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妊娠又稱宮外孕,是受精卵在子宮體腔意外部位著床,是婦產科常見的急腹癥之一,并有導致孕產婦死亡的危險。目前發病率在所有妊娠婦女的1%左右[1],且有逐年增加趨勢。且未生育和未婚者的發病率也明顯升高,因此,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尤為重要。隨著B超和血β-hCG監測水平的提高,宮外孕可以得到極早診斷,為臨床的藥物保守治療創造了時機。2009~2010年行藥物保守治療宮外孕患者83例,臨床觀察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宮外孕未破裂型患者83例,年齡18~40歲,有生育要求72例,未婚未育28例,停經時間35~60天,選入病例標準:①有停經史和(或)不規則陰道出血史或伴有下腹痛,體格檢查,患者生命體征平穩,無急腹癥體征,婦檢一側附件區有壓痛,觸及增粗或包塊;②B超提示子宮內膜增厚,宮腔內無孕囊,一側附件區可見不均質包塊,直徑1.5~4.0cm;③血β-hCG<5000U/L(其中5例β-hCG介于3000~5000U/L,患者堅決要求保守治療的,其余均<3000U/L);④入院后均排除嚴重的內外科合并癥。
治療方法:采用甲氨蝶呤50mg+生理鹽水500ml,常規靜滴,隔日×3次,次日用亞葉酸鈣6mg,肌注隔日×3次,解毒處理,同時米非司酮50mg口服,2次/日×6天,于用藥后第4~7天復查血β-hCG及B超,若第2次血β-hCG下降<15%,于用藥后1周加用甲氨蝶呤50mg,單次肌注,治療期間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及腹痛情況,于用藥后4、7、14、21、28天動態觀察血β-hCG至正常,每周1次B超觀察附件妊娠包塊及盆腔積液的變化至包塊消失,停藥后復查血常規及肝功能。
療效判斷標準:①保守治療成功:臨床癥狀消失,無腹痛,陰道流血停止,血β-hCG連續2次正常,附件妊娠包塊消失;②保守治療失敗:治療過程中血β-hCG升高或持續高值不下,附件妊娠包塊逐漸增大,盆腔積液增多及出現內出血體征而需手術的。
結 果
用藥反應:12例患者用藥后有輕度惡心、納差,未作特殊處理,停藥后恢復,復查血常規均未見異常,復查肝功能3例輕度受損,未作特殊處理,1周后復查正常,9例患者治療期間出現一過性腹痛,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平穩,B超檢查包塊未見增大,盆腔積液未增多,腹痛持續1小時左右恢復正常。
血β-hCG變化:73例患者血β-hCG于用藥后1周下降>15%,6例下降<15%,于用藥1周后加用甲氨蝶呤50mg,肌注1次,4例升高,改手術治療(其中血β-hCG 3000~5000U/L 2例),用藥2周后血β-hCG 12例恢復正常,53例下降>50%,2例下降不明顯,B超監測妊娠包塊增大,改手術治療,以后每隔1周復查1次血β-hCG至正常。通過觀察血β-hCG恢復正常時間14~35天。
附件妊娠包塊變化:入院時妊娠包塊直徑1.5~4.0cm,用藥1周后B超復查4例患者包塊增大,其余79例變化不明顯,用藥2周后復查B超,41例包塊縮小明顯,36例包塊稍縮小,2例包塊增大,1個月后復查B超,12例包塊消失,43例明顯縮小,23例相對縮小,每隔1周復查1次B超,通過觀察,包塊消失時間1~3個月。
成功率:83例保守治療患者77例保守成功,6例改手術治療,成功率92.5%。
討 論
宮外孕是婦科常見疾病,且發病率呈升高趨勢,有生育要求者患病率也隨著升高。傳統治療方式以手術為主,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承擔手術風險和痛苦。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宮外孕得到了極早診斷,為保守治療創造了時機。保守治療方法簡單、方便、痛苦小,且為患者保留了生育功能,提高了生育率[2]。甲氨蝶呤和米非司酮兩者聯合使用共同作用于宮外孕胚胎,使胚胎滋養細胞,壞死消退更迅速,療效得以提高,且未增加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和使用。
參考文獻
1 豐有吉,主編.婦產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
2 陳勇,常青.不同方法保守治療宮外孕妊娠245例臨床分析[J].重慶醫學,2004,33(5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