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質指數(BMI)是目前評價肥胖程度應用最廣泛的指標值之一。BMI可以避免身高對體重的影響,但卻無法反映體內脂肪分布的差異,相同BMI的個體往往有著不同的體脂比例和脂肪分布。而腰圍(WC)則可以較好地反映內臟脂肪或腹部脂肪蓄積狀況,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BMI的不足。有研究提示,WC相對于BMI對預測包括高血壓在內的肥胖相關疾病的風險更為敏感[1]。
2006年9月開展大同市礦區青磁窯社區35歲以上居民的慢病相關調查及體格檢查,對無高血壓的研究對象進行為期3年的隨訪研究,2009年10月完成項目終期調查。本研究對非高血壓患者進行了3年的隨訪,探討大同市青磁窯社區35歲以上成年居民BMI、WC的變化是高血壓發病的危險因素。
資料與方法
選擇大同市礦區青磁窯社區35周歲以上常住居民作為調查對象4293人,剔除已確診的高血壓患者后,無高血壓3414人。此3414人為本研究的基線樣本人群。
方法:采用隨訪研究的方式,2006年9~11月對青磁窯社區35周歲以上無高血壓居民進行評估隨訪調查。內容包括年齡、性別、民族、婚姻狀況、吸煙、飲酒等;體格檢查包括身高、體重、腰圍、血壓等。判斷標準:采用《中國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2],對成年人中心性肥胖的定義作為判斷標準:男性腰圍>85cm,女性腰圍>80cm。采用《中國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BMI對人群體重狀況進行分類:18.528為肥胖,高血壓定義為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3],或自報經醫院診斷為高血壓者。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采用t檢驗比較相關均數,使用chi;X2檢驗分析比較相關的比例,以相對危險度(RR)表達相關因素與高血壓之間的聯系,使用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模型對可能的混雜因素進行控制。
結 果
項目終期共有效調查2765人,其中男1255人(45.4%),女1510人(54.6%),失訪率19.1%,失訪的原因主要為住址搬遷、去世及拒訪。隨訪對象(n=2765)與失訪對象(n=649)相比,其年齡、性別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達到了項目設計要求。
BMI和WC的3年變化與高血壓發病的關系:進行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調整了其他協變量(如年齡、吸煙、飲酒和體育鍛煉等),分別分析BMI、WC 3年的變化對高血壓發生的影響。結果顯示,3年中BMI每增加1個單位(kg/m2),居民患高血壓的危險增加0.16倍(RR=1.16,95%CI=1.022~1.304);其中男性患病風險增加明顯,BMI每增加1個單位,患高血壓的危險增加0.28倍(RR=1.28,95%CI=1.079~1.518),女性患病風險雖隨著BMI的增加略有升高,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WC每增加1cm,男性和女性患高血壓的危險分別增加0.087倍(RR=1.087,95%CI=1.027~1.150)和0.058倍(RR=1.058,95%CI=1.001~1.119)。
不同BMI和WC人群隨訪3年高血壓患病率和發病危險:在隨訪的3年中,共發現158例高血壓患者,3年累計發病率5.7%。其中男76例(6.0%),發病率高于女82例(5.4%)。男性BMI正常組、超重組和肥胖組高血壓的累計發病率分別為4.7%、7.5%、11.3%。隨著BMI的增加,累計發病率呈現出增高的趨勢,超重組和肥胖組高血壓的累計發病率分別為BMI正常組的1.6和2.4倍,超重組和肥胖組的累計發病率與正常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女性BMI正常組、超重組和肥胖組高血壓發病趨勢與男性相似,且性別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不同WC分組下的高血壓發病率趨勢與BMI相似,同樣表現出隨著WC的增加,高血壓的累計發病率明顯升高。
討 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35周歲以上成年居民中中心性肥胖人群高血壓患病率高于正常腰圍人群;在調整了年齡、吸煙、飲酒以及鍛煉情況等影響因素之后,中心性肥胖人群罹患高血壓的風險仍然明顯高于正常腰圍。本研究還發現,無論是用BMI定義的肥胖還是用WC定義的腹部肥胖,肥胖者與不肥胖相比,高血壓的發病風險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張維卡等研究發現[4],平均收縮壓和平均舒張壓隨BMI的增加呈逐漸上升趨勢。提示,現有的腰圍參考值可以在不同體重狀況的人群中,尤其是BMI正常的人群中有效地鑒別高血壓高危人群。在預防高血壓的干預項目中,可將BMI和WC這兩類指標綜合起來,以便盡早對有高血壓風險的人群實施干預。雖然本研究提示,中心性肥胖者罹患高血壓的風險明顯高于正常腰圍者,但并不代表男性腰圍85cm和女性腰圍80cm即是預測高血壓風險的最佳腰圍界值。因為有研究發現,年齡對于內臟脂肪或腹部脂肪分布狀況存在影響。本次調查還發現,肥胖/超重且伴有腹部肥胖組的高血壓發病率最高,是正常組的2倍多,這與李園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一致[5]。可見,肥胖伴腹部肥胖對高血壓的影響最大,且二者間存在著聯合作用。
綜上所述,BMI和WC的升高均能增加高血壓患病的風險,BMI和WC聯合使用可增強對高血壓的預測作用,BMI和WC是影響血壓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體重的增長是控制血壓增高,預防心血管病發生、發展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 胡琴靜,趙長峰,馮麗,等.2型糖尿病患者體成分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08,24(8):958.
2 陳春明,孔靈芝.中國成人超重與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3.
3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年修訂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6.
4 張維卡,張吉玉,郭曉雷,等.農村居民體質指數、腰圍與血壓變化趨勢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06,22(11):1338.
5 李園,翟鳳英,王惠君,等.中國成年人體質指數和腰圍與高血壓關系的4年隨訪研究[J].衛生研究,2007,36: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