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七葉皂苷鈉是臨床上較常見的一種藥物,主要成份為中藥娑羅子成熟果實中提取的三萜皂苷的鈉鹽,其主要作用機制是抗炎、抗滲出、抗水腫、增加靜脈張力,改善血液循環以及神經保護等作用,因該藥口服在胃腸道不吸收,肌肉注射易引起組織壞死,故僅供靜脈注射使用,但在臨床使用過程中,β-七葉皂苷鈉所致靜脈炎的發生率非常高。對近幾年來應用七葉皂苷鈉的不良反應進行整理歸納和分析,提出如下建議,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
β-七葉皂苷鈉因具有明顯抗滲出消水腫作用,治療創傷肢體腫脹明顯優于甘露醇,因此在骨科廣泛應用,在使用β-七葉皂苷鈉中出現的不良反應主要是穿刺部位疼痛、紅腫、硬化、皮膚暗紅、血管條索狀紅腫,血管彈性消失。注射用七葉皂苷鈉因其獨特的藥理作用,安全性高,作用突出,在臨床上仍然是不可缺少的藥物,因此加強對其不良反應的監測和防治以確保用藥安全顯得尤為重要。七葉皂苷鈉靜脈給藥對血管刺激性大,80%以上患者在應用該藥后3~5天出現不同程度的血管條索狀紅腫、疼痛,對藥物較敏感者甚至當天即出現癥狀,反應嚴重者會出現血管硬化[1]。
β-七葉皂苷鈉導致靜脈炎的原因
隨著中藥注射劑臨床應用的日趨廣泛,有關的不良反應日益受到關注和報道。其中中藥注射液通過靜脈輸入導致的靜脈炎是臨床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有關β-七葉皂苷鈉注射液的靜脈輸液反應及其相關的處理措施已多有報道,藥物本身的刺激性和藥物中的微粒可能是引致靜脈炎的原因[2],此外,溶液的pH值、滲透壓、滴速、靜脈穿刺部位、穿刺針的管徑和材料都可能是影響輸液性靜脈炎發生率的因素[3]。
注意事項
臨床給藥時應選用較粗靜脈,避免使用彎曲、血運差的部位,以防藥液漏出而引起靜脈炎。
每次靜脈滴注完畢后,做局部熱敷,預防靜脈炎發生。
若靜脈滴注過程中因藥液外漏而引起的局部紅腫,應馬上熱敷和用0.5%普魯卡因及透明質酸酶局封,癥狀可消失。
為了減免多次靜脈穿刺可能對血管造成損害,最好與靜脈補液同時使用,既可減少靜脈穿刺次數,局部血管滲出的藥液又很快被補液沖淡,從而可減少對局部血管的刺激。
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避免短時間內同一靜脈多次穿刺,反復長期輸液。
在輸液過程中發現穿刺局部腫脹,應立即拔針,更換注射部位并及時處理。
首次靜脈滴注時應先15~20滴/分,如發現皮膚瘙癢及出現紅色丘疹等變態反應,應立即處理;若無不良反應,可逐漸增至60滴/分。
選用精細過濾輸液器來代替普通輸液器,這樣可以有效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
臨床使用過程中我們發現該藥與5%葡萄糖配伍比與生理鹽水配伍對靜脈損傷小,因此建議用5%葡萄糖配伍。
增加溶液量也可有效降低靜脈反應的發生率,其原理可能是藥物濃度稀釋后其對靜脈的刺激性減小。
在使用此藥的同時,不宜使用對腎臟有損害的藥物,如慶大霉素、卡那霉素、頭孢菌素、強的松、安體舒通等對腎有損害并也能與血漿結合的藥物,避免腎功能急性衰竭。
β-七葉皂甙鈉具有引濕性,遇光易變黃,宜置干燥避光處保存,其粉末具有強烈的刺激性,尤其鼻內黏膜最敏感,吸入可引起噴嚏,操作時應注意。
由于β-七葉皂甙鈉是含多酯鍵三萜皂苷,稀釋時易出現泡沫,故加入輸液后應注意排氣泡。
討 論
綜上所述,在臨床應用中應加強護士的素質教育、加強責任心、強化質量安全意識、提高護士安全用藥水平是確保安全用藥和治療效果的有力措施。在用藥過程中,應密切觀察藥物的療效和不良反應,主動詢問、認真檢查有關癥狀和體征,盡早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報告醫生并做好記錄。這樣才能避免嚴重藥物不良反應發生,從而最大限度地減輕患者的痛苦。只有積極預防,才能使此藥既能在臨床應用中充分發揮其療效,又能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馮友根,方瑯,張梅.β七葉皂苷鈉注射劑的不良反應及防治[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03,3(6):361-363.
2 郭海平,周麗華.β-七葉皂甙鈉的嚴重不良反應[J].天津藥學,2004,16(2):48-50.
3 β-七葉皂苷鈉致血管局部反應觀察與防護.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15(12):1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