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藥物濫用不僅導致藥品不良事件和藥源性疾病的發生,而且必然加快細菌耐藥性的產生,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因此,抗生素的不合理應用、抗生素的不良反應問題已經嚴重地威脅著社會公眾的健康,也是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沉重負擔。“醫院管理年”活動實施以來的近5年來,我院制定了一整套抗菌藥物使用監管的措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近兩年來,藥品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控制在23%~28%,抗菌藥物使用占藥品消耗的比例控制在25%~30%。這些數據表明,我院推行的一系列藥品監管措施是行之有效的。現總結如下。
完善組織,交叉管理
醫院獨立設置了醫療質量管理處、醫院感染控制辦公室。為加強抗菌藥物使用管理,醫院將醫療部、質量處、院感辦聯合負責抗菌藥物的使用管理。醫療部制定抗菌藥物管理的相關制度、考核辦法;質量處負責制定抗菌藥物應用指南和日常的監督檢查;院感辦負責對抗菌藥物使用情況進行統計及分析。同時,藥事管理委員會定期對新藥、新治療用品的采購、藥品招標等進行審批;對全院藥品使用情況進行監控;收集、發布各種嚴重藥物不良反應。醫院還制定出藥品收入比例控制在35%以內,抗生素使用占藥品比例控制在35%以內的目標,并相應制定了一系列管理監督措施。
建立制度,嚴格執行
制定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實施細則:醫院根據《陜西省抗菌藥物合理使用指導原則》,結合本院的實際情況制定了抗菌藥物預防應用實施細則,包括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的基本原則、預防用藥的基本原則、特殊病理、生理狀況抗菌藥物應用原則以及聯合用藥、圍手術期預防用藥原則等。要求臨床醫生盡可能采集標本進行病源學檢查及藥敏試驗,檢驗科每月將耐藥菌分析情況報告醫院感染辦。感染辦每個月進行抗菌藥物使用調查,每季度將調查分析報告在藥事委員會上通報。
確立抗菌藥物分線管理實施辦法:為加強對臨床抗菌藥物使用的管理,由醫務處、藥劑科對在全院使用的抗菌藥物注射劑及金額較大的專科用藥進行分類管理,制定了抗生素及部分其他藥品管理辦法。抗生素注射劑分為四類抗菌普,1類為抗菌普窄、療效肯定、價格低廉的藥物。住院醫師及以上均可使用;2類為抗菌普較廣、療效好但不良反應較明顯的藥物。主治醫師及以上均可使用;3類及四類為療效好、價格較貴、我院新品種的藥物,副主任醫師及以上可以使用。其他藥品限制使用的只有3類和4類,權限同抗菌藥物管理。下級醫師需要使用超過權限的藥品,必須向上級醫師匯報,同意后方可使用,并在病歷中做以記錄。
建立抗菌藥物定期監督管理制度:臨床科室每個月將本科室使用的3、4類藥品的數量進行統計,在每個月底前上報醫療部感染辦。藥劑科每月將全院使用的前10位抗菌藥品按照品種、數量、金額進行排名,并將使用數量最多的前3位醫生排名。醫療部每月對藥品使用情況進行分析,并將分析結果及排名情況在科主任例會上通報。質量管理處每周進行環節質量檢查,將合理用藥作為一項重要內容。
加強綜合目標考核力度:將藥品使用情況、合理用藥考核情況加入到綜合目標考核中。制定外科系統藥品費用比例不得超過25%,內科系統藥品費用比例不得超過45%。每超過標準1%,扣該科50元,每降低5%,獎勵該科100元,每個月考核,獎金兌現。
藥師合理用藥審查
以醫院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實施細則為標準,臨床藥師對臨床使用的抗菌藥物進行合理用藥審查,對超過五天使用抗菌藥物,重點審查,并用硬件加以保證。在醫院HIS系統中設置長期醫囑有效時間5天,超過5天,計算機系統自動停藥。確需使用,由科室醫生填寫抗菌藥物申請單,注明感染部位、懷疑感染細菌、是否采集標本送檢、細菌培養結果等,臨床藥師審查通過,可以繼續使用。對不合理用藥現象及違反使用原則,藥師有權不發藥或向醫師提供合理用藥建議,從而有效監督抗菌藥物合理使用。門診處方的管理,由門診藥房的藥師進行合理用藥審查,不合格處方,不予發藥。根據《處方管理辦法》由藥劑科每月抽查200份處方進行處方點評,結果報告質量處,一旦有超常規數據,立即查找原因,進行整改,從而監管門診用藥。
行政干預
醫院通過院長與各科主任簽定“責任目標”對各科室進行管理。對使用頻率異常過高的抗菌藥物,由藥劑科進行調查,如有違規,報請藥事管理委員會,立即停止該藥在醫院繼續使用,這對藥商是一種制約,對行風建設也是一種促進。
綜上所述,我院的實踐證明,合理使用抗菌藥物不僅僅靠制定一兩項制度就能奏效,而是需要一系列管理措施,從制定完善的制度到確立嚴格有效的執行手段,以及切實可行的監督考核體系。這個體系的核心是制度,但這制度不是單一的,而是系列的、交叉的,才能起到全方位的管理作用。只有相關行政部門、全體醫務人員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保證人民的健康。
參考文獻
1 曾永蘭,羅仁永,周國民,等.我院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管理策略[J].中國藥業,2008,17(8):46.
2 李六億,于麗華,鞏軍,等.抗菌藥物應用現狀調查及管理對策探討[J].中華醫院管理學雜志,1999,4(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