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ulafoy病是由于胃壁血管先天性畸形,胃供血動脈進入胃黏膜下后,不是逐漸變細形成毛細血管,而是一直保持管徑不變,凸出于胃腔,在食物和胃液的作用下引起畸形動脈破裂出血,又稱黏膜下恒徑動脈畸形破裂出血。1896年由法國外科醫師Dieulafoy首次報道而命名[1]。因其具有發病突然、出血速度快、量大,導致臨床診斷和治療的困難,病死率較高[2]。2003~2009年收治患者46例,均經內鏡診治,現就治療有關問題進行探討。
資料與方法
本組46例患者中,男35例,女11例;年齡16~80歲,平均55歲,既往有高血壓史18例,有胃潰瘍病史者5例,有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史5例,有胃大部切除史5例,有吸煙史10例,病前有飲酒史3例,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史10例。
臨床表現:所有患者均表現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單純嘔血l2例,嘔血伴黑便22例,僅有黑便16例。伴有失血性休克25例,入院時平均血紅蛋白64g/L(34~85g/L),平均輸血量560ml(300~1600ml)。
內鏡下表現:46例患者行64例次急診胃鏡。內鏡下表現有:①破裂血管噴射樣出血;②息肉狀波動性滴血;③血凝塊及滲血,沖洗后見裸露血管;④病灶周圍可見直徑在0.2~0.5cm微小的黏膜局限性損害,無明顯黏膜凹陷及白苔,此點可區別消化性潰瘍。部分患者在出血間歇期不易發現病灶,需要仔細檢查,病變常常潛伏在黏膜皺襞之間,可疑部位反復沖洗,發現顯露血管及周圍微小表淺黏膜缺損可診斷;本組初次胃鏡確診率67.7%(8/12),有33.3%(4/12)患者在第2次或3次檢查后方確診。
結 果
所有患者入院后即暫禁食、予質子泵抑制劑制酸、止血藥物,快速補液抗體克治療、必要時輸血、生長抑素等治療,但患者出血狀況未能有效控制或出血反復發作。所有患者48小時內行胃鏡診治。積極吸除胃內積血積液,保持視野清晰。胃鏡下具體治療方法如下:①局部噴灑法17例:噴灑冰去甲腎上腺素液或凝血酶、膠原蛋白凝膠,其中3例第2次行注射法止血,5例第2次行鈦夾止血,止血成功率53%(9/17例)。②注射HEL液法15例:10%高滲鹽水8ml+1:1000腎上腺素液1ml+2%利多卡因lml混合成HEL液,選擇5個點,分別是血管四周及血管中央,每個點注射0.5~1ml。5例無效轉鈦夾治療出血止。止血成功率67%(10/15例)。③金屬鈦夾局部夾閉法28例:選用OlympusHX-5QR-1型金屬夾推進器及HX-600-135型和HX-600-090型金屬夾,使夾子與出血的動脈相垂直而鉗夾,根據病變范圍與止血效果使用鈦夾1~4枚。1例于治療后3天再出血,第2次胃鏡發現僅1枚鈦夾已松脫,再次上1枚鈦夾后出血停止,另2例仍出血轉外科手術治療,止血成功率86%(24/28例)。④內鏡下皮圈結扎治療5例,失敗1例,其余立即止血。⑤手術治療2例,其中1例是胃體上部小彎側病灶,行局部血管縫扎術。另1例是空腸中段病灶,行空腸部分切除術。
討 論
上世紀80年代以前,Dieulafoy病唯一的治療手段是外科手術,隨著內鏡治療技術的進步,目前內鏡下止血治療Dieulafoy病已成為首選方法[3],由于本病出血發生迅猛、出血量大,應加強支持療法,盡量創造條件為進一步內鏡下止血治療做準備。一般治療包括抗休克、應用止血藥物、降低胃酸、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本組無保守治療病例。
由于內鏡治療可與檢查同時進行,易于操作,方法多樣,療效可靠,并可重復操作[4]。包括鈦夾、噴灑止血劑、內鏡下注射藥物及硬化劑、內鏡下介入治療、血管栓塞、皮圈套扎、高頻電凝、氬激光、微波等。
本組主要采取內鏡下注射藥物,鈦夾和皮圈結扎。早期用冰去甲腎上腺素、凝血酶、膠原蛋白凝膠直接噴灑病變部位,只有部分獲得暫時止血或治療無效。噴灑劑暫時收縮血管或破裂口表面暫時形成血凝塊而無持久作用,以后必須追加其他治療方法。本組病例有一半后加用其他治療。2004年始選用HEL液注射,HEL液中的腎上腺素可使血管發生強烈收縮,利多卡因對出血病灶周圍的局部封閉作用,可使發炎、損傷部位的癥狀得到緩解;高滲氯化鈉可在注射部位形成一個高滲環境,從而延長腎上腺素的藥理作用,也可使周圍組織腫脹,血管壁內纖維蛋白變性,導致血管狹窄、閉塞及腔內血栓形成,從而達到止血目的。本組病例中止血效果較前改善明顯,但有注射穿孔、藥物注入血管致藥物不良反應,故注射后局部黏膜隆起發白即可。現在我們更多地應用鈦夾,符合近年來開展起來的內鏡下金屬鈦止血夾治療手段。釋放鈦夾后迅速而牢固地阻斷動脈血流而起到機械止血作用。鈦夾治療可根據實際情況選用多枚、多部位夾閉,并可重復放置,其機械止血方法只引起傷口周圍黏膜最小限度的損傷,可直接夾閉肉眼可見的出血血管和病灶,不影響出血病灶的愈合。主要適用于治療血管直徑2~3mm病灶的噴血、涌血、滲血和血管裸露。但對操作者要求技術熟練。本組28例病例除2例外出血全部得以控制,后期隨訪證明亦安全有效。經鈦夾治療的患者在出血復發率,治愈率及生活質量均優于其他方法。手術治療是徹底解決黏膜下畸形血管Dieulafoy病治療的必要和有效補充方法,內鏡治療失敗后應不失時機選擇手術治療,在明確診斷后切除病灶為其根本手段[5]。近年手術治療主張胃楔形切除術,標本作病理檢查,以獲最終診斷。
參考文獻
1 徐自強,羅學宏.Dieuafoy病(附3例報告及國內文獻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2001,7(3):37-39.
2 Yoshida T,Adachi K,Tanioka Y,et a1.Endoscopy[J].2004,36:183-185.
3 Lilje C,Greiner P.Riede UN,et al.J Pediatr Surg[J].2004,39:133-134.
4 劉德裒,霍繼榮,吳小平,等.經內鏡皮圈套扎治療Dieulafoy病變出血的臨床研究[J].中華消化雜志,2005,2(3):134-137.
5 徐美東,姚禮慶,周平紅,等.內鏡在Dieulafoy病診斷與治療中的價值[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4,4(3):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