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偏頭痛臨床十分常見,在兒童慢性、復發性頭痛中最為多見。多發于學齡兒童,以反復發作的雙側或偏側頭痛為特征,多伴頭暈癥狀。近年來,兒童和青少年偏頭痛的發病率逐年上升,發作頻繁者影響患兒的學習和生活,該病目前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缺乏特異性治療方法。應用銀杏葉片、賽庚啶防治兒童偏頭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偏頭痛患者43例,男18例,女25例;年齡6~14歲,平均9.3±3.1歲。其中無先兆偏頭痛35例,伴先兆偏頭痛8例。病程1個月~3年,父母有偏頭痛史27例。
診斷標準:全部病例符合偏頭痛的診斷標準[1],排除器質性疾病所致的頭痛,包括鼻竇炎、高血壓、顱內病變、屈光不正等。神經系統檢查陰性。
檢測方法:采用EMS-9經顱多普勒,探頭頻率2MHz,常規經頭部顳窗及眼窗探測大腦中動脈(MCA)、大腦前動脈(ACA)、大腦后動脈(PCA)、基底動脈(BA)、椎動脈(VA),記錄血流速度(Vs)、峰值流速(Vp)、平均流速(Vm)、頻譜圖象及脈動指數等(PI)。全部偏頭痛患兒病例均為非發作期檢測。治療前后分別行TCD檢測。
治療方法:對偏頭痛患兒給予銀杏葉片、賽庚啶治療,銀杏葉片(0.21g/片,總黃酮醇苷9.6mg,萜類內酯2.4mg),6~10歲1片,3次/日,>10歲2片,3次/日,賽庚啶2mg/片,6~10歲2mg,每晚睡前服1次,>10歲2mg,2次/日,療程1~3個月。
療效判斷標準:①顯效:用藥后患兒臨床癥狀消失,頭痛未再發作,顱內血管血流速度降至正常范圍;②有效:患兒臨床癥狀好轉,頭痛發作次數減少>50%,高血流血管血流速度下降;③無效:未達到上述顯效或有效標準。
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43例偏頭痛患兒緩解期血流速度增快,經銀杏葉、賽庚啶治療后,頭痛發作的次數逐漸減少,其中顯效34例(79.07%),有效7例(16.28%),總有效率95.35%。治療1個月后復查TCD顯示血流速度恢復。
討 論
偏頭痛是一種反復發作的神經血管性頭痛,多在單側,每次發作性質與過程相似,間歇期正常。可伴發惡心、嘔吐、視覺改變以及對光和聲音的過度敏感等癥狀。偏頭痛約數分鐘至1小時出現一側頭部一跳一跳的疼痛,并逐漸加劇,直到出現惡心、嘔吐后,感覺才會有所好轉在安靜、黑暗環境內或睡眠后頭痛緩解。在頭痛發生前或發作時可伴有神經、精神功能障礙。據研究顯示,偏頭痛患者比平常人更容易發生大腦局部損傷,進而引發中風。其偏頭痛的次數越多,大腦受損傷的區域會越大。長期反復發作的頭痛史,間隙期一切正常,體檢正常及偏頭痛家族史診斷并不困難。眼肌麻痹可由動脈瘤引起,動靜脈畸形也可伴發偏頭痛,應作頭顱CT掃描或腦血管造影明確診斷。復雜型偏頭痛常由器質性疾病引起,應作神經影像學檢查。
兒童偏頭痛在臨床十分常見,發病機理不明,有多種學說,血管源學說認為腦血管收縮和舒張障礙是偏頭痛的發病基礎。神經遞質假說認為5-HT可使血管壁產生無菌性炎癥或通過受體使血管收縮導致局部腦血流下降引起頭痛。擴散性抑制假說是指不同因素刺激大腦皮層而出現周圍呈波浪式擴散的皮質抑制。低鎂學說認為低鎂可引起5-HT釋放,血小板過度激活,使谷氨酸誘導的擴散性抑制更敏感。神經血管理論認為三叉神經中樞神經元的超敏感性和被激活后引起腦血管擴張在偏頭痛的發生和發展中起重要作用。此外,還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學說等。
偏頭痛的治療包括發作時的治療和非發作時的防治。偏頭痛發作時的治療:使患兒保持安靜,解除心理和精神負擔。輕至中度頭痛一般鎮痛藥就能奏效,如布洛芬、撲熱息痛。對頭痛不緩解又跳痛或頭表面血管增粗擴張或TCD檢查證實為腦血管擴張者,可使用縮血管藥物,如二氫麥角胺、阿莫曲坦。頭痛發作經TCD證實為腦血管痙攣引起者,可應用擴血管藥物如尼莫地平、氟桂嗪等。
對偏頭痛的預防發作,要保持生活規律化,避免誘發的一切因素,包括精神緊張、勞累、睡眠不足等。對發作次數較頻(每個月有>2次的發作)影響學習生活,或發作較重者,可服藥預防,包括β受體阻滯劑心得安、賽庚啶、鈣通道阻滯劑尼莫地平或氟桂嗪、抗抑郁藥等。
銀杏葉制劑的有效成分為總黃酮和萜類,具有能競爭性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的膜受體,使血小板凝集減少、清除自由基、擴張血管、改善循環等藥理作用[2]。賽庚啶不僅有抗組胺作用,也有鈣離子拮抗作用,也是5-HT拮抗劑,預防偏頭痛發作的有效率50%[3]。應用銀杏葉片、賽庚啶二藥聯合防治兒童偏頭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藥物不良反應小、服用方便、經濟,患兒及家長易于接受。
參考文獻
1 左啟華,主編.小兒神經系統疾病[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95.
2 陳維珊,張培智.銀杏葉提取物的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進展[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1999,18(5):315-317.
3 楊麗萍.兒童偏頭痛的臨床研究進展[J].臨床兒科雜志,2005,23(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