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UNAIDS)的定義,艾滋孤兒是指自身健康但父母一方或雙方因艾滋病死亡年齡在15歲以下的兒童[1]。AIDS兒童是指感染艾滋病毒或患艾滋病的兒童。全球范圍內,艾滋病孤兒面臨著生存、健康、營養、教育、社會保障和保護等諸多方面的問題。
本文討論了我國部分地區AIDS孤兒/兒童的生活現狀和面臨的問題,旨在呼吁除了做好醫藥保障工作外,社會還要提高對AIDS孤兒和AIDS兒童的關注度,采取切實可行的方式給予他們心理的疏導和安撫,使他們增強自信心,健康成長。
生存現狀
我國AIDS孤兒/兒童目前的生存環境令人堪憂,他們不僅有生活上的困難,精神上的壓力,更有得不到親情關懷、容易受到歧視和排斥等情感上的痛苦。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社會歧視:父母生前患艾滋病而受到社會的排斥和歧視,對于AIDS孤兒來講這種社會歧視并沒有因AIDS父母的離去而減少,反而心理壓力更大更沒有安全感;因自身感染HIV或AIDS兒童同樣受同學及其家長和教師的疏遠和冷遇。這些AIDS孤兒/兒童缺乏同伴,不與鄰居來往。個別教師表示要盡量遠離他們,近1/5的教師對艾滋病孤兒有歧視,約60%的教師對艾滋病孤兒沒有給予學習和其他方面的幫助[2]。②生活壓力大:由于父母患病,使家庭陷入貧困,兒童的生活質量下降,營養不足,生長發育不良,他們的生存面臨著威脅。父母的病重或去世更加重了他們的生活負擔,孤兒生活質量明顯偏低[3]。感染HIV或AIDS兒童,大多數父和(或)母是AIDS患者也存在同樣問題和壓力。由于受到來自家庭及社會等方面的影響,艾滋病孤兒往往不能像其他兒童一樣正常生活。經濟的窘迫,只能自己承受,他們面對著巨大的生活壓力[4]。③心理創傷加大:AIDS孤兒/兒童不僅承擔著巨大的生活重擔,還承受著無形的心理壓力[5]。父母患艾滋病死亡和自身感染HIV對AIDS孤兒/兒童來說是負性的生活事件。有些兒童因為知道父母得了艾滋病去世而感到自卑、不愿與其他人交流,變得沉默寡言,內心的情感長期受壓抑;艾滋病兒童得知自己患病更是害羞、自責和恐懼。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壓抑在潛意識的沖動內容過多,超過自我的控制能力,就會從其他的途徑顯現,表現為心理障礙、心身障礙或精神疾病等。④學習困難或輟學:兒童的求知欲望非常強烈,如果他們獲取知識的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給他們的心靈造成極大的創傷。生活困難、無人管教、家務活多等使他們上課不能集中注意力,學習成績受到影響而下降。社會壓力、生活負擔和心理障礙等都是影響孩子們學習或輟學的主要因素。
解決方法
面對這些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來幫助改變AIDS孤兒/兒童面臨的現狀。
大力宣傳艾滋病預防治療的相關知識,不斷提高整個社會對AIDS孤兒/兒童的關愛度,教育AIDS孤兒/兒童對艾滋病的認知能力,自覺提高防艾治艾的依從性,積極主動參與社會實踐,不斷增強自信心。
通過心理咨詢和家庭干預,為AIDS孤兒/兒童實行免費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心理咨詢和干預,及時發現他們的心理變化,調整不正確的心態,培養樂觀的生活態度和開朗陽光的性格特征,學會“傾訴”,增強溝通。
希望政府在資金上加大投入,建立更多的“陽光家園”,解決AIDS孤兒/兒童的撫養和教育問題,鼓勵全社會積極開展多種多樣的關愛活動,適時增加艾滋病高發地區教師的艾防知識和心理學知識的強化培訓,給予AIDS孤兒/兒童學業上更直接的關心和幫扶,促進AIDS孤兒/兒童學習、生活、心理的健康成長。
在艾滋病救治工作中,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及艾滋病醫療救治專家們的精力大都放在了定點救治單位的組織管理、醫療救治、護理、感染管理,預防與控制、藥品管理等方面。HIV感染/AIDS患者往往只關心或著重考慮他們的衣、食、住、治療及孩子上學是否免費(四免一關懷)等問題。很少有人會關注AIDS孤兒/兒童的面臨上述諸多問題尤其是心理問題。雖然近年來我國政府做了很多努力來改善艾滋病孤兒的生活狀況,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艾滋病孤兒的心理健康問題依然存在,它需要的不僅是政府經濟上的幫助,更需要社會上每一個人的關懷與愛心。對我們來說,努力消除偏見和歧視.主動關心幫助艾滋病孤兒才是對他們最大的幫助,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AIDS孤兒/兒童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Andrew J,Copas,Anne M,Johnson,Jane Wadsworh,et al.Assessing participation bias in a sexual behaviour survey:implications for measuring HIV risk[J].AIDS,1997,11(6):783-790.
2 許文青,江濤,許屹,等.艾滋病孤兒生活地區教師對艾滋病孤兒問題的認識.中國學校衛生,2005,26(8):621.
3 計國平,劉愛文,肖永康,等.安徽省艾滋病病毒感染兒童的生活質量評價[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09,13(4):448-450.
4 郭翠霞,李勤,郭斌艷,等.我國艾滋病孤兒心理健康的研究進展.護理研究,2010,24(11):3013-3014.
5 俞寧.對艾滋孤兒心理救助的思考[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7,12:842-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