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歷資料
患者,男,61歲。患者于近10年無明顯誘因吃飯咀嚼時側頰部疼痛,持續(xù)時間3~5分鐘,為銳痛。5年前癥狀加重,于當地醫(yī)院予拔牙及口服卡馬西平治療,癥狀稍緩解。但停藥后癥狀反復,現收治于我科。檢查:患者一般狀況好,頸軟,氣管居中,甲狀腺無腫大,心肺肝脾均未見明顯異常。專科檢查:雙側頰部對稱,543┬2347建在,余缺失。3┬叩痛(++),活動度(-),唇側觸及可誘發(fā)右下頜部痛,時間約3~5分鐘,舌腭弓試驗(-)。患者入院后行三叉神經下頜支松解術加3┬拔除術。術后行抗炎對癥治療,1周后出院。隨訪1年,未復發(fā)。
討 論
三叉神經痛由于其疼痛的特殊性,對其的研究已有多年的歷史,但至今對其本質仍不明了。雖然疼痛是癥狀而非疾病,但由于缺乏其他有關癥狀及對病因的基礎知識,現只能認為疼痛是疾病本身。三叉神經痛多發(fā)生于中老年,女性多見。疼痛幾乎都發(fā)生于一側,限于三叉神經之一支,以后可能擴展至二支或全部三支。疼痛劇烈,刀刺樣,開始持續(xù)時間短,幾秒鐘即消失,有“扳機點”存在是此病的特點之一。在疾病的初發(fā)期,疼痛的特點不明顯,此時患者常認為是牙痛,而所指出有疼痛的牙卻是健康牙,時常誤診而拔除該牙。拔除后疼痛依然存在,患者又指疼痛來源于鄰牙而要求拔除。對此情況應加以注意,進行全面檢查并考慮三叉神經痛的可能。有人主張,卡馬西平本身不是止痛藥,但對三叉神經痛由特異性療效,可以用對此藥的療效反應作為診斷的方法之一。
該患者為三叉神經下頜支疼痛,有明顯的“扳機點”,并對服用卡馬西平有療效,也曾有多次拔牙治療的經歷,符合三叉神經痛的特點,通過手術治療后癥狀消失。因此手術治療三叉神經痛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