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的腰部疾患之一,尤其多見于20~40歲的青壯年。患者幾年來發病年齡趨于年輕化,在人群中的發病率約15%,其發病主要是因為腰椎間盤各部分,尤其是髓核部分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在各種外力的作用下,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處突出,使相鄰的神經根脊髓等遭到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腰痛、下肢疼痛、麻木等癥狀。
腰間盤突出癥的發病機理與脊柱的生物力學特點有密切關系,腰椎在整個脊柱中承載最大,并且是疼痛的易發部位,腰椎傷病與其承載異常有密切關系。正常情況腰椎前凸,由于負重使椎體及椎間隙前寬后窄,椎間盤前寬后薄,一旦腰椎的穩定性和平衡受到影響或遭到破壞腰部肌肉及韌帶組織就處于非正常受力狀態,易發生相應部位的勞損性疼痛。腰椎的負荷過大,站立時,軀干、雙上肢和頭頸部的重量要經過腰椎向下傳導,坐位時,重力對腰椎的影響可略微減少一些。腰椎間盤突出癥常見的臨床表現可因髓核突出的部位、大小、病程長短以及個體差異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常見的有:①腰部疼痛,可有明顯的扭傷或外傷史;②一側或雙側下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③肌力減弱;④間歇性跛行等一系列癥狀。
本病屬祖國醫學“痹癥”范圍。從病因說“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由于居處潮濕,涉水畏雨,氣候劇變冷熱交錯時,以致風寒濕邪乘虛侵襲人體,滯留于腰部樞紐。寒性收引,濕性黏滯,閉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而致腰部疼痛,轉側不利。日久經絡失養,氣血虧虛,不能溫運四肢,則出現下肢放射性疼痛及麻木。腰為腎之府,腎與膀胱相表里,足太陽膀胱經循行于腰,所以本病多位足太陽膀胱經處。祖國醫學認為,腰間盤突出癥是在先天秉賦不足的基礎上,加之勞累太過,或年老體弱,或房事不節以致腎精虧損筋脈失于濡養而發生。腰為腎之府,腎主骨生髓,腎之精氣虧虛,則腰脊失養,故痿軟無力,其痛綿綿,喜按喜揉,肝腎虧虛,血無以藏,經絡失養無以濡養四肢,則見下肢疼痛麻木。復又感受風寒濕之邪,故越加病重,外邪久居體內,越加肝腎虧虛,如此不良循環,以致腰疼反復發作。故《景岳全書》認為“腰痛之虛證十居八九,但察其無表邪,又無濕熱,而或以年衰,或以勞苦,或以酒色所傷,或七情憂郁所致者,則悉屬直虛證也”。
治療:首先采取持續牽引療法,患者采取俯臥位,用腋-小腿固定方式,一般牽引時間較長大于半小時以上,牽引力適中(≤自身體重)牽引次數以每周2~3次為宜,其作用主要在于通過外力拉寬椎間隙,降低突出物對神經根的壓迫,以促進神經根炎癥、水腫的吸收,是腰椎(主要是L3~S1骶的椎間隙增寬)。研究表明,腰椎間隙在牽引后較牽引前可增寬1.5~2mm,椎間隙增寬可使間隙內形成負壓,有利于膨出或突出的椎間盤回納;后縱韌帶受外力牽拉變緊,亦可使突出物回納。同時持續的牽引能使腰椎得到充分休息,減少運動時的壓力刺激,有利于組織充血和水腫的吸收,還可松弛腰背部肌肉痙攣,減輕椎間盤的壓力,促使腰椎后關節細小異常恢復正常,使脊柱后關節嵌頓的滑膜復位。牽引半小時后取下,囑患者休息10分鐘后,再進行針灸治療。
針灸治療:針灸治療腰間盤突出癥是在持續牽引后所進行的,根據中醫辨證主要有:①氣滯血瘀型腰痛:治則:活血祛瘀,舒筋通絡。處方:腎俞、大腸俞、腰部阿是穴、委中。操作方法:進針得氣后,行提插捻轉補瀉法。阿是穴點刺后加拔火罐,吸去瘀血。隔日治療1次,10次1個療程。方義:腎俞、大腸俞為膀胱經腧穴,可結合腰部阿是穴,疏通腰部經氣,活血祛瘀。委中為血之郄穴,用三棱針點刺,可收到去瘀生新之效。②寒濕腰痛:治則:溫經通絡,行氣除濕。處方:腎俞、腰陽關、關元俞、委中。操作方法:進針得氣后,行提插捻轉補瀉法,或針灸并用。隔日1次,10次1個療程。方義:腎俞、針灸并用可祛寒除濕;腰陽關為局部取穴,有疏通局部經氣,行氣止痛的作用;關元俞、大腸俞、有祛風散寒,通絡止痛之功效;委中為循經取穴,取“腰背委中求”之義,以疏通膀胱經經氣。③腎虛腰痛:治則:補腎壯腰。外方:腎俞、大腸俞、命門、腰眼、志室、太溪。操作方法:進針得氣后,行提插捻轉補瀉法,或針灸并用。方義:腰為腎之府,取腎俞以益腎氣;大腸俞通絡止痛;命門、腰眼針灸并用以溫腎益精;志室、太溪滋補腎陰。隔日1次,10次1個療程。
上述方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顯著,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