會總需求,為此,在宏觀政策上必須擴大政府公共支出。漢森的理論對我們有一定借鑒作用,但是中國市場制度發展較晚,在應對經濟危機的問題上,我們是強于政府支出手段,而弱于私人的、自發的支出。我們必須盡快在國內和國際范圍內建立一個技能保護以市場或價格制度為特征的私人企業制度,又能充分發揮國家對經濟的調節和控制作用的新的經濟制度(漢森,1957)。
漢森上述理論對我們深層次的啟示意義是:為了實現經濟發展,增加就業,在城鎮應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在農村則應以扶植、創建小型企業為主,農村大量失業人口的存在是內需不足的主要原因。
(一)城鎮經濟結構調整
中國城鎮經濟結構調整目前的主要問題是該重的不重,該輕的不輕,思路不清,實踐混亂。現在工作的重點一是要在相關理論的指導下,借鑒西方國家的成功經驗,依據科學方法確定中國城鎮主導產業,二是構建主導產業的發展機制。關于主導部門的確定原則,日本經濟學家莜原三代平曾提出過三條基準:即生產率上升基準、收入彈性基準和關聯效果基準。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應該再加上三條:寬闊的創新空間、環保、高技術擴散與拉動效應。王岳平(2001)依據上述若干原則對有關產業部門的需求收入彈性、生產率上升率、關聯度、技術擴散等方面進行綜合對比分析之后,得出中國主導產業部門的排序結果為:電子、交通運輸設備及機械、電氣機械、化纖、醫藥、化學工業、儀器儀表、塑料制品和金屬制品。筆者認為,上述排序雖然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它漏掉了產業創新空間這一重要因素。日本是世界上用主導產業部門帶動整體經濟增長最成功的國家。二次大戰以后,尤其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日本政府為了促進新興主導部門的發展,建立了復雜的產業政策體系。到了20世紀80年代,伊藤元重、小宮隆太郎在《產業政策的經濟分析》、《日本的產業政策》(1984)、H.錢納里《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1989)等一系列著作中更是明確提出主導產業的培育要優先考慮技術創新性與擴散帶動性。表3為各收入階段上經濟增長的因素:
中國城鎮居民200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3 785元,按2007年美元的人民幣匯率7.3649折算后等于1 872美元,位于上頁表3倒數第二的位置,全要素生產率已明顯高于資本和勞動。庫茲涅茨(1958)也曾指出:人均收入超過860美元是產值結構變動率較高的第三個時期。由此看來,中國目前已經進入工業結構快速變動時期是確信無疑了,這種變動將影響整個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但是令人遺憾的是:中國城鎮實際主導產業的發展從一開始就走上了錯誤的軌道,即自覺不自覺地大力發展建筑業。其缺點是:建筑業屬于不動產,不能走向傳統國際市場;大量人財物流向建筑業市場,嚴重擠壓制造業技術革新和教育科研投資,全國上下都沉浸在瘋狂的購房風潮當中,筋疲力盡不能自拔;建筑業不符合遴選主導產業的基本原則和中國國情。按創新、擴散、拉動等標準來衡量,筆者認為,中國主導產業與經濟結構調整機制的順序應該是:(1)光電子高新技術產業。要加大對光電子、生物工程、新材料、計算機軟件、科學儀器儀表和生態農業等高新技術的研發投入,推進其產業化。(2)重點革新關聯度大、市場前景好、增長潛力大的重大裝備制造業,以信息化、綠色環保為核心,加快機床、航空、汽車、造船、發電設備、石化成套設備、冶金成套設備、煤炭機械設備、輸變電成套設備等制造業的創新性改造。(3)提高基礎產品和關鍵設備的制造精度。要盡快提高高性能數控機床產品的信息化、制造精度和性能,加強環保智能監測,加快研發傳感器技術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現場總線控制系統。提升中場產品的科技水平。(4)大力發展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努力為其他主導產業的發展提供支撐和保障。
(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
農村的經濟結構調整要靠城鎮工業的輻射和拉動,但是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根本動力來自農村經濟本身,要尋找農村經濟結構自身變動與升級的規律性。
日本的經驗是: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首先要有政府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包括金融政策、稅收政策;有計劃、分階段地淘汰低附加值企業,按照高起點、高技術、高效率原則建立、扶植和發展農村企業。
中國農村企業目前以農產品加工和重化工企業居多,企業規模小、技術水平低,且在結構上與城鎮工業沒有明確分工。為此,第一階段應該采取以下發展戰略:(1)發展綠色環保能源企業。遼寧阜新通過發展風能產業走上了綠色環保的持續發展道路。(2)按照各地的自然條件和市場需求,培育綠色生態產品基地、發展農產品加工、土特產品深加工基地。(3)發展農村觀光旅游農業,加快建設大型農村觀光生態園區。(4)發展制藥業與保健品行業。
上述第一階段(五年)發展的主要目標有三個:(1)提高農村就業率,減緩城鎮就業壓力;(2)提高農民收入水平;(3)為下一輪企業升級換代進行資本積累。
參考文獻:
[1]張曉.計量經濟學基礎[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
[2]金鳳君,等.東北地區振興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3]鄭國英.關系型融資對貨幣政策傳導的影響效應探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7).
[4]張屹山,張代強.前瞻性貨幣政策反映函數在中國貨幣政策中的檢驗[J].經濟研究,2007,(3).
[5][美]米爾頓·費里德曼,等.貨幣數量討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1.
Response Strategies of China on Post Financial Crisis
ZHANG Xiao-li
(Jinzhou Radio and Television,Jinzhou 121000,China)
Abstract:At the premise in world financial crisis situation is still uncertian,analyse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 of economic crisis of China,to expect economic cycle of China post financial crises with scientific method and then adopt correct strategy measure to ensure economy development in a fixed direction and to struggle come into nest economic booming period at the earliest opportunity,it is a important problem coffee-table book in front of countryment.
Key words:financial blaze newtrails dissimilation;financial crisis;expectation;countermeasure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