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2010年9月采用電針配合灸法治療周圍性面癱患者240例,現總結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240例患者中,男132例,女108例;年齡2~70歲;病程2天~6個月;左側122例,右側118例。臨床表現主要有面肌運動功能障礙,前額紋消失或變淺。眼裂擴大,鼻唇溝平坦,口角歪向健側,伴有或不伴有乳突區疼痛,部分患者有流淚,病側舌前2/3味覺減退和(或)聽覺過敏。
治療方法:①電針治療:取穴:患側地倉、頰車、下關、顴髎、太陽、陽白、翳風、合谷。地倉穴向頰車穴透刺1~1.5寸,頰車穴向地倉穴透刺1~1.5寸,顴髎穴透刺迎香穴0.5~1寸,太陽穴透刺率谷穴0.5~1寸,陽白穴透刺魚腰穴0.5~1寸,伴有乳突區疼痛者配翳風。針刺得氣后接G6805電針治療儀,用疏密波,留針30分鐘,1次/日。②灸法治療:針刺取針后把點燃的艾絨放進溫灸盒中,然后把溫灸盒放在患側針刺穴位處溫灸30分鐘,1次/日。
療效判斷標準:①痊愈: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面肌功能完全恢復自如;②顯效: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或明顯改善,但遺留不同程度的面肌功能障礙;③好轉:臨床癥狀、體征較前緩解,面肌功能稍有改善;④無效: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無改善。
結 果
治療結果:240例患者中,痊愈192例(80.0%),顯效30例(12.5%),好轉18例(7.5%),無效0例。愈顯率92.5%。對18例好轉者,經檢查發現有些合并糖尿病,有的屬于Hunt面癱和外傷性面癱,無1例單純性面神經炎患者,說明對單純性面神經炎療效最好。
例1:患者,女,28歲,2008年11月12日就診。患者2日前曾感冒,伴左耳后疼痛,今晨起床后感左側面部麻木,對鏡時發現口角向右歪斜,左鼻唇溝變淺,即來我院就診。查:左側額紋變淺,左眼裂增大,左鼻唇溝變淺,口角向右歪斜,鼓腮、示齒動作不能完成,舌淡苔白,脈弦緊,診為左側周圍性面癱。給予電針灸法治療。取病側地倉、頰車、下關、顴髎、太陽、陽白、合谷、翳風,采用地倉透頰車,頰車透地倉,顴髎透迎香,太陽透率谷,陽白透魚腰。針刺得氣后接G6805電針治療儀,用疏密波,留針30分鐘。去針后把點燃的艾絨放到溫灸盒中,然后把溫灸盒放在患側針刺穴位處溫灸30分鐘,1次/日,連續治療15天痊愈。
討 論
周圍性面癱又稱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本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發病急,每在睡覺醒來時,發現一側面部呆滯、麻木,不能蹙額、皺眉、鼓腮露齒,口角歪向健側,漱口漏水,進食時食物滯留于患側齒頰之間,流淚、乏味等。
此病發生多由于身體虛弱,稟賦不足或脾胃失于健運,氣血生化乏源,營衛氣血不調,腠理疏松,脈絡空虛,加之起居不慎,風寒之邪乘虛入中陽明、少陽、太陽脈絡,以致氣血瘀阻,運行不暢,肌肉縱緩不收而發病。故取陽明經穴合谷、地倉、頰車、下關,取少陽經穴翳風、陽白,取太陽經穴顴髎,具有祛風散寒,通經活絡,調和氣血的作用。針后用灸法取其能溫經通絡,祛風散寒,活血化瘀之用。故電針配合灸法治療周圍性面癱療效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