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屬傳統醫學癥瘕,積聚,鼓脹等范疇。《難經·五十五難》說:“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謂之聚。故以是別知積聚也。”《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說:“積者,臟病也,終不移;聚者,腑病也,發作有時,展轉痛移,為可治。”一般說,聚病較輕,為時尚暫,故易治;積病較重,為時較久,積而成塊,故難治。癥瘕證:《諸病源候論·癥瘕候》說:“癥瘕者,…其病不動者,直名為癥,若病雖有結瘕而可推移者,名為癥瘕。”由此可知,癥與積都具有形可征,堅硬不移的特點;聚與瘕皆有聚散無常的癥狀。因此,積與癥,聚與瘕均為同一類的疾病[1]。
為探索用純中藥治療肝癌的確切療效,讓身處不幸的患者看到希望,同時也為祖國傳統醫學寶庫注入新的活力,筆者回顧了親手治療過的3例肝癌病例的治療經過。現今,人健在2例,去世2例,療效顯著,可供同仁參考。
病歷資料
例1:患者,男,45歲。彌漫性肝癌,肝硬化,膽總管癌,脾腫大。行“膽總管結石手術”。癥狀:面色萎黃,無光澤,鞏膜發黃,全身重度水腫,腳腫的無法穿鞋,腿膝無法彎曲,無法下蹲大便,在醫院臀部肌肉注射后藥液直接從針孔流出,腹脹如鼓,腹部靜脈暴露,走路時手扶腹部肝區,因肝區疼痛,步行走幾十米必須要休息。因家庭經濟困難于2001年7月28日要求出院。2001年9月初開始堅持服用中藥治療,方藥有:丹參、三棱、莪術、柴胡、香附、郁金、砂仁、木香、焦查、內金、穿山甲、鱉甲、龜板、白芍、蒼白術、豬茯苓,等(該方藥經過多次調整)。連續服用3年,效果滿意,所有癥狀消失,身體無任何不適。2004年2月巳經正常上班工作。現今己近10年。人健在,健康,各項指標正常。關于該病例有一故事和同仁分享:自該患者出院3年后在一家超市工作,偶遇當年同病房患者家屬,其家屬不敢相認,回家后把相遇之事告訴了家人,在家人倍伴下相互交談才確認該人沒死,至今成為笑談(因為出院時主治醫師囑咐家屬讓準備后事,說最多生命存活期超不過3個月,同病房家屬都知道)。藥理分析:丹參、三棱、莪術、郁金破血、活血祛瘀并行氣解郁止痛,柴胡、香附、砂仁、木香疏肝理氣、調中,焦查、內金、蒼白術、豬茯苓健脾利濕和胃,龜板、鱉甲滋陰潛陽、軟堅散結,配穿山甲善于走竄直達病所,白芍柔肝養血。共湊疏肝理氣,破血化瘀,軟堅散結,柔肝止痛,健脾利濕等功效。
例2:患者,女,60歲,肝腫大,脂肪肝,肝內實質性占位(肝Ca),膽囊炎。自2008年2月19日開始服用中藥治療,至2009年11月22日,共計服用中藥21個月。現今4年,人健在,身體良好,無不適感覺。詳細資料,治療方法,方藥,用法見《中華現代內科學雜志》2010年第7卷第1期。
例3:患者,男,60歲。肝癌晚期。癥見面色暗灰,無光澤,舌面,口角有血跡,舌質紫,有瘀斑,腹脹如鼓,胸部,背部,上肢均有蜘蛛痣,十手指甲灰黑,無血紅色,肝區疼痛,拒按,行走時疼痛加重,需要手扶肝區,行走幾十米必須休息。2008年5月1日開始服用中藥治療至2008年6月30日,共計服用中藥60天。10天后,口角,舌面不見血跡,蜘蛛痣有所減少,肝區疼痛也有減輕。1個月后蜘蛛痣消失,肝區疼痛大減,手指甲漸有血色,步行可繞小區大院1圈(約1000m),各癥狀明顯好轉。因患者總是由于某些事情想不通,情緒低落,哀聲嘆氣,郁怒有加。吾實在愛莫能助。故勸其家屬放棄服用中藥治療。治療方法,方藥同例2(2個月后家屬告知在醫院去世)。病理分析:肝癌一般形成的時間較長,少則幾年,多則十幾年,或幾十年。患者往往性格內向,有長期情志抑郁,悶悶不樂,憂思郁怒,心事重重,大小事情放在心里,心情不好時也不予發泄,久而久之導致肝氣不疏,肝氣不疏則郁結,肝氣郁結導致氣血不和,血流不暢,氣血不暢則瘀滯,瘀滯日久則形成癥瘕。根據《金匱翼·積聚統論》篇說:“凡憂思郁怒,久不得解者,多成此疾。”由此可見,肝癌的形成由來己久;或由肝炎病毒傳染、病毒長期潛伏于肝臟、遇之肝氣郁結、氣機失調,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影響肝臟功能的正常疏泄時,使病毒大量繁殖,侵蝕肝細胞,而致局部肝細胞變性壞死,失去血液供應而形成肝癌;或由長期肝氣不疏,肝臟絡脈阻滯,氣血調達疏泄不暢,久而久之形成肝硬化,由肝硬化發展成為肝癌。
根據病理分析,病毒傳染,肝氣郁結,氣血瘀滯,肝硬化等都是肝癌發病的重要原因。然而,肝氣郁結日久則導致脾失健運,脾臟運化水濕等功能失職,水濕不能健運而停于內則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形成鼓脹;繼而傷腎,腎氣傷則通調水道功能障礙,水道不能通暢,不能循常道排泄而滯留于體內故發水腫。可見肝癌的發生,發展及轉變過程與脾、腎關系最為密切。也符合五行克制關系。
擬定治療思路:根據病情發展階段不同需要辨證論治。從該病的發生、發展、傳變過程、防治來看,應該充分體現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亂治未亂”的重要防治思想,和《金匱·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篇》所說:“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重要防治指導思想。結合現代醫學的檢查結果,予以相應的治療方法和方藥。總以遵循《黃帝內經》的治則學說,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因其衰而彰之。…中滿者,瀉之于內;…血實宜決之等”的治療原則。衰:衰弱,虛衰,久病必虛。彰:補益,益氣健脾以扶正。中滿:腹中滿,脘腹脹滿。瀉之于內:有消削之意,消其堅滿,包括疏肝理氣等。血實:指瘀血壅滯之證,氣血瘀阻不通,形成癥瘕之實。決:決口,潰決是其通暢,如活血化瘀,消瘕散結等。再攻其疫毒。在此治療原則的指導下權衡輕、重、緩、急,標本兼顧,恰當用藥,無不取效。另外,精神因素也是治療肝癌成敗的關鍵之一,不可忽視。
討 論
關于治療肝癌的見解:認為中醫中藥治療肝癌有獨到之處,因為中藥復方是多靶點,多效應,全方位的綜合調整。在整體觀念的指導下,結合臨床所見癥狀辨證論治。處方用藥多是補中有瀉,瀉中有益,標本兼顧,綜合調理。而肝癌患者多是病情久遠,病理復雜,初有病毒傳染或肝氣郁結,導致氣血瘀滯,久而久之形成物質實體。就是從精神、情志因素影響到肝臟功能,臟腑功能失調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氣血運行不暢則瘀滯,瘀滯日久則形成結塊,血液無法供應,繼而組織細胞缺氧壞死而形成;或是肝炎病毒傳染,加之精神因素情緒低落,自身免疫功能下降,肝炎病毒侵蝕肝細胞,導致局部肝細胞變性壞死,血液無法供給形成肝癌。正如內經《素問·刺法論篇》疫邪致病條所說:“…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充分說明了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的辨證法思想。
綜上所述,病毒、肝氣郁結等都是致病的重要原因,因此,預防肝炎的發病亦是控制肝癌發生的重要手段之一。再是精神因素、飲食、衛生醫療等方面。患者得知自己是肝癌中、晚期這一消息時,精神徹底被摧垮,精神一蹶不振,各臟腑功能急劇下降,失調,自身免疫功能迅速下降,病情迅速惡化。但是,在生命決擇的時刻也會表現出兩種情況,也是改變患者生命存亡選擇的機會。如果持樂觀心態的人他(她)們的結果是不一樣的。他們會面對現實,積極治療,戰勝病魔,享受盡可能能享受到的一切享受,珍惜每時每刻每一天,快樂向上每一天。其結果,待病延年者有之,徹底痊愈者亦有之。因此,我再次強調精神因素也是治療肝癌成敗的關鍵之一。
參考文獻
1 張伯臾.中醫內科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19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