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血氣分析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血液檢測方法。抽取動脈血進行血氣分析是臨床上一種常用的診斷檢查,臨床多采用肱動脈、橈動脈及股動脈穿刺抽血。護士是動脈血采集的直接操作者,正確采集和處置標本在減少或消除偶然誤差,保證血氣分析結果的可靠性方面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血氣分析中,血液標本的采集和保存是否恰當,對測定結果有較大影響,現將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介紹如下。
采血用物準備
治療盤,專用采血注射器,無菌紗布,橡皮塞,放置廢置針頭的專用盒。
患者的準備
向患者解釋操作的目的、過程,認真解答患者的疑問,做好心理護理,使患者能積極配合,避免由于患者的恐懼、劇烈活動,從而因突然改變呼吸頻率而造成動脈血液血氣分析結果的改變。
采血操作人員的準備
采血前護士應有良好的心理狀態,操作前要保持平靜、穩定的情緒,排除內部和外部的干擾。
動脈血氣采血部位的選擇
一般選擇橈動脈、股動脈、肱動脈、足背動脈。根據動脈所在的部位,搏動感強弱以及患者的情況選擇其一,但穿刺區皮膚如有破潰、感染、硬結、皮膚病等,不能進行穿刺取血,通常選用橈動脈和股動脈。橈動脈血管雖細,但在腕部橈側易于觸及,且部位表淺,尺動脈可以提供良好的側支循環,穿刺后易于壓迫和防止血腫形成。股動脈直徑相對較粗,動脈搏動感強,雖位置較深,但直刺易刺入,且周圍組織可起到固定針頭的作用。
采集方法
用專用采血針頭及試管直接采集,選好采血位置常規消毒穿刺區皮膚和操作者的手指,消毒直徑5cm以上,選擇、固定血管的示指、中指、消毒面積達2個關節以上。
右手持注射器,左手觸摸動脈搏動最強處,找準穿刺點,兩指分開,目的是繃緊皮膚固定血管。采血量1.5~2ml,獲取足夠的血量后迅速拔針,蓋無菌紗布,并壓迫穿刺部位5~15分鐘,標本在兩手中滾動注射器將血混勻,貼上姓名標簽,立即送檢。
橈動脈穿刺時,患者取坐位或平臥位,患者應將腕部伸直,掌心向上,手自然放松,穿刺點位于掌橫紋上方1~2cm的動脈搏動處,用已消毒的手指觸橈動脈搏動的準確位置,使動脈恰在手指的下方,在示指邊的動脈搏動處進針,與皮膚成45°~60°角,針頭斜面向上直接逆動脈血流方向刺入血管,緩慢進針直到看見鮮血。
股動脈穿刺時,要患者平臥,穿刺側大腿略外展、外旋,常規消毒皮膚,用左手示指和中指摸清股動脈搏動,予以固定,以腹股溝韌帶下1.5~2.0cm股動脈搏動最強處作為穿刺點,穿刺針與皮膚垂直,保持90°角,緩慢進針到看見鮮血。如未見回血,退出穿刺針至皮下(不要完全拔出),根據動脈搏動重新調整穿刺位置進針,直到看見鮮血,利用動脈壓力將血自動充盈注射器。必要時也可輕拉針栓,但切勿用力過猛,以免空氣進入影響檢測結果。獲取足夠血量后迅速拔針,蓋無菌紗布并壓迫穿刺部位10~15分鐘,排除針管內的氣泡,穿刺針套上橡皮塞,以隔絕空氣。
采取動脈血的注意事項
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和無菌技術操作原則。
采血前了解患者診斷,如有經血傳染的傳染病患者,操作人員要保護好自己,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
選擇橈動脈應最好保證尺動脈通暢的情況下穿刺,否則選擇其他動脈,股動脈穿刺因靜脈的位置靠的近,外側有股神經,斜刺易深入靜脈或神經,在膀胱充盈時斜刺過深(如兒童)易損傷膀胱造成感染、出血。
一次穿刺失敗,切勿反復在同一部位穿刺以免形成血腫,應另選其他部位進行穿刺,從采集標本到完成測定,期間最好不超過30分鐘。
拔針后,注射器不能回吸,只能稍外推,使血液充滿針尖空隙,并排出第1滴血棄之,讓空氣排盡,用橡皮塞封住針頭,隔絕空氣。
吸痰治療的患者,應于吸痰后20分針方可采集血氣標本,這時體內血氣和酸堿值達平衡狀態。
加壓壓迫止血至少10~15分鐘以上,股動脈的加壓時間要順應延長,有凝血機制障礙或服用抗凝劑,及溶栓治療的患者采血后應延長壓迫時間,直到確無出血方可松手離開。
如果氣泡在針管的最遠端,就不要去排除它,因為用力的彈動針管,會造成紅細胞的破裂,影響檢驗結果。
采血完畢后,把注射器來回搓滾5~10秒,或來回按順時針的方向搖晃注射器,也可以幫助血液和抗凝劑的混合,10分鐘內一定要送檢,否則全血中的活性紅血球代謝不斷消耗氧,產生二氧化碳,從而影響結果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 陳蘭英.動脈血氣采集部位的選擇.現代護理報,2004,2:24.
2 程俊錄,馬濤洪,付保麗.采動脈血氣標本的有關技術問題[J].護理研究,2004,18(6).
3 張飛彩,丁紅琴,黃群華.橈動脈穿刺方法的改進[J].護理學雜志,2005,20(30):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