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流產是開展計劃生育以來避孕失敗的補救措施之一,近10余年來藥物流產在基層逐漸被人們接受,常用的藥物為米非司酮合并米索前列醇,從臨床上觀察人工流產和藥物流產各有其優缺點,現將46例的結果及體會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者46例,人工流產23例,藥物流產23例;年齡19~40歲,平均31歲;停經時間36~52天,平均43.5天;病例均通過早孕檢測為陽性者采吸宮術、藥物流產,確定服藥時間和服藥量及方式:服用米索前列醇片0.2mg/片、米非司酮片25mg/片,第1天空腹首劑服用米非司酮片50mg(2片),后2次/日連服2天,第3天清晨口服米索前列醇片0.6mg,留院觀察。
結 果
人工流產23例,平均陰道出血時間6±3.6天,不完全流產0例,藥物流產23例,完全流產23例,平均陰道出血時間12±4.5天。
主要不良反應:吸宮術時下腹疼痛為主85%,在術中或術后有惡心、嘔吐、心慌、胸悶、面色蒼白等流產綜合征35.8%,口服藥物流產主要再現為消化道反應及宮縮疼痛91.5%。
討 論
人工流產和藥物流產是臨床終止早孕的最普遍、最廣泛、最常用的方法。兩者比較,人工流產率達99%,手術時間短,陰道流血時間短,但是患者有下腹疼痛,術時惡心嘔吐等癥,手術還有可能發生的意外,如穿孔、術后宮腔粘連或術后月經不調等。藥物流產方法較簡便,痛苦小,損傷小,流產機制為米非司酮主要作用于子宮內膜或脫膜的孕激素受體,是孕酮阻滯劑導致脫膜細胞的變性壞死,并使子宮軟化擴張,米索前列醇使子宮收縮,妊娠物排出宮外,對子宮內膜沒有人為的損害,但是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陰道流血時間長,出血量多。兩種方法都具有較大的不良反應,在臨床上應根據患者的自愿來選擇。
參考文獻
1 李瑞珍,王振海,等.米非司酮與米索前列醇終止早孕、蛻膜絨毛組織細胞凋亡及其調控基因研究.中華婦產科雜志,1999,34(1):34-28.
2 桑國衛,等.不同劑量米非司酮與米索前列醇終止早孕的臨床研究.中華婦產科雜志,1999,34(12):735-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