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腿痛癥多見于腰椎間盤突出,腰椎間盤突出現癥狀又稱腰椎間盤突癥,是指椎間盤變性,纖維環破裂和髓核組織突出刺激和壓迫馬尾神經、神經根引起的一種綜合征。以20~50歲為多發年齡,男性多于女性。隨年齡增長,髓核水分減少,彈性降低,椎間盤結構松弛。軟骨板囊性變,退行性變是腰椎間盤突出的基本因素。腰部急性損傷也可造成椎間盤突出。下腰椎承重大,活動范圍也大,故腰椎間盤突出發生在L4~5、L5~S1間隙,90%~96%,少數為2個椎間盤同時突出,偶見以L3~4椎間盤突出。腰椎間盤突出臨床上多采用保守治療,在治療過程中按照整體護理要求以患者為中心給予相應的護理措施,取得了鄰人滿意的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9年7月~2011年7月收治腰椎鍵盤突出癥患者368例,年齡18~78歲,平均年齡48歲。根據臨床體征,X線片,CT提示;L3~4 19例,L4~5 143例,L5~S1 76例,混合型30例。
治療方法:中西醫結合保守治療。中藥通經脈、行氣血、壯筋骨,配合腰椎牽引、針灸、推拿、按摩及電磁波治療器治療,結合西藥消炎止疼,利水消退,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患者肢體的
肌力,恢復關節活動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護 理
一般護理:急性期疼痛劇烈,要絕對臥床休息,可解除體重、肌力、外來負荷對椎間盤的壓力,是非手術療法的基礎。在床上翻身時指導患者張口呼吸,遵醫囑給予止疼劑以減輕疼痛。待病情穩定疼痛減輕后可慢慢增加活動,適度鍛煉。練習床上使用便器,給予生活上的關心和照顧。注意保暖,防止受涼。室溫宜高,濕度宜降低。
心理護理:患病后由于腰疼及半側或雙側下肢疼痛麻木,長時間折磨患者,而且急性期患者由于疼痛劇烈,活動受限,嚴重影響工作、學習和生活,一方面治療心切時有急躁,另一方面又擔心病情發展,下肢癱瘓容易產生急躁和恐懼心理,針對這種情況,應多做解釋工作,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并用成功病例的親身感受,消除患者的心理負擔,幫助患者放松心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療。
皮膚護理:患者臥床期間注意保護背部及骨突處皮膚完整,預防褥瘡的發生,應定期翻身拍背,按摩受壓部位。囑咐患者做仰臥位抬腿功能鍛煉,以緩解神經根的黏連。
腰椎牽引護理:牽引時不宜空腹或過飽,以免造成頭暈、心慌或腹部憋脹不適。牽引前20分鐘排空大小便,牽引前去掉腰間的硬物。牽引時應避免患者治病心切,一味牽引,用力而致腰椎間盤脫出;也忌患者怕痛,膽怯而牽引力度不夠。對初次牽引者應在旁邊多觀察牽引情況,多做解釋工作,消除患者恐懼配合牽引治療。牽引治療過程中囑咐患者全身放松,盡量保持淺快呼吸,以減少胸廓擴張,減輕胸部擠壓。牽引結束后應臥硬板床去枕平臥休息4~6小時,絕對臥床休息72小時后,可做下肢的屈伸活動。
飲食護理:建立良好的習慣,生活有規律,飲食清淡少辛辣刺激、營養豐富、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忌生冷油膩的食品,多食新鮮蔬菜、水果,預防便秘。合理調配飲食,多食滋補肝腎的食物。如動物肝、腎,羊肉,大棗等,調和脾胃。
體位護理:正確的姿勢不但可以提高勞動效率而且能防止腰部勞損,延緩椎間盤退廢的進程和有利于預防腰椎間盤突出。①保持腰椎的中立位,不作腰前屈和側彎,更不能做腰旋轉。②下床時健側下肢先著地,然后患側下肢接著著地,最后直腰站立。上床時順序相反。下床后需戴腰圍。③坐硬板凳,臥硬板床。④咳嗽、大便時應使用腰圍,防止因胸腹腔壓力增高加重椎間盤突出或復發。
腰背肌功能鍛煉:急性期癥狀明顯緩解(一般需2~3周或更長時間)后開始進行腰背肌功能鍛煉,并帶腰圍下床活動,并告知患者逐漸取消腰圍,長時間使用腰圍不加強腰背肌鍛煉可引起腰部肌肉廢用性萎縮,加重病情。腰背肌鍛煉動作可根據患者的年齡、體力不同而定,鍛煉的幅度及次數應逐漸增加以患者不疲勞,鍛煉后身體無痛苦為度。俯臥位抬頭挺胸可鍛煉背肌;仰臥位屈膝時,抬起臀部使腹肌、背肌和臀肌都可得到鍛煉。常用腰背肌鍛煉方法常被稱作飛燕點水式,三點式,五點式。
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上采用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兩種方法。手術治療因其難度大,費用高,不做首選治療方法,臨床上多采用非手術治療的方法。非手術治療方法包括牽引、理療、手法按摩、骶管注射等。在非手術治療中,護士應給予患者必要的指導,使患者能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和護理,以盡快康復。患者因疼痛較劇烈,常需住院治療。患者應臥硬板床休息2~3周,減輕腰椎負擔,避免久坐。護士應做好日常生活護理。注意保暖,防止受涼,受涼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重要誘因,防止受涼可給予腰部熱敷和頻譜儀照射。飲食宜清淡,多飲水,宜多食含纖維豐富的蔬菜和水果,防止便秘。忌食生冷油膩食物。做好心理護理,介紹相關知識,講解情緒對疾病的影響,使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患者疼痛緩解后,即開始腰背肌功能鍛煉,加強腰背肌保護功能。功能鍛煉包括五點式和三點式。五點式的方法是:把頭部、雙肘及雙足跟作為支撐點,使勁向上挺腰抬臀,腰背肌功能加強后可改用頭部及足跟三點作為支撐的三點式鍛煉方法。鍛煉應循序漸進,逐漸增加,避免疲勞。患者疼痛緩解后,可逐漸增加活動量,但每次活動時,腰部—定要使用腰部保護用具,并注意避免腰部突然受力。還要掌握正確的下床方法:患者宜先滾向床的一側,抬高床頭,將腿放于床的一側,用胳膊支撐自己起來,在站起前坐在床的一側,把腳放在地上,按相反的順序回到床上。
出院指導:護理人員應用生物力學的原理,熟悉人體運動功能,正確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預防為主,減輕腰部長期負重,定時更換體位。如長期久坐伏案工作者要保持坐姿直立,每1~2小時起身做腰的背伸運動,行走15~30分鐘,減輕腰椎的負重。在室外工作和體力勞動者要注意用力均衡,預防和避免腰部急劇運動。告知患者彈力腰圍固定腰部1個月,半年內避免重體力勞動,避免腰部受力。臥硬板床休息,平躺保暖,防止受涼。終身腰背肌鍛煉,定期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