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下,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科技進步使食物新品種、農藥、獸藥、化學制劑及食品新技術等源源不斷的研發及投入使用;產銷規模連年擴大,國際間貿易頻繁;以及人們對生活質量和自我保健意識的不斷升高,均對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已實施的食品安全管理法規,保障了我國的食品衛生安全。但新形勢下也帶來了新問題,尤其是近幾年曝光了較多食品安全事件,這些說明我國食品安全的各種法規和技術標準已難以勝任總體協調和統籌指導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需求[1],已滯后于社會、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我國針對新時期出現的新問題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2009年2月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它借鑒發達國家“from farm to fork”的全程管理的立法思路,重新調整和完善了我國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明確了各監管部門的職責,努力理順監管體制,整合執法資源,健全執法人員的責任追究制,目的是確實提高食品從農場到餐桌的全程監管水平[2]。
食品安全已成為公眾和政府日益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保障食品安全首先是社會文明、經濟進步、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其次國家食品安全與國家金融安全、國防安全同等重要[3]。然而食品安全問題仍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我國食品業起步晚,要想早日與國際接軌,走在前列,任重而道遠。要不斷健全完善相應環節,直至探索出與國際接軌,適應國情的科學的食品安全監管之舉措。通過思考這些食品安全案例及文獻研究,結合新《食品安全法》,試就如何加強食品安全監管,探索出與國際接軌,適應國情的科學的食品安全監管措施做一綜述。
健全食品安全法律體系,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統一、高效、權威的綜合監管體系
健全的法律體系是食品安全的保障。在種植、養殖等食品源頭的安全問題上我國原實施的食品安全法規尚少針對性的法律予以調控。在生產、流通領域存在多部門交叉管理,甚至出現監管矛盾或空白的問題。還需進一步規范食品安全的科學標準和可行統一的檢測技術,使執法者更好的依法執法。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既獨立又協作的食品安全監督網絡,由各級政府負責所轄區域的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切實做到領導、責任、措施到位。各部門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做到組織嚴密、分工明確、通力合作,從生產、加工、運輸、倉儲、配送到銷售成立由農業、質監、工商、衛生、公安等部門組成的精干的食品安全保障隊伍,在國家食品安全委員會的統一指導下實施全程監控、全方位保障和全覆蓋運行。健全執法人員責任追究制,保證有效監管,執法部門必須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履行執法職能,客觀公正、依法執法。生產企業作為第一責任人,要加強食品源頭控制,提高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和預警能力等。所有這些都需要對全程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進行科學的補充或調整,內容要適應目前國內外的新形勢、新要求。法律體系要更加完整、具體、可操作,落實到位能對執法對象產生震懾力。
進一步建立并落實HACCP(危害因素分析與關鍵控制點)制度和食品安全量化分級管理制度。HACCP制度是目前國際上較為推崇的保證食品安全的經濟有效的管理手段,把在食品生產企業應用較為成熟的HACCP系統引入到餐飲企業已經成為目前的熱點研究內容。近年來,HACCP技術又被引入食品衛生監督領域,通過分析特定活動中存在的危害因素,找出關鍵控制措施[4]。分級管理制度是根據食品生產經營單位衛生許可審查情況和經常性衛生監督量化評分情況,按照危險性評估的原則將其分級管理,是建立食品衛生監督管理長效機制及提高監管效率的有效途徑[5]。需要大力推進對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和餐飲業實施食品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衛生信譽度分級管理)[6]。HACCP技術和食品安全量化分級管理是兩項先進的管理方法,能有效杜絕食品安全隱患,提高保障質量和效率。兩奧會期間建立的農產品種植養殖履歷制度,嚴格控制了農藥、獸藥和飼料添加劑的使用;嚴格落實原輔材料把關、成品出廠檢驗等環節的監管,使供應食品的合格率全部達到100%。是國內食品安全監管的典范。
調動食品安全監管人員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使其成為具有專業、法律和管理知識的綜合素質人才,以適應社會飛速發展對食品安全監督員的要求。
積極尋求國際間食品安全法律法規、信息的交流與合作,學習和借鑒國外食品安全監管的成功經驗。2007年《北京食品安全宣言》明確:為了應對全球的食品安全事件,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應該相互學習借鑒食品安全經驗;各國政府要極力構建食品安全信息網絡體系。加強國際食品安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是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有效途徑[7]。從而使我國的食品安全監管工作逐步與國際接軌,建立起統一、高效、權威的食品安全綜合監管體系[8]。
嚴格處罰制度,加大處罰力度,對于產銷有毒有害食品或造成重大食品危害事件的將追究刑事責任
我國存在生產假冒偽劣食品的企業生產成本低,案發后處罰金額小,是食品危害案例頻繁發生的原因之一。新《食品安全法》的處罰金額、處罰力度有所增加。嚴格是眾多國家在食品安全立法時一貫的指導思想,特別是對于相關責任方的懲處比較嚴厲[9]。通過嚴格執法,加大處罰力度,普及食品安全理念及重要性,將會有效遏制住食品危害事件的發生。
國務院設立食品安全委員會,實施全面協調和統籌指導
2004立法實行分段監管為主、品種監管為輔的監管體制,這種體制在當時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目前暴露出資源分散、多頭監管與缺失、權責不明、互相推諉的突出問題。鑒于發達國家經驗,食品安全由國家級權威的食品安全監管機構統一全程協調、指導,是最為有效的方式。在美國、歐盟國家,食品安全的監管逐漸向一個部門集中,這個部門內有專家、實驗室,專業執法隊伍等資源。我國兩奧會期間成立了北京市食品安全委員會,全權負責兩奧食品安全制度的建立、協調、監督,保證了兩奧食品安全。新《食品安全法》設立了國家食品安全委員會,由食品安全委員會統一規范各類法規、,政策及標準,統一食品執業登記,檢測,商標注冊,食品安全技術的合作研發得到加強,統一執法或向司法機構移交嚴重案情,統一對各監管部門具體分工、明晰責任。統一全程監管有利于國家食品安全法規的實施、推行和建立系統的科學化監管體系、規范對食品源頭產品及生產加工企業的監管、扼制地方、行業保護主義、提高食品安全問題的應急能力及監管部門的公正執法、達到無障礙公示食品信息、開發應用食品新技術、民眾能夠參與監督,堵塞漏洞、提高監管效率。
整合、提升食品安全標準和統一、提高檢測檢驗體系
我國目前有一千多項食品工業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標準之間存在交叉無序,低于國際標準的問題,標準方法、檢測技術滯后于國際水平,國家標準與行業標準有時發生矛盾,衛生標準與標準檢驗方法不配套[10]。我國對致病微生物、農藥、獸藥、重金屬、抗生素和激素殘留、食品添加劑、非食品原料的檢驗在數量和質量上相比發達國家也存在差據[11]。導致監管部門判定產品時做出截然不同的結論,食品企業會由于標準不同,在組織生產時無據可依。在國際貿易中,憑借檢測標準水平高的優勢設置技術壁壘,導致檢測技術低的國家大量食品出口受限。
這些問題要求整合、提升食品安全標準,加強檢驗機構的能力建設、檢測技術和人員儲備,建立一種科學的檢測質量保證體系。目前對檢測技術的要求已趨向于高新技術化、速測化、便攜化及信息共享。為此,國家或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加大對檢驗機構的投入,設立配套的科研機構,給予足夠的科研資金,充足的檢驗經費,專款專用,不挪用,注重使用效率。建立國家級食品安全檢測中心為食品安全立法提供技術支持,各級檢測中心為完善立法和制定科學的檢測標準提供參考依據,并指導各分中心的工作。我國許多不發達地區,檢驗設備年久陳舊,檢驗人員專業素質不高,領導缺乏戰略眼光,如何提高他們的食品檢測技術水平不容忽視。
加強信息化建設,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統一公布制度和健全輿論監督機制,運用高科技手段實施監管
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監測、通報、發布的網絡運行體系及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立食品生產企業衛生許可證的數據庫及快速反應毒物數據庫等。建立通暢的快速網絡信息交流渠道可提高逐年增加的跨省案件的查處效率。信息透明化,讓消費者了解食品安全信息,從而對監管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檢舉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現實中公眾的食品安全知識仍缺乏、法律意識淡薄,部分生產經營者道德水準低下,需要采取多種形式加大食品安全的宣教工作,多渠道普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食品營養衛生知識,合理膳食,糾正錯誤消費習慣等。對食物鏈全程人員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從而健全輿論監督機制。食品安全監管也必須與高科技手段相結合,如兩奧期間食品的運送運用了GPS定位系統、RFID電子簽封系統,食品檢驗有移動實驗室,便攜式快速檢測箱等。這樣才能真正保證國家對食品安全的即時、全程監控。
參考文獻
1 呂恬,邵蓉.談中國的食品安全監管[J].食品與藥品,2007,9(10):66.
2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S].2009,2:28.
3 張莉.食品安全與國家安全[J].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09,11(2):1.
4 HACCP系統及其應用準則.食品法典委員會(CAC),1999.
5 魏新剛,張莉.食品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有關問題探討[J].中國公共衛生,2004,20(1):128.
6 衛生部關于全面實施食品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制度的通知[Z].中國食品衛生雜志,2004,16(2):163.
7 國際社會通過《北京宣言》共同應對食品安全問題[J].食物與生活,2008,1.
8 閆燕,房慧,馬永嬌,等.國際食品安全先進技術與理念[J].食品安全導刊,2008,5:21.
9 李凱年,逯德山.歐美等發達國家加強食品安全管理做法及啟示[J].世界農業,2006,27(10):18-20,53.
10邢業蘭,王振軍,張維華,等.淺談2004年發布的食品衛生標準中存在的問題[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06,16(1):118.
11趙丹宇.食品中激素類、抗生素類物質的殘留污染及管理[J].中國食品衛生雜志,2003,1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