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反應是內科常見臨床癥狀之一,特別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更易發生。2008年4月~2011年4月收治老年2型糖尿病低血糖反應患者60例,進行分析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60例老年患者均為2型糖尿病,診斷符合1999年WHO診斷標準。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齡60~90歲,病程1個月~35年,并發癥:冠心病38例,高血壓42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壓26例,腎功能不全21例,腦血管疾病18例,視網膜病變5例,糖尿病足2例。低血糖診斷標準以許曼音主編的《糖尿病學》為依據[1],即血糖水平<3.3mmol/L,同時伴有臨床癥狀。
用藥情況:口服降糖藥42例,其中單用降糖藥18例,降糖藥合并其他藥物使用21例,2例服秘方中藥,1例服保健品。胰島素治療18例,其中單用胰島素治療6例,胰島素聯合口服藥治療12例。1~2針/日14例。3針以上強化4例。
臨床表現:以心悸,出汗,饑餓等交感神經興奮為首發28例(47%),以嗜睡,煩躁、抽搐、偏癱、意識障礙等精神神經癥狀為首發26例(43%),其中包含心腦血管病復發6例。另外無癥狀6例(10%)。
治療及預后:血糖<3.9mmol/L,神清,立即建議進甜食,若不能糾正,給予50%葡萄糖水20~40ml緩慢靜脈推注,血糖<3.0mmol/L,立即給予50%葡萄糖水40~100ml緩慢靜脈推注,后予10%葡萄糖水靜脈滴注維持至癥狀緩解,重癥者合并使用地塞米松靜推緩解應激狀態,促進糖異生,升高血糖濃度。神志不清,意識障礙,心律失常,出現心梗,心衰立即聯合相關科室救治,
結 果
54例患者病情逆轉,3例偏癱,2例出現智力障礙,1例合并心梗,心衰死亡。時間:15分鐘~1小時逆轉26例,1~5小時逆轉20例,5~24小時逆轉8例,大于24小時逆轉5例,1例死亡。
討 論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應的特點:①臨床癥狀不典型,60例患者中,出現心悸,出汗,饑餓等交感神經興奮癥狀28例(47%),出現嗜睡,煩躁,抽搐,偏癱,意識障礙等精神神經癥狀26例(43%),無癥狀6例(10%),這可能與老年人特有的病理生理特點有關[2]。②與中青年低血糖患者相比,老年患者低血糖反應持續時間長,恢復慢,病情復雜,危重。
誘因:①老年人隨年齡增長,腎小球濾過率下降,肝臟糖原異生功能降低,尤其并發肝腎功能不全時,影響胰島素和磺酰脲類藥物的代謝和清除,若不調整用藥,易發生低血糖。②老年人生理功能減退,腎上腺素、胰升糖素、生長激素、腎上腺糖皮質激素釋放減少,當血糖降低時,不能及時有效地調節血糖水平,故發生低血糖。③老年糖尿病患者病程長,多伴有糖尿病神經病變,自主神經,中樞神經功能低下,交感神經系統活性不能很好地被低血糖興奮[3],故出現無感知的低血糖。④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現無感知的低血糖后,若不及時處理,致血糖嚴重降低時,腦細胞內能量嚴重缺乏,可產生一些酸性代謝產物,易發腦血管痙攣,加之老年患者多伴有高脂血癥、高血壓、血液流變學異常、動脈硬化等,所以可導致低血糖腦病的發生[4]。⑤老年人飲食無規律,經常用藥后忘記吃飯而出現低血糖。⑥老年人基礎疾病多,服藥種類多,有時易出現重復用藥。⑦未認真監測血糖,未及時調整藥物劑量,盲目用藥。⑧聽信流言,亂用藥導致低血糖發生。
預防:①加強糖尿病相關知識教育,熟練掌握糖尿病用藥原則,加強血糖自我監測,防止無癥狀低血糖的發生。②老年人肝腎功能減退,應盡量選用不良反應小,半衰期短,經腸道排泄的藥物,且從小劑量開始給藥。③胰島素強化治療,要因人而異。④老年人要心情舒暢,情緒穩定,要科學規律地生活,適當控制飲食,定時定量進餐,做到合理用藥,勞逸結合。⑤因低血糖多在夜間或凌晨空腹時發生,故對晚餐后的血糖不宜控制得過低,晚上用藥應謹慎。⑥對老年糖尿病患者應適當放寬血糖控制標準: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以下,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6.5%~7.5%即可[5]。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應因其臨床表現比較復雜,易致誤診,漏診,如不及時處理,可造成嚴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所以應該重視。
參考文獻
1 許曼音.糖尿病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05.
2 徐延平,劉偉.低血糖40例臨床分析.中國全科醫學,2004,7(18):1350.
3 高志紅,王維力.老年糖尿病特點與治療進展.國外醫學·內分泌學分冊,2003,20(3):138.
4 衡先培.糖尿病性神經病變診斷與治療.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53.
5 賈偉平.糖代謝異常早期個體化血糖管理的探討.中國醫學論壇報,2009,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