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師楊巽隆,副主任醫師,長年重點從事脾胃病研究與治療,臨床擅長治療脾胃病,在治療脾胃病方面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有幸侍診于左右,現將師父研究和治療脾胃病學術思想精華介紹于下。
通降乃治胃大法
胃痛又稱胃脘痛,在臨床上是一種常見的病證,以胃脘部經常發生疼痛為主癥,常伴有噯氣、燒心、吞酸、嘔吐等癥,危害著廣大人民的身心健康。
胃的生理特點集中在一個“降”字:胃為水谷之腑,“五臟傳化物而不藏”,以通為用,以降為順。降則和,不降則滯,反升則逆,能降是胃的生理特點的集中體現。《傷寒論》指出:“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葉天土認為:“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胃和的關鍵就在于胃氣潤降。降則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降則傳化無由,壅滯成病”。由此可見,“降”是胃的生理功能特點。只有深刻地認識這種特點,才能進一步了解它的病理病機所在,才能通過治療來調整它的生理功能,是生理異常轉化為正常而恢復健康。
胃的病理特點突出一個“滯”字:胃為傳化之腑,只有保持舒暢的通降之性,才能完成納食傳導之功。腸胃為市,無物不受,易被邪氣侵犯而盤踞其中。邪氣犯胃,胃失和降,脾亦從而不運。一旦氣機壅滯,則水反而為濕,谷反為滯,血瘀、濕阻、食積、痰結、火郁等而引起種種胃痛,此乃邪正交爭,氣道閉塞,郁于中焦所致實滯;若脾胃虛弱,傳化失司,升降失調,清濁相干,郁滯自從中生,則屬于虛而挾滯。所以胃脘痛不論寒熱虛實,內有郁滯是共同的特征。寒則凝而不通,熱則壅而失降,傷陽者滯而不運,傷陰者澀而不行。只有深刻地認識了這種特點,才能正確的辨證施治。
胃病的治療要著眼一個“通”字:胃主納,就是攝取食物,納入食物。納入食物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手段。胃主納,喜通利而惡壅滯。一旦得病,機樞不運,只入不出或少出,就無法再納。因而臨床治療著重疏通氣機,使上下暢通無阻,當升則升,當降則降,應入則入,該出則出,則寒熱自除,陰陽調和。所以,胃痛雖有寒熱虛實之別,治療也有溫清補瀉之分,但總的都以開其郁滯,調其升降為目的,都要著眼于一個“通”字。所謂通,就是調暢氣血,疏其壅塞,消其郁滯,并承胃腑下降之性推陳出新,導引食濁瘀滯下降,給邪以出路。胃腑實者,宜消積導滯,專祛其邪,不可誤補;胃氣虛者,氣機不運,虛中有滯,宜補虛行滯,而又不可壅補。
臨床常用方法
調肝理脾法:憂思惱怒,七情不和,肝氣郁結,疏泄失常,橫逆乘脾,致脾失健運,胃納失司。或飲食所傷,或脾胃素虛,致濕蘊中阻,致土壅木侮所致的肝郁脾虛。臨床癥見胃脘痞滿或脹痛,胸脅脹滿或脹痛,泛酸,嘔惡,納差,神疲,苔白膩,質淡暗,脈弦滑。用疏肝理脾法,肝郁得解,肝氣疏泄正常,脾虛得健,胃受納功能正常,胃氣得健,諸癥便除。常用藥半夏、厚樸、茯苓、太子參、白術、枳實、陳皮、白芍、郁金、香附、佛手。如遇偏寒者,可加砂仁。食后脹甚者,可加神曲、麥芽、雞內金。吞酸者加海蛸、浙貝、瓦楞子。偏熱者可加百合、臺烏、連翹。
平肝降逆法:適用于肝胃不和,痰濁內阻,胃氣上逆,癥見噯氣頻作,或惡心嘔吐,苔膩。胃氣上逆,有寒熱之分,虛實之異,但惡心本虛標實為多見。若胃失和降,痰阻內阻,肝氣沖逆,胃氣壅滯,則見噯氣,嘔惡、吞酸,此乃虛實挾雜,本虛標實之證。胃虛宜補,痰濁宜降,氣逆宜降,常用藥柴胡、黨參、白芍、蘇梗、枳實、丹參、白術、代赭石、旋覆花、半夏、甘草。
利膽降胃導滯法:適用于胃失通降,膽汁上犯,濕熱蘊結,食積阻滯。癥見胃脘脹痛,惡心、嘔吐,口干苦,舌紅苔黃膩。膽木之氣,有賴于胃氣之降,木不得上逆,若飲食不節,饑飽失常,情志不遂等導致胃失和降,則膽汁逆而上犯,胃氣更加壅滯,食積胃脘,濕熱蘊結。治宜利膽降胃導滯。藥用柴胡、半夏、黃芩、黃連、梔子、栝樓、厚樸、陳皮、竹茹、枳實、茯苓、陳皮、焦三仙、甘草。
升清降濁法:適用于中氣下陷,癥見體瘦納少,食則不適,腹脹如墜,病久不愈。脾升胃降,為后之本,由于積勞積損,脾胃受損,清陽不升而下陷,濁陰不降而停滯,以致提攝無力,內臟下垂,脾虛運化無權,胃中水谷停滯不化,胃失和降,氣機壅滯,引及虛中挾滯。若一味補氣升提,則胃氣愈加壅滯;如單用疏理,則胃氣愈加虛陷,胃亦隨疏隨滯。故應脾胃通治,升降并調,關鍵在于掌握分寸,若腹脹便秘,以升清為主;腹脹便干,以降濁為主。要用黃芪、黨參、白術、當歸、升麻、柴胡、大腹皮、枳殼、蘇梗。
辛開苦降法:適用于寒熱錯雜,癥見胃痛,喜暖喜按,得溫痛減,舌紅苔黃。寒邪犯胃,胃陽被遏,氣閉熱自內生,但寒邪未盡,復又傳脾,從陰寒化,成為上熱下寒之證。純用清熱,則胃熱未除而中寒更甚;一味溫補,則寒邪未散而胃火更熾,故宜寒熱共用以和其陰陽,苦辛并進以調其升降。藥用半夏、黃連、黃芩、干姜、黨參、枳殼、砂仁、陳皮、厚樸、白術、茯苓、甘草。虛象不顯者去黨參、白術。泛酸加海蛸、瓦楞子。
辛甘通陽:適用于脾胃陽虛,癥見胃痛喜暖喜按,饑時痛甚,得食痛緩,舌暗苔薄,脈細弦或沉弦。胃痛日久不愈,由實轉虛,由胃及脾,中土虛寒,肝木來侮。由于氣餒不能充運,營虛不能滋榮,此時非甘溫不能扶其衰,非和營不能緩其急。宜以辛甘通陽,培土泄木為重點。若有形之滯填塞其中,宜先標后本,積去方可議補。治療此證,師父重用歸脾湯合小建中湯加味,《時方妙用心腹諸痛》曰:“虛通即悸痛,脈虛細小或短澀,心下悸,喜按,得食少愈,二便清利,宜歸脾湯……”經言“二陽之病發心脾”,陳修園曰:“歸脾法,主二陽”,實暗寓調暢情志以恢復高級神經中樞功能之深意。經現代醫學證實,歸脾湯有調節胃腸神經功能之作用,能緩解胃暢平滑肌痙攣。小建中湯治脾胃陽虛所致的胃脘隱痛有良效。方中飴糖甘平,補中緩急,辛溫之桂枝溫中散寒,二藥合用,取辛甘化陽之義,以酸苦微寒之白芍和營斂陰,甘草之甘平調中益氣,二藥合用,取酸甘化陰之義,甘苦相須,能緩急而止痛。二方合用,甘能補中,辛能通陽,對脾胃虛寒引起的胃痛,止痛效果明顯。
滋陰通降法:適用于胃陰不足,癥見隱隱灼痛,口干,納少,便干,舌紅少苔。胃為燥土,邪客多熱,易化燥傷陰。胃痛日久不愈,氣郁化火,亦灼傷胃陰。胃陰一虧,胃失濡潤,則胃失和降。只有津液來復,胃氣才能下行。《傷寒論》曰:“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胃和的關鍵在于胃氣潤降,降則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降則傳化無力,壅滯為病。故治療重在養陰潤降。常用藥為沙參、麥冬、石斛、白芍、枳殼、佛手、川楝子、丹參、甘草。兼濕者,養陰化濕合用,可加佩蘭、澤蘭、薏米;兼脾虛便稀者,滋胃與運脾并舉,可加白蔻、茯苓、木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