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靜脈穿刺置管術是急診科醫師必須掌握的技能之一,也是臨床中常用的技術,尤其是對于嚴重創傷,休克,以及急性循環功能衰竭的為重患者,需緊急并順利完成,以達到快速補液測中心靜脈壓(CVP)的目的,臨床中常采用經右頸內靜脈中路穿刺術。2009年2月~2011年7月分別采用中路及低位性中路穿刺置管,發現各自有優缺點,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9年2月~2011年7月收治需行中心靜脈穿刺置管術患者194例,經中路(A組)103例,其中男62例,女41例,年齡26.3±17.1歲,猝死12例,外傷51例,中毒19例,內科疾病21例。經低位性中路(B組)91例,其中男43例,女48例,年齡30.4±16.4歲,猝死7例,外傷45例,中毒9例,內科疾病21例。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
方法:A組采用經中路穿刺置管:患者平臥,頭轉向左側,顯露胸鎖乳突肌三角,常規消毒鋪巾后,在三角形頂點處約離鎖骨上緣2~3橫指作為進針點,針干與皮膚呈30°角,與中線平行直接指向尾端,若試探未成功針尖外偏斜5°~10°角,指向胸鎖乳突肌內側后緣,拔出穿刺針,經導引鋼絲插入擴皮針,擴皮后將導管沿導引鋼絲送入靜脈12~15cm,接輸液器及三通管,縫合固定于皮膚上。B組采用經低位性中路穿刺置管,前期工作同A組,利用鎖骨內側端上緣的小切跡作為骨性標志,在其上方約1~1.5cm處進針,針干與皮膚呈30°中線平行直接指向尾端,一般刺入2~3cm即入靜脈,若未成功,針尖略偏向外側即可進入靜脈,后續工作同A組。
結 果
穿刺成功率:A組1次性穿刺成功54例,成功率52.43%,第2次穿刺成功25例,成功率24.27%,第3次穿刺成功20例,成功率19.41%,第4次穿刺成功4例,成功率3.88%。B組1次性穿刺成功72例,成功率79.12%,第2次穿刺成功12例,成功率13.19%,第3次穿刺成功7例,成功率7.69%,未進行第4次穿刺。
穿刺時間:A組用時9.4±2.1分鐘,B組用時7.2±1.8分鐘,兩組對比有統計學差異。
并發癥:A組有8例患者誤穿入頸總動脈(A組的7.76%),氣胸患者2例(A組的1.94%)。B組中有6例患者發生氣胸(B組的6.59%),1例患者誤穿入頸總動脈(B組的1.09%)。拔管后在導管尖端作細菌培養A組中有17例陽性(A組的16.51%),B組中有14例(B組的15.38%)。
討 論
引起兩組穿刺成功率及用時長短差異的原因分析:頸內靜脈起始于顱底,在頸部頸內靜脈全程由胸鎖乳突肌覆蓋,上部頸內靜脈位于胸鎖乳突肌前緣內側,中部位于胸鎖乳突肌鎖骨頭前緣下面,頸總動脈的前外方,在胸鎖關節處與同側的鎖骨下靜脈匯合成無名靜脈,匯合處的夾角稱為靜脈角[1],流入上腔靜脈后入右心房。右頸內靜脈與無名靜脈和上腔靜脈幾乎成一條直線,加之胸導管在左側,以及胸膜右側又低于左側,故常常臨床上選用右頸內靜脈穿刺置管術,本院所采用的兩種穿刺方法最大的區別就是穿刺點選擇的不一樣,A組(中路)與B組(低位性中路)比較穿刺成功率低于B組,用時大于B組,究其原因:①經低位性中路的穿刺途徑中,頸內靜脈更加表淺,穿刺針更易進入靜脈。②A組(中路)穿刺時導引鋼絲進入頸內靜脈,再進入無名靜脈,由于頸內靜脈與同側的鎖骨下靜脈在胸鎖關節處匯合,有夾角的存在,對導引鋼絲的置入有一定的影響,如果此時穿刺針尖毗鄰靜脈壁,更難置入鋼絲,這也是臨床中穿刺針回抽血順利但置入鋼絲困難的原因之一,此時調整穿刺針的方向重新置入鋼絲,必要時重新穿刺,而B組(低位性中路)穿刺時由于穿刺點更接近心臟,此段的頸內靜脈的直徑更寬,故更容易穿刺成功,同時穿刺針很容易到達靜脈角,故導引鋼絲避開了靜脈角,使鋼絲的置入更加順利。所以B組的成功率高,用時更短。
引起兩組并發癥差異的原因分析:①A組中誤穿入頸總動脈發生率7.76%高于B組的1.09%,二者有統計學差異。究其原因,行中路穿刺時,穿刺點處頸內靜脈和頸總動脈相距更近,行中心靜脈穿刺本身就是一種盲探性的操作,故更加容易誤穿到頸總動脈。而低位性中路時,穿刺點的位置更低,頸內靜脈和頸總動脈距離相對較寬。故A組較B組更易誤入頸總動脈。A組中引起氣胸有2例發生率1.94%,B組中的氣胸有6例發生率6.59%,A組低于B組。二者有統計學差異。A組中的兩例均為合并COPD患者,B組中有4例為合并COPD的患者,低位性中路時,穿刺點的位置更低,接近于肺尖(肺尖鈍圓,向上經胸廓上口突至頸部,最高點在鎖骨內側1/3上方2~3cm處),故經低位性中路穿刺時致氣胸的可能性大于經中路穿刺。②兩組發生感染的對比:導管在體內留置時間過久可引起血栓性靜脈炎,至于局部或全身感染發生率各家報道的差別很大,可從0~39.8%[2],在兩組行中心靜脈穿刺置管留置1周后拔管,進行導管尖端細菌培養,A組達16.51%,B組達15.38%。兩組無統計學差異,此種感染,可能與操作者的經驗,無菌觀念,多次穿刺,局部組織損傷等有關,與穿刺點的選擇相關性不大。在導管留置期間無菌護理很重要,每天有碘酒及酒精局部消毒,更換敷料,可以減少感染。
在急診急救中,開通中心靜脈,快速擴容,可彌補外周靜脈置管輸液不能大量快速不能測得CVP的缺點,通過兩種方法的對比分析,行低位性中路穿刺成功率較高,尤其是對于緊急行穿刺時更有利,但由于位置較低,有發生氣胸的可能,故建議有合并COPD的患者選擇中路穿刺。
參考文獻
1 張勵才,張建一,鄧兆宏.麻醉解剖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4.
2 莊興良,曾因明,陳伯鑾.現代麻醉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