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是中醫學的概念,已有數千年的傳統?!饵S帝內經》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治未病”理論,它強調重視對疾病預防以及對患病后舊病復發的預防。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chai)后防復發”的三階段,它是建立在身心統一的生命整體觀和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統一的“天人合一論”基礎之上的,是經過數千年上億萬人臨床實踐檢驗行之有效的中醫學理論。
“治未病”集中體現了醫學目的的調整和醫學模式轉變的核心價值,治病不僅是簡單的治療,而且還包含有預防發病和治愈后防止再復發的思想,為生理-心理-社會-環境相結合的新醫學模式,與21世紀的預防醫學理論體系相一致。衛生部部長陳竺在不同場合都提到,讓國民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少生大病,才是醫療衛生服務基本目標。不能簡單停留在治已病,浪費龐大的治療費用。強調國家對中醫“治未病”的重視,2009年治未病納入新醫改,治未病醫改政策將落實到試點的三級中醫醫院。2006年10月,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設立了“《中醫‘治未病’及亞健康干預研究》”項目,今后國家將加大診斷、檢查、保健預防的藥物費用醫保報銷力度?,F就治未病的理論進行如下探討。
⑴治未病概述:中醫學是以整體辨證觀為核心的獨特的中醫理論體系,它以極其豐富的理論、實踐經驗,成為世界上唯一的科學和哲學融合的醫學體系。豐富的疾病預防及大量的養生保健理論和方法,被世界廣泛關注。中醫學的核心理念之一是“治未病”,這一理論的內容與21世紀醫學目的調整的方向是完全一致的。另一方面,中國傳統醫學是建立在“身心統一的生命整體觀和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統一的天人合一論基礎之上的。
⑵“治未病”理論:傳統醫學講的“治未病-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發、治其未傳、瘥后防復”,首見于《素問·四氣調神論》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就是說高明的醫生治病,是能夠在病情還沒有發展到某種狀況時,他就已經能掌握病情,配合早期治療,或剛要發生于萌芽之時就殲滅于無形,預防病情的發作。如果等疾病已經形成才去治療,就像渴了才去打井,戰爭起來后才想到去打造兵器,不是太晚了嗎?
歷代中醫名家對“治未病”屢有發揮。例如:唐代孫思邈“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起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朱震享《格致余論》“與其求療于有病之后,不若攝養于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后藥者,徒勞而已”?!痘茨献印贰傲坚t者,常治無病之病,故無?。皇ト顺V螣o患之患,故無也”?!爸挝床 笔枪糯t家對疾病提出的預防學術思想,一直被國際上評為“最先進最超前的預防醫學”。
⑶治未病與治已病的關系:強調“治未病”,不是忽視“治已病”,“治未病”與“治已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治未病”是“治已病”的更高境界,可以減輕“治已病”的壓力,“治已病”對致病機理和診療手段的探索,可以有效指導“治未病”。
養生保健是實現“治未病”的根本手段,“與其救療于有疾之后,不若攝養于無疾之先”,“以方藥治已病,不若以起居飲食調攝于未病”。從馬王堆的導引圖到華佗的五禽戲,以及后世醫家倡導的包括運動、飲食、心理諸方面的系列養生方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華養生文化。
⑷治未病的基本理念:天人相應觀、形神合一觀和動態平衡觀:“天人相應”,即順應四時、順應晝夜、順應日月變化的觀點。違背四時陰陽變化的規律,就會出現異常災害,人類就會發生疾??;只有順應四時陰陽的變化,才能達到健康長壽,即“得道”。《黃帝內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形神合一觀”即治未病還應遵循形與神的和合,形者神所依,神者形所根,調神與養形是統一的?!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分赋鲋挥小靶闻c神俱”,才能“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動態平衡觀”即治未病的直接效應,應當是明確了臟腑之間的生克關系,機體達到動態平衡,即陰陽平衡、氣血平衡和臟腑功能的相對平衡,以適應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與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治未病”是中醫藥學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醫預防保健的重要理論基礎和準則。國家提出了從“治療疾病”向“預防疾病”重點轉變的“前移戰略”,這種健康維護理念的變化與中醫治未病的主導思想息息相關。繼承發揚《內經》“治未病”理論與“攝生”法則,創新出現代的“中醫預防(醫)學”與“中醫保健醫學”。“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來的防病養生謀略,是至今為止我國衛生界所遵守的“預防為主”戰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已變防漸等多個方面的內容,這就要求人們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擋病變發生的趨勢、并在病變未產生之前就想好能夠采用的救急方法,這樣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動權,達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術”。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論》中說:“與其求療于有病之后,不若攝養于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后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如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治未病是采取預防或治療手段,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方法。中醫治則學說的基本法則。治未病包含3種意義:①防病于未然,強調攝生,預防疾病的發生;②既病之后防其傳變,強調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及時控制疾病的發展演變;③預后防止疾病的復發及治愈后遺癥。當一個人身體達到平衡點的時候,是最健康的,是“治未病”。
最后談談瘥后防復:患病之后,當病情得以緩解和平穩,及時有效地飲食調養,起居配合,藥物維持量的鞏固,類如灸法、保健穴位的點按,中藥膏方的個體化服用,中風后康復訓練綜合應用等,這些都是有效地瘥后防復發的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