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資源是一種不可再生的特殊資源,現在人類還無法研制出可替代人類血液的生物制品,臨床輸血仍靠獻血者捐獻的血液。自人類發現ABO血型以來,人類在疾病與戰傷、自然災害的斗爭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使大量的重危病人由于及時輸血而挽救了一個個生命。進入20世紀70年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輸血技術也隨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由過去輸注全血,開始出現了成分輸血。由于成分輸血一方面能很好地節約血液資源,另一方面更加有利于疾病的救治且能取得良好臨床療效,因此,成分輸血發展非常迅速。截止目前,我國多數地區已經實行了成分輸血特別是沿海發達地區成分輸血比例已占到臨床輸血的95%以上。我市成分輸血雖然起步晚,但從2002年開展成分輸血以來,到現在為止也已達到了94.5%以上。雖然輸血是一種搶救重危患者生命的特殊手段,然而,輸血也可以帶來可怕的血傳疾病,特別是艾滋病的傳播。因此,臨床采取輸血治療時,一定要嚴格掌握輸血指征?,F階段,我市臨床治療用血存在不同程度的濫用血、人情血、安慰血等現象,不但極大地浪費寶貴的血液資源,更大地使血傳疾病得以傳播。為了更好地掌握輸血方面相關知識,進一步了解臨床輸血的適應性、有效性、合理性、科學性,對本市兩所二級以上醫院2010年1~12月的臨床用血情況進行了統計,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隨機抽取我市二級以上醫院二所,對其2010年1~12月各臨床科室特別是內、外、婦、兒各科輸血的輸血申請單逐一進行登記、分類、匯總,各類病人共計992人次。
結 論
由于我市整體醫療水平的限制,臨床輸血主要還是以創傷外科為主,其次是婦、產科及內科消耗性疾病。
從成分輸血的血液品種來看,主要還是以冰凍血漿及添加劑紅細胞為主,其次是全血。
在掌握臨床輸血指征方面,仍存在著濫輸濫用的現象。Hb≥70g/L及失血量占總血容量≤30%的臨床患者的輸血所占比例分別為40.8%和26.6。見表2。
討 論
從對992人次的輸血情況分析來看,部分臨床醫生在使用血液這個特殊藥品救治患者時,有些病例輸血目的不明確,有些病例輸血指征不明顯,還有些病例選擇血液品種與輸血目的不一致等濫用血液的現象。
未掌握相關輸血指征,沒有正確了解患者體重、失血量、輸血品種、數量等,未做到合理、科學地輸血,導致血液資源的很大浪費和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
加強臨床醫生輸血相關知識的培訓,把好輸血關,能少輸的要少輸血,能不輸的不輸血。采取科學有效的救治方法,掌握輸注血液品種的劑量及其使用方法,從而減少輸血反應的發生。
全血的臨床使用,更加要注意掌握臨床適應癥,盡量避免輸注全血,特別是所謂的新鮮全血,以免產生輸血相關的移殖物抗宿主病(GVHD)。
血小板的臨床應用,應注意輸注血小板劑量和輸注血小板間隔時間。一般每次輸注1個治療劑量(2.5×1011/袋),每隔2~3天輸注1次,直至出血停止。否則,容易造成血小板輸注無效。
參考文獻
1 田兆嵩,主編.臨床輸血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2 葉應嫵,主編.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2.
3 臨床輸血技術規范.衛醫發[2000]184號.
4 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試行).衛醫發[1999]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