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骨科大手術或骨牽引患者需要,長期臥床,制動和感染機會大等特點,易造成靜脈血流緩慢,血液呈高凝狀態,在加上創傷和置入性操作,易引起靜脈血管璧的損傷。上述因素都是引起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再加上患者的知識缺乏,擔心抗栓治療費用增加,所以外科患者極易引起深靜脈血栓形成。深靜脈血栓形成,由于并發肺梗死而引起死亡,所以預防和早期治療非常重要。
本文通過對2010年收治骨科大手術患者46例,骨科牽引患者35例,在住院、手術、臥床期間觀察雙下肢血液循環、皮膚顏色及感覺,針對深靜脈血栓形成進行了積極預防。結果發現,對預防深靜脈血栓認識提高,引起醫生的重視,減輕了患者的痛苦。現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2010年收治股骨頭置換術患者11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內固定術5例,髕骨骨折內固定術7例,脛腓骨骨折內固定術10例,股骨干骨折內固定術13例,骨科牽引患者35例。發生大隱靜脈血栓2例,均為男性,年齡42歲和46歲。有1例是T12 L1壓縮性骨折伴肋骨骨折,有1例患者是右髖關節脫位伴牽引,2例患者通過積極的治療都未引起嚴重的后果。
基本預防
目前,臨床上尚不能根據DVT的臨床、遺傳、生化、免疫等不能預測高位病例,不能根據個體危險因素對患者進行分層次預防,因此,對骨科手術后,骨科牽引,長期臥床的患者要進行積極的預防。
DVT好發于下肢,所以將患者下肢抬高30°改善血液循環,不要在腘窩或小腿下單獨墊枕,以免影響小腿深靜脈回流。
牽引或長期臥床患者,鼓勵和指導患者盡早開始足、趾的主動活動,每天多次,每次5~20分鐘。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練習,可采用tens法則,即收縮股四頭肌10秒,休息10秒,收縮10次為一組,重復10次,3~4次/日。盡可能早期離床活動,下肢可穿節段加壓彈力襪。
吸煙患者應嚴重戒煙,防止煙草中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縮。鼓勵患者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動作。
在四肢或盆腔臨近靜脈周圍的操作應輕巧、精細。保護靜脈,靜脈壁損傷也是引發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因素。長期靜脈輸液者,應盡量保護靜脈,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復穿刺,造成靜脈內膜損傷。
飲食:進食低脂,高纖維素飲食,保持大便通暢。
注意觀察下肢血液循環情況:如果下肢腫脹明顯、劇痛、蒼白和壓痛,伴有體溫升高和脈率加快,因警惕DVT的發生,應進行積極的處理。
機械預防措施
包括足底靜脈泵間歇充氣加壓裝置及節段加壓彈性襪,它們均利用機械原理促使下肢靜脈血流加速,降低下肢DVT發生率。但在臨床實驗中,抗栓藥物的療效優于非藥物預防措施,因此這些方法只用于有高位出血因素的患者,或與抗栓藥物聯合應用以提高療效。目前,我們醫院都沒有應用機械預防措施,在這里只是作一個了解。都是應用抗栓藥物和基本預防防止DVT的發生。
藥物預防
達肝素鈉5000IU皮下注射每12小時1次。
低分子右旋糖苷500ml+丹參注射液20~40ml,靜滴1次/日。
有文獻報道尿激酶5萬U+654-2 10~20m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靜滴1次/日。抗深靜脈血栓形成效果較好。
低分子肝素鈣4100IU皮下注射每12小時1次。
在應用以上抗栓藥物時,可應用維生素K拮抗劑,用藥劑量需要作監測。
上述藥物的聯合應用會增加出血并發癥的可能性,故不推薦聯合用藥。
在應用抗栓藥物治療期間,要嚴密觀察有無全身性出血傾向和切口滲血情況,定期監測出、凝血時間,并做好記錄。
應用抗凝藥物治療時的注意事項
采取各種預防治療措施前,應參閱藥物及醫療器械制造商提供的使用指南或藥品說明書。
對DVT高危患者應采用基本預防,機械預防和藥物預防聯合應用的綜合措施。
決定低分子肝素、維生素K拮抗劑、尿激酶等藥物治療時,應考慮患者的肝腎功能和血小板計數情況。
應用抗凝藥物后,如出現嚴重出血傾向,應根據情況作相應的檢查,或請血液科等相關科室會診,及時處理。
使用低分子肝素的禁忌證是血小板減少癥和嚴重的凝血障礙。所以,在應用抗栓藥物治療期間,要嚴密觀察有無全身性出血傾向和切口滲血情況,定期監測出、凝血時間,并作好記錄。
討 論
骨科術后及臥床患者發生深靜脈血栓繼發肺梗死,在臨床上越來越常見,臨床醫生應保持高度警惕,隨時做好應急搶救準備。患者在預防DVT治療期間,未出現全身出血傾向、肝腎功能損害,在治療期間未發生肺梗死、下肢壞疽等嚴重并發癥。
參考文獻
1 劉仲前.骨科大手術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骨科新進展與實用技能培訓資料,2010,8.
2 曹偉新,李樂之.外科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8.
3 顧忠林.小劑量尿激酶聯用654-2治療深靜脈血栓形成28例療效觀察.中國社區醫師雜志,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