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90%~95%的住院患者需要靜脈輸液治療,因此規范靜脈輸液操作,提高輸液治療護理質量,是保證患者安全醫療的重要環節。隨著我國醫療衛生體制的不斷深化和醫學知識的普及,患者的法律保護意識不斷增強,而靜脈輸液技術作為一種侵入性護理操作技術,如果在實施中不對其過程進行監控極易引發護理糾紛、差錯、事故的發生。
靜脈輸液不安全因素分析
質量監管因素:靜脈輸液質量管理體制是護理安全的核心,管理制度不完善,質量監控不力是造成輸液不安全的重要因素。臨床護士工作量大、護患比例失調、護士編制少,少數護士身心疲憊而對護理工作產生厭煩心理,工作中責任心不強,缺乏自律等原因均可導致輸液不安全后果。
靜脈輸液技術環節因素:①微粒的污染:護士在配藥過程中,割據安瓶會帶來玻璃微粒。有人研究一只5ml安瓶用砂輪割據后帶有玻璃微粒約130~300個[1]。另外有些藥瓶口為橡膠塞材料,護士在溶藥加藥過程中反復穿刺瓶塞可導致塞屑微粒進入藥液。盡管輸液器末端安置有終端濾器但只能阻擋≥10μm的微粒,一些微粒通過靜脈輸液過程進入微循環,阻塞毛細血管,使血流不暢可出現血栓或形成肉芽腫。②液體外滲及血管損傷:靜脈穿刺過程中,穿刺不成功,會發生液體外滲。尤其以化療藥物及高濃度藥物外滲引起的副損傷最為嚴重。另外穿刺技術不熟練,患者不合作等原因都會導致血管損傷。③套管堵塞:使用套管針的患者,靜脈輸液結束后,護士封管操作不當,封管后患者過度活動或局部肢體受壓引起靜脈壓力過高而導致血液反流也會造成套管堵塞。④靜脈炎:正常血漿的pH值7.35~7.45,超過此范圍,都會干擾血管內膜的正常代謝和機能[2];輸入高滲液體使血漿滲透壓升高,會導致血管內膜發生萎縮壞死,進而局部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并釋放前列腺素e1e2,使靜脈壁通透性增強,靜脈中膜層出現白細胞浸潤的炎性改變,同時釋放組織胺使靜脈收縮變硬[3]。外周靜脈留置針穿刺不當也可引起靜脈炎,其中遠端發生靜脈炎的幾率明顯高于近端,下肢明顯高于上肢,這是因為人體下肢靜脈瓣最多,血液回流緩慢,液體和藥液滯留于下肢靜脈的時間比滯留于上肢靜脈時間長。
靜脈輸液安全護理對策
健全完善靜脈輸液管理內容:嚴格執行各項核心制度,加強流程管理,做到操作按流程,質量靠監控。建立靜脈輸液意外預警機制,同時在輸液過程中按時巡視、做好巡視記錄。
靜脈輸液技術管理:①預防污染微粒進入血液循環:嚴格選用合格的輸液用具,實施密閉式靜脈輸液是減少污染微粒進入血液循環有力保障。對含有中藥制劑的輸液制劑應選擇帶有終端過濾器的輸液器。此外操作過程中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正確折斷安瓶,砂輪劃開后棉簽消毒最后徒手掰開,可有效的減少藥液被微粒污染的機會。藥液應現用現配,配置時應將加入的藥液充分溶解稀釋。②預防液體外滲及血管損傷:加強護士三基三嚴訓練,提高靜脈輸液一次成功率。各項操作嚴格按規定執行,操作后反復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在對患者實施靜脈輸液過程中根據不同藥物合理選擇血管、輸液滴速,輸液過程中加強巡視發現問題及時處理。③預防靜脈炎的發生:操作中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合理選擇使用血管,對化療、輸注特殊藥物的患者輸液時可沿血管敷以透明貼預先處理血管,可有效的保護血管減少靜脈炎的發生率。在選擇下肢進行輸液時可將下肢抬高20°~30°,以加快血流,縮短藥液在下肢留滯時間,減輕對靜脈的刺激。
參考文獻
1 陳春燕.靜脈輸液潛在危害因素的分析[J].重慶醫學,2003,32(8):1113-1114.
2 呂燕.靜脈輸液并發靜脈炎預防性護理的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03,17(8):880-881.
3 王燕,申瑩.外周靜脈留置針致靜脈炎原因分析及防護進展[J].總裝備部醫學學報,2004,6(4):24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