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治療和轉歸與患者的心理狀態、是否能堅持長期治療有著密切關系,對2型糖尿病71例進行心理護理,取得了初步成效,現簡介如下,以供同行參考。
資料與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71例,男34例,女37例;年齡46~82歲;病程1周~26年,中斷治療病情加重入院37例,飲食不當病情加重入院18例,并發癥入院11例,合并其他疾病入院5例。
患者的心理狀態:焦慮恐懼32例,無所謂24例,悲觀失望15例。
心理護理方法:根據患病時間分為早期、中期、晚期;針對不同情況實施心理護理,采取交談、傾聽、關愛、勸導、宣教糖尿病知識,達到樹立信心,正視糖尿病,堅持配合治療,預防和減少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結 果
全部病例均對糖尿病的認識提高了,消除焦慮、恐懼、悲觀失望等心理,能正視疾病配合治療,出院后隨防全部患者均能在門診堅持服藥治療,且能注意飲食和適當的體育鍛煉,對于預防和減少并發癥起到一定的效果。
討 論
心理護理的必要性:從本組2型糖尿病71例資料可以看出,大多數患者是由于中斷服藥使病情加重而入院,為什么會中斷治療?是因為大多數患者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和對疾病缺乏認識,糖尿病是需終身治療的疾病,目前不能根治,治療需持之以恒,開展心理護理,及時給予精神上的支持和幫助,使患者消除心理障礙,提高信心,才能聽取我們對糖尿病知識宣教,配合和堅持治療。
實施心理應注意幾個問題:①第一印象,患者入院時,護理人員言談舉止非常重要,對患者要關懷體貼,言語要和氣,為患者著想,耐心解答患者所提的問題,制訂合適的飲食計劃、運動處方,實施各種操作要輕柔、熟練,使患者入院后第一印象有信任感、安全感。良好的語言藝術本身對患者就是一種重要的治療和安慰,是一種美的享受,它有利于溝通護患情感,喚起患者的樂觀情緒,增強與疾病作斗爭信心,才利于心理護理的實施,并給予很隨意的關心動作,如蓋被、按摩、攙扶等,使患者能感到親切,體會大家的愛,從而調整情緒,增強生活的信心。②護理人員要全面掌握糖尿病的診斷治療及其相關知識,加強人文社會學知識的學習,增強溝通技巧。糖尿病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其中喪偶、人際關系不和諧、健康狀況欠佳的比例較大[1],心理健康和心理衛生狀況也欠佳在實施心理護理時[2],對老人要用尊敬的語氣、和藹的勸導,善于運用知識向患者進行宣教,要講得清楚、明了、聽得懂、用得上、記得住,使患者聽了后肅然起敬,提高患者治療疾病的信心。
心理護理的實施:①早期:文化層次高性格內向的患者易產生焦慮、恐懼心理,文化層次低易產生重視不夠、無所謂的心理,護士主要通過交談的方式,首先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如家庭、經濟、年齡、職業、發病經過,同時也要關注掌握健康知識的程度,針對情況實施有關心理護理;對恐懼患者要重視患者的心理變化,進行健康知識宣教,糖尿病的并發癥是可防可治的,樹產戰勝疾病的信心;對于焦慮患者糾正他們煩燥不安的心理,告知疾病在短時間內不可能治愈,引導患者正視病情,讓患者接受事實、安心治療,指導患者學會自我控制,保持開朗、樂觀的情緒,使自己的情緒、心理處于穩定狀態,以利于疾病的轉歸;對于重視不夠的患者要苦口婆心地不斷強化糖尿病的有關知識,加強患者對疾病的認識。②中期:病程長的患者對糖尿病有一定認識后,容易產生悲觀失望的心理,這時可采取反復勸導的方法,告訴患者糖尿病并發癥預防的重要性,鼓勵患者正視糖尿病,配合治療,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通過培養個人興趣愛好,分散對疾病的過分注意,使其形成有規律的良好生活方式,預防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質量。③后期:此期患者往往認為患病多年,對糖尿病知識已掌握,對心理護理宣教不感興趣,沒毅力堅持治療,采取提問糾錯的方法,認真正確地評估,正確給予肯定,錯誤預以糾正,欠缺給予補充,豐富知識,指導家屬積極參與協助患者的日常生活,使患者以愉快的心情接受治療。
出院后防視:通過電話進行隨防,了解患者最近的心理動態,不斷強化糖尿病有關知識,嚴格按要求進食、服藥,保持生活規律、情緒穩定、戒煙戒酒,要求患者出院后定期復診。
參考文獻
1 王智斌,苗丹民.西安市離退休老人心理健康狀況研究[J].中國社區,2008,10(7):121.
2 胡毅勇.245例醫院離退休老人心理衛生調查[J].中國老年醫學雜志,2008,28(3):290-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