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異物是眼科門診常見的眼外傷,如不及時治療,可引起角膜的損害,影響視力。2008年9月~2010年9月收治角膜異物患者562例(579眼),進行調查,分析結果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8年9月~2010年9月收治角膜異物患者562例(579眼),其中單眼角膜異物545例(96.98%),雙眼角膜異物17例(3.02%)。所選病例均有詢問病史,裂隙燈顯微鏡下仔細檢查眼部體征,包括異物性質、位置、深度、大小是否伴有鐵銹環,異物周邊是否見浸潤灶等。患者均有異物感、畏光、流淚或視力障礙等。
治療方法:滴表麻藥3次。①角膜表面異物,可用生理鹽水沖洗或用蘸生理鹽水的棉簽在角膜表面輕輕拭去。②嵌入角膜的淺層異物,用1ml一次性無菌注射針頭以30°~40°傾斜刺入行異物剔除,若伴有鐵銹環盡可能將其刮除干凈。③位于角膜實質內的異物,應在大手術室內在顯微鏡下進行,如具有磁性,作角膜表層切開達異物表面,在異物兩側略做分離,用手持磁石對準切口吸收。非磁性異物,可用尖刀作一“V”形角膜板層切開,“V”的尖端向角膜緣深達異物的平面,將角膜瓣掀起露出異物,取出異物,將角膜復位,用10-0尼龍線縫合或不縫合[1]。④多發性角膜異物,可將暴露出角膜表面的異物先取出,然后待異物逐漸排向表層時分次取出。⑤異物取出后,滴抗生素眼水,涂抗生素眼膏并遮蓋患眼,囑定期復查。
結 果
患者的一般情況:①患者性別分布:本組角膜異物562例(579眼),男527例(93.78%),女35例(6.22%),男女之比15:1。②患者年齡分布:年齡5~70歲,平均35歲,0~20歲18例(3.02%),21~40歲398例(70.81%),41~60歲132例(23.49%),>61歲14例(2.50%)。
角膜異物性質:角膜異物種類繁多,以鐵屑多見,還有塵渣、煤渣、植物(麥芒、玉米葉等)、塑料、膠水、玻璃。
就診時間:從受傷到初次就診時間,1天之內118例(20.99%),2~3天272例(48.40%),3~5天107例(19.04%),>5天65例(11.57%)。
對視力、角膜的影響:角膜異物因位置深淺不同,術后角膜組織可完全修復或形成永久的病變;又因異物分布在角膜位置不同和損傷角膜程度不同,對視力和角膜的影響就不同。本組對視力的影響:視力無變化552只眼(95.34%),視力下降0.1~0.4 24只眼(4.14%),視力下降>0.4 3只眼(0.52%)。對角膜透明度的影響:角膜透明397眼(68.56%),角膜薄翳69眼(11.92%),角膜斑翳45眼(7.77%),點狀角膜混濁33眼(5.70%),殘留鐵銹環28眼(4.48%),角膜潰瘍7眼(1.21%)。角膜異物越接近角膜中央,對視力的損害越大[2]。異物位置越深,越易形成角膜的改變,進而影響視力,異物存留時間越長,越易繼發感染,對角膜損害越大,越易損害視力。
討 論
眼是直接暴露于身體外面的器官,且結構精細而嬌嫩,角膜是眼球最前的突出部分,經常暴露于外,因而易遭受外傷的損害[3]。角膜異物是眼科常見病,常由于患者職業和環境而有不同性質異物傷,除機械損傷外,多數磁性異物在組織內還原產生一系列生化反應影響視力的恢復[4]。本組織研究多發于青壯年男性,異物性質多為鐵屑、塵渣及煤渣等,特別是現代化機械性眼外傷較多,碎屑飛行速度快,對角膜視力損害較大。所以應改善工作生產環境,加強工作中安全防護措施和知識教育。早期診斷是治療角膜異物的關鍵,本組中20.99%角膜異物患者在受傷1天內就診,2~3天就診48.40%,仍有11.57%的5天以上就診,這說明大部分患者的就診意識不強,延誤治療。環境衛生及勞動條件差和個人衛生習慣不好,部分患者感到眼部不適時,常用手揉眼,易并發角膜感染等[5]。因此,加強廣大群眾的健康宣傳對角膜異物能否得到有效治療具有重要意義。合理治療是角膜異物預后良好保證。首先,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講明治療目的及方法,減輕患者的緊張恐懼心理,積極配合治療。剔除異物的操作,最好在裂隙燈顯微鏡或手術顯微鏡下進行,嚴格無菌操作,以損傷范圍最小原則,盡可能減少術后并發癥。對植物性異物在抗炎同時抗真菌不可忽視。有銹環及壞死組織者,盡量及時清除,促進角膜盡快修復。發生角膜異物須及時去除,普通門診不能查清者,建議到有條件的醫院就診,得到準確的診斷,有效的治療,避免發生嚴重的并發癥,減少對視功能的損害。
參考文獻
1 劉家琦.實用眼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865.
2 張遠健,醫麗輝.角膜異物剔除術后的視力預后評估[J].中華現代中西醫雜志,2004,2(6):528.
3 劉黃奇,趙亮.現代眼科學[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827.
4 張效房,楊進獻.眼外傷學[M].鄭州:河南醫科大學出版社,1997:250.
5 Macedo Filho ET,Lago A,Duarte K,et al.Superficial corneal foreign loody:laboratory and epidemiologic aspects.Arg Bras Oftalanol,2005,68(6):82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