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是門急診患者中的常見病癥,眩暈證以突發性眩暈,伴有惡心、嘔吐、耳鳴、出汗、面色蒼白、眼球震顫、感房屋旋動甚則昏倒為主癥,多為本虛標實之患。西醫診斷為內耳性眩暈、高血壓病、腦動脈硬化癥、后循環缺血等。
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者81例,隨機分為治療組51例和對照組30例。治療組男19例,女32例;年齡23~72歲;病程2天~10年。對照組男10例,女20例;年齡19~74歲;病程1天~10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
診斷標準:療效標準參考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所有病例均測血壓,拍頸椎X線片[1],大部分作頭顱CT或MRI檢查,排除其他頸椎病、腦梗死等疾病,西醫診斷為內耳性眩暈、高血壓病、腦動脈硬化癥、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等,臨床以頭暈為主要表現者均列為觀察治療對象。
治療方法:通竅化濁湯組成:法半夏10g,大貝19g,石菖蒲19g,黃芪15g,天麻10g,川芎15g,丹參15g,紅花8g,僵蠶10g,赤白芍各12g,蒼白術各12g,豬苓12g等。其中法半夏、大貝、石菖蒲化痰醒竅,白術、黃芪益氣健脾以化痰濕,蒼術、豬苓利水滲濕,燥濕化痰,赤白芍活脈養脈,天麻、川芎、丹參、紅花、僵蠶運氣血、通脈絡,眩暈自平。日1劑,水煎服,早晚各1次,7天1個療程。對照組用20%甘露醇250ml,1次/日靜滴,加服眩暈寧片,3片/次,3次/日,7天1個療程。
療效判斷標準:參考《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眩暈病的療效標準而定。①痊愈:癥狀全部消失,1年內未復發;②顯效:癥狀全部消失,6個月內未復發;③有效:癥狀基本消失,但在1個月后又復發;④無效:癥狀無改善或加重。
結 果
治療組痊愈26例,好轉21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5%;對照組痊愈13例,好轉9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73.3%。經統計學處理,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
例1:患者,女,48歲。有眩暈病史8年。2008年5月2日因突發頭暈就診,癥見頭暈目眩,如坐舟車,動則眩暈加重,惡心欲吐,納差,舌暗,邊有瘀斑、苔膩,脈弦滑而澀。頭顱CT:平掃未見明顯異常。中醫辨證屬痰瘀夾雜,上擾清空,治以燥濕祛痰、兼運氣血,方藥為:姜半夏、當歸、大貝、白芍、僵蠶、天麻、丹參、川芎、蒼白術、黃芪,豬苓、澤瀉、石菖蒲各15g,代赭石20g。上方水煎服,取汁300ml,分兩次口服,藥進3劑,眩暈明顯減輕,原方4劑,癥狀基本消失,去豬苓、葛根、僵蠶,黃芪改20g,加紅花10g,續進7劑,以調理善后,囑其慎起居,少食肥滋之品,后隨訪1年未發。
討 論
眩暈證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以頭暈目眩、視物旋轉、如坐舟車為主要特征。多符合現代醫學的梅尼埃綜合征、腦動脈硬化癥、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前庭神經炎等病。《靈樞·口問》云:“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景岳全書·眩運》曰:“眩運一證,虛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過十中一二耳;《丹溪心法·頭眩》則曰:“無痰則不作眩……”;因此,眩暈與肝、腎關系密切,多為肝腎氣血虧虛,夾痰、夾瘀、夾濕等濁邪,乃本虛標實之證,初發以標實(痰濕、肝風)為主,久發則可見虛實夾雜,出現肝腎陰虛,夾痰、夾瘀、夾濕等濁邪象。因此治標當通竅化濁,通竅、祛痰、化瘀、利濕,兼顧補肝腎、調氣血。本方立法以通為用,急性期以祛除痰、濕、瘀等邪,久病則以調理肝腎氣血以治其本,故收效甚隆。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