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IgA腎病(IgA NS)是以系膜增生及系膜區顯著彌漫的IgA沉積為特征的一組腎小球疾病。其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以反復發作短暫肉眼血尿、間歇或持續鏡下血尿為主要表現。2003年2月~2010年5月收治IgA NS患者29例,均采用中藥自擬五苓散加味湯加雙嘧達莫治療,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29例患者中,男18例,女11例;年齡3~14歲,平均5歲;病程14天~5年,平均6個月。
臨床類型及表現:全部符合1983年版《小兒腎臟病學》診斷標準,患兒均有不同程度的肉眼或鏡下血尿。其中間歇性肉眼血尿13例,持續鏡下血尿16例,血尿伴尿蛋白陽性14例,血肌酐大于正常5例,氮質血癥8例,作腎組織免疫熒光檢測8例;血清IgA升高24例。
治療方法:①中藥治療:自擬五苓散加味湯藥物組成:肉桂15g,桂枝10g,云苓10g,豬苓10g,澤瀉10g,白術15g,黃芪20g,白茅根20g,熟地15g,益母草15g,女貞子10g,水蛭10g,大黃炭10g,側柏炭6g,血余炭6g,三七6g。加水500~800ml,武火煎沸,再改文火煎30分鐘,取汁分2~3次溫服。療程1個月,一般服用2~3個療程。早期若兼風水相搏或濕熱內侵者,方內可加疏風利水、清熱利濕之品。②西藥治療:采用雙嘧達莫片,按1~2mg/(kg·日)口服,療程同上。
療效判斷標準:①完全緩解:癥狀體征消失,尿蛋白測定<0.2g/24小時,尿紅細胞<0~3個/HP,腎功能正常;②基本緩解:癥狀體征消失,尿蛋白測定<1g/24小時,尿紅細胞鏡下少許或<+/HP,腎功能正常;③無效:治療后觀察3個月,癥狀體征和尿紅細胞及尿蛋白均無好轉。
結 果
療效:完全緩解21例,基本緩解6例,無效2例。
血尿、蛋白尿治療前后對比:本組患者29例,治療前尿檢紅細胞(+)~(++)10例,(++)~(+++)11例,(+++)~(++++)8例;治療后尿休陰性19例,鏡下紅細胞少許8例,(+)~(++)2例。尿蛋白陽性14例中,治療后轉陰12例,僅2例尿蛋白少許。治療后所有病例腎功能均在正常范圍。
療效、病程與反復呼吸道感染的關系:完全緩解21例中,19例是在病程3個月之內就診的,患呼吸道感染僅1例,基本緩解組6例中,4例是在病程0.5~2年后就診的,患呼吸道感染2例;無效組2例,病程均2年以上,患呼吸道感染2例。由此可見,伴發上呼吸道感染者以病程長、療效差為主。證明呼吸道感染往往是加重IgA NS的直接誘因,病情愈重,愈易患呼吸道感染,兩者可互相加重,形成惡性循環。
討 論
IgA腎病多發生在鏈球菌感染之后,大部分病例2~3周前有過咽炎、扁桃體炎等前驅感染。日常生活中有60多種抗原可誘發腎炎,如鏈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
祖國醫學認為該病屬“血尿”范疇。病機多為脾腎氣虛,濕熱內侵,損傷腎脈血絡所致。但脾腎氣虛,根于腎中陽氣之虛,腎陽虛則膀胱氣化不利,水濕內停,日久化熱,熱傷血絡。采用溫腎陽以治本、止血尿以治標的原則,藥用自擬五苓散加味湯治療本病,取得較好療效。
臨床研究證明,五苓散加味湯方中的五苓散具有助脾氣以轉輸和助膀胱氣化的作用,現代臨床藥理研究表明,五苓散具有:①體液調節作用,能利濕消腫,但利尿面不引起機體電解質紊亂,具有雙向調節體液作用,在機體水腫狀態具有利尿作用,脫水狀態則有抗利尿作用。②能減少尿蛋白,增強腎衰機體排尿量,有效改善腎功能,調節免疫,抑制腎臟炎癥的作用。③抗抗菌作用,對于多種革蘭陽性菌、鏈球菌和致病性真菌均有明顯的殺滅或抑制作用。肉桂能溫壯腎陽,助膀胱氣化,引火歸元之功效,能增強腎臟蠕動,加快內毒素下排作用;黃芪、熟地對免疫系統有促進作用,能使血液中多核粒細胞增加,增加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促進β細胞增生,使抗體增加。同時黃芪還具有利尿作用,抑制血小板凝聚,提高血紅蛋白、血清蛋白的功能。女貞子、益母草、丹參、水蛭、三七等等有明顯改善腎臟血液高凝狀態的作用,增強腎臟血流,修復受損腎組織,活血止血,能迅速消除血尿癥狀,排出瘀毒,消除內毒素對腎臟的繼續損害。白茅根屬清熱利濕類藥,具有增加白細胞吞噬能力,提高血清備解素濃度、擴張腎毛細血管、增加腎血流和利尿作用。大黃炭、側柏炭、血余炭均具有散瘀止血、收斂作用,能明顯減輕或消除血尿癥狀。全方有溫陽益氣利水,活血利尿止血之功效。
西藥雙嘧達莫不僅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減少腎血栓形成的作用,并有擴張血管、增加腎血流量、改善微循環,以及清除血尿和尿蛋白的功能。如小劑量、長療程服用,還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抵抗病毒感染。
采用五苓散加味湯加雙嘧達莫治療IgA NS,在促使血尿、蛋白尿轉陰,改善患兒臨床癥狀以及預防呼吸道感染方面有較好的的療效。以上病例均隨訪1~5年,無1例轉為腎功能衰竭和尿毒癥。
參考文獻
1 趙錫武.醫療經驗.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0:38.
2 朱海峰,朱同宣.五苓散的雙向調節作用.時珍國醫國藥,1998,9(6):342.
3 趙含森.《傷寒論》五苓散證新識.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1998,21(1):7.
4 馮前進.五苓散方配伍作用古今談.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00,1(4):36.
5 吳家明.布洛芬與潘生丁治療難治性腎病綜合征近遠期療效分析[J].交通醫學,2002,16(5):525-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