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常見的并發(fā)癥,許多AMI患者常因便秘排便困難誘發(fā)心律失常、心絞痛、心衰或心跳驟停,增加了患者臥床時間,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加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治療效果。因此,保持大便通暢,預防便秘在AMI的護理中具有重要意義。
資料與方法
2009年10月~2010年5月收治符合WHO診斷標準的AMI患者153例,男77例,女76例;年齡29~80歲,平均52.5歲;住院天數(shù)10~30天,平均21天;隨機將153例患者分對照組73例和干預組80例。兩組在年齡、性別、住院天數(shù)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方法:對照組按心血管內科常規(guī)進行護理,干預組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
⑴從患者入院開始,護士根據(jù)患者的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介紹疾病的相關知識,向患者提供正面信息,以減輕其恐懼和焦慮感,避免不良刺激。
⑵認真評估患者的排便情況,了解其發(fā)病前是否有便秘史以及發(fā)生便秘的原因。對有便秘史的患者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同時向患者告知便秘的危害,以取得患者及家屬的配合;對床上排便不適應的患者,要耐心解釋床上排便的必要性,講解床上排便的方法及注意事項,同時患者排便時要請?zhí)揭曊呒爱愋员M量回避,特別對年輕的患者更要注意。
⑶正確的飲食指導:指導患者進食清淡、易消化、產氣少、富含維生素和纖維素的流質或半流質。
⑷保持患者定時排便[1],每天早餐后定時給予便器,因此時人的“胃-結腸反射”最強,最易建立條件反射引發(fā)排便。因此無論便秘的患者是否有便意,在每日早餐后按壓肛門,刺激肛門括約肌,模擬排便過程,建立排便的習慣。另外,囑患者經常進行深呼吸以利于糞便的排出。
⑸腹部按摩患者取仰臥位[2],雙膝屈曲或屈曲一側下肢,盡量放松腹部,操作者與患者右側,右手掌平安在腹壁上,左手疊在其上,先沿著臍周順時針方向環(huán)形掌揉,繼而自右下腹相當于回盲部開始沿著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走向,順時針方向反復推展按摩,每次臍周掌揉2~3分鐘,順時針方向按摩20~30圈,共10~15分鐘。按摩力度適中使腹部下陷1cm,幅度由小到大,直至產生腸蠕動,2次/日,于每天早餐后30分鐘和晚餐后30分鐘進行。
⑹指壓法于每日排便前10分鐘進行[3],患者取坐位或臥位,取穴:①天樞穴:與臍中旁開2寸處,用雙手拇指指腹分別按壓,由輕至重,逐漸加力,每次按壓可持續(xù)數(shù)秒至數(shù)分鐘,3~5分鐘后可有酸脹、酸痛感和腸蠕動。②天溝穴:取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撓骨之間,手法同上。3~5分鐘可顯效。③如果1次按壓效果不佳時,可反復交替按壓,直至排便。④還可按壓三陰交、足三里、支溝、合谷等穴位。
(7)盡量縮短臥床時間,對有并發(fā)癥的患者大便時可在心電監(jiān)護下口服硝酸甘油0.5mg,以保證排便安全。
便秘的判斷標準:指正常飲食后3天未排便,且排便量比健康時少,糞質堅硬,自感排便困難。
統(tǒng)計學處理: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X2檢驗
結 果
對照組73例患者,發(fā)生便秘43例(59%),干預組80例發(fā)生便秘20例(25%),兩組便秘的發(fā)生率比較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討 論
絕對臥床是AMI的常規(guī)處理措施之一,但同時又是導致便秘的重要原因,干預組經飲食指導、腹部按摩、指壓法、定時排便訓練等措施,便秘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因此,對AMI患者便秘的預防和護理干預不但能減輕患者的痛苦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還能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幫助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參考文獻
1 曹群利.腦出血患者便秘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J].齊魯護理雜志,2003,9(12):910-911.
2 郝玉玲,高紹慧,李春蘭,等.不同護理干預預防骨折患者便秘的效果觀察[J].護理研究,2007,21(6):1464.
3 封志英.介紹一種指壓按摩解除臥床患者便秘的方法[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7):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