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溝疝在老年人中越來越常見,高發年齡60余歲,男性在一生中發生腹股溝疝的可能性是27%,女性3%[1]。疝修補術是普外科最常見的手術之一。1958年Usher用Marlex補片修補腹股溝疝,1989年Lichtenstein修補術開創了無張力疝修補新時代。1997我國開展了首例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之后在全國廣泛開展。2008年4月~2010年4月在局麻下行小切口修補腹股溝疝15例,獲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者15例,男14例,女1例;年齡25~88歲,平均61歲。均為單側疝,且為原發疝。臨床分型:斜疝13例,直疝2例。
材料:選用意大利HERNIMESH公司的赫美疝補片。
麻醉及手術方法:采用1%利多卡因行切口局部浸潤麻醉,并于髂前上棘前上方約2cm處腹外斜肌腱膜下注入麻藥約3ml以阻滯髂腹下神經及髂腹股溝神經,再于外環處注入麻藥約2ml以封閉精索。由內環體表投影處至恥骨結節方向作一切口約3~4cm,逐層切開。腹外斜肌腱膜打開后,上下作腱膜下分離,于內環部以麻藥2ml封閉精索,再游離精索并懸吊(女性為子宮圓韌帶)。找到疝囊,若疝囊小,不必打開之;疝囊大,則打開并橫斷。游離疝囊至頸部后,需重視腹膜前間隙的游離,這對填充塞順利置入尤為重要。多在推進疝囊后,以食指鈍性分離腹膜前間隙,極少出血,亦可在推進疝囊后,向內逐步填塞紗布以撐開腹膜前間隙。這樣置入填充塞后其完全處于內環口內,囑患者用力咳嗽,填充塞也不能頂出,大多不必再縫合固定填充塞。若內環口大,用可吸收縫線間斷縫合內環口1~2針以縮小內環(注意勿傷及精索)。補片適作修剪后平鋪于精索后,恥骨疏韌帶處固定1針。術畢敷料覆蓋后,以棉墊壓迫于切口處,再以彈力腹帶加壓包扎。
結 果
手術時間30~70分鐘,平均約50分鐘。手術完畢即可下床與進食(視患者體質情況)。術后當日患者感切口輕度疼痛,不作處理,次日切口疼痛明顯好轉。住院時間2~7天,平均5天。未有尿潴留、腹脹、嘔吐、切口感染、陰囊血腫等并發癥的發生。切口甲級愈合。目前已隨訪1年,均無復發。
討 論
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因其操作簡便、創傷小、恢復快、術后疼痛程度輕、復發率低等特點,已成為腹股溝疝修補的“金標準”。由于腹股溝疝患者大多老年人,體弱多病,甚至不能耐受硬脊膜外麻醉,便有選擇開展了局麻下小切口手術。局麻優點包括:局麻對體弱老年人生理影響小,患者術后感到切口疼痛時間較遲,術后無惡心嘔吐、尿潴留、腹脹的發生,術后進餐不受影響。所以其安全、快捷、疼痛耐受良好、明顯降低手術并發癥發生率、減少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尤其適合老年人及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的腹股溝疝患者[2,3]。但對于高度肥胖患者及嵌頓疝患者,需慎用局麻。目前專家學者已熟練開展TAPP及TEP,認為這需要熟練腔鏡技術,且費用高,在基層醫院難以推廣。所以,局麻下小切口行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未償不是值得基層醫院推廣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Khan LR,Liong S,等.輕量型網片可以提高腹腔鏡全腹膜外腹股溝疝修補術后的功能結局.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0,30(7):562-566.
2 駱衍新,黃奕華.無張力疝修補技術進展.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8,28(4):295-296.
3 丁銳,姚琪遠,等.單孔腹腔鏡下全腹膜外腹股溝疝修補術20例報告.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0,30(9):790-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