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H1N1流感為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其病原體是一種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可通過近距離飛沫和接觸傳播;急性期分泌物較一般肺炎患兒多。現將2009年12月收治4例行機械通氣甲型H1N1流感患兒,采取俯臥位體位引流等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者4例,男2例,女2例;年齡1個月~5歲7個月。均確診為甲型H1N1流感,均診斷肺炎、呼吸衰竭,胸片均提示肺部滲出多、肺水腫,入院后均行氣管插管進行呼吸機治療。
方法:
⑴體位的擺放:俯臥位應在脫離呼吸機接口行正壓人工通氣下進行,翻身前吸盡呼吸道分泌物,監測生命體征,將各種管路放置于適當位置,翻身時應2~3人同時進行,1人負責頭頸肩部,1人負責腰背臀部,先將患者翻至一側,再轉至俯臥位,用軟墊將炎癥較重側肺部墊高約30°,兩臂置于身體兩側,兩腿伸直、胸下、髖部及踝下放置軟墊,翻身時注意觀察患兒面色、呼吸、各種管路情況,如有異常及時處理。每次采取俯臥位的時間1.5~3小時,結合有效的叩背、擠壓胸壁震蕩,合理氣道濕化,吸凈呼吸道分泌物,2~3次/日。
⑵護理:①俯臥位體位引流:俯臥位后使肺組織內在性狀改善,肺外液體重新分布。作為治療甲型H1N1流感患兒機械通氣的一種手段,通過觀察俯臥位前后呼吸道分泌物量、聽診雙肺呼吸音、SPO2的變化,發現俯臥位可以促進分泌物的排出,改善氧和肺功能,身體面朝下,這樣可使血液流向通氣更好的區域,維持足夠的供氧,避免呼吸機介導的肺損傷。該項治療的并發癥少見,主要是皮膚黏膜的壓迫受損,氣管插管、動靜脈管道和各種引流管的壓迫扭曲移位脫出等,加強護理和觀察是可以避免的。對嚴重血容量不足,不穩定脊柱骨折或骨盆骨折、胸骨骨折、蛛網膜下腔出血相對禁忌。②胸部叩擊與胸壁震蕩,每2小時1次,胸部叩擊方法為患者取側臥位,醫護人員雙手手指并攏,手背隆起,指關節微屈,從肺底由下向上,由外向內輕拍胸壁以震動氣道,每側肺叩擊1~3分鐘;在患者呼氣時,醫生或護士擠壓其胸廓并震顫,使黏著在氣道壁上的痰液脫落,震顫頻率3~5次/秒,操作時觀察患者的反應,每次叩擊擠壓或震蕩以15~20分鐘為宜,震蕩應在每個部位被叩擊后進行。叩擊手法要正確,叩擊時應避開心臟,勿在骨突起部位進行。叩擊力量要適中,勿直接叩擊胸壁,引起皮膚發紅,宜用單層薄布保護皮膚。③氣道濕化:人工氣道建立后,常出現濕化不足或水分丟失,導致黏膜損傷,纖毛運動障礙,影響痰液清除,造成或加重氣道阻塞,呼吸機濕化器內的無菌蒸餾水應及時添加,水溫保持在32~35℃,本組病例肺部滲出較多,有肺水腫,主要應用氨溴索氣道濕化每4小時1次,酌情添加沙丁胺醇、布他奈德擴張支氣管,抑制氣道炎癥,降低氣道高反應性等進行氣道濕化。④機械吸痰:嚴格無菌操作,吸痰前戴一次手套,適當提高氧濃度,維持1~2分鐘,選擇合適的吸痰管,外徑不超過氣管內導管內徑的1/2,吸痰管插入深度應剛好超過氣管內導管頂端為好。吸痰的手法應左右旋轉,上下提拉,動作輕柔,吸痰時嚴密觀察,尤其缺氧情況,口鼻腔及氣囊上分泌物吸引應在氣管內分泌物吸引后方可進行。本組病例有2例患兒出現血性痰,應注意吸痰時負壓不可過大。⑤定時翻身,改變體位:是指軀體圍繞其縱軸轉動,由醫護人員協助翻身或安置在不同的體位,每2小時1次。主要目的是有助于氣道內分泌物的移動,促進肺的擴張,改善氧合和預防分泌物的潴留,預防壓瘡。翻身時要注意防止與其相關的并發癥發生,如呼吸機的脫接,各種導管的非計劃性拔管,呼吸機回路內冷凝水的誤吸,保持患者肢體功能位,避免四肢受壓,嚴密觀察患者的癥狀和體征。⑥監測:設專人護理患兒,監測呼吸機運轉情況,隨時檢查各種接頭及導管,避免脫管、堵管、折管的發生,嚴密觀察患兒意識、面色、自主呼吸等,監測SPO2、血氣、心電圖的變化等,尤其注意觀察患兒癥狀好轉后再次惡化的發生。⑦嚴格消毒隔離制度:患者應安置在具備有效通風條件的隔離病房內,可將確診患者放在同一房間內,床間距至少1m,醫療設備、器械專人專用;隔離病房門隨時保持關閉。醫護人員進入病區必須戴帽子、口罩、防護眼鏡、手套、隔離衣、鞋套等。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污染的物品均要戴手套。脫手套后立即洗手,手的清潔和消毒是切斷接觸傳播和預防院內感染的重要措施。手的清潔與消毒應符合《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的要求。
結 果
4例患兒俯臥位體位引流后,當次吸出呼吸道分泌物量是其他臥位呼吸道分泌物量的2~3倍,應用2天后,呼吸道分泌物量明顯減少,2例患兒應用俯臥位6~8天脫機,其余2例患兒10~14天撤機。
討 論
護理危重癥甲型H1N1流感患兒任重而道遠,此類患兒病情易反復,通過俯臥位體位引流,加以有效的物理療法、合理濕化氣道、定時更換臥位等護理后能促進痰液有效排出,保證足夠的通氣和氧合,防止痰液積壓在肺部引發肺部并發癥的發生,為患兒提前撤機打下堅實基礎,即減少機械創傷又減少患兒家庭的經濟負擔,且操作簡單、方便、無創傷、并發癥少等優點;具有一定的臨床使用價值、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胡萬寧,主譯.輕松危重癥護理.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9.
2 蔡映云.呼吸重癥監護和治療.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