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復發性口腔潰瘍是口腔黏膜病的常見多發病之一,屬中醫“口瘡”范疇,系口腔黏膜上生黃白色圓形或者橢圓形潰爛點,又名“口疳”,臨床上可分為實證與虛證。近年來采用中醫辨證施治的方法治療53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者53例,男24例,女29例;年齡20歲以下10例,20~50歲36例,50以上7例,年齡6~65歲,以25~45歲為多見,復發頻數為每個月1~3次,病程最短1周,最長達數月或數年。
辨證施治:
⑴實證:證見唇舌或頰黏膜等處,生黃豆或蜿豆大小似的黃色潰爛斑點,呈單個或多個分布,周圍有斑狀突起的鮮紅色邊緣,甚者融合成小片,語言、吞咽、進食時痛甚??捎邪l熱、口渴、大便秘結、小便赤黃、舌質紅、苔黃脈數等。證屬過食辛辣灸馎,至脾胃積熱,熱盛化火,上熏口腔發為口瘡。治以清熱瀉火,蕩滌胃熱,方用涼膈散合導赤散加減:桅子、薄荷、黃芩、連翹、生地、大黃、芒硝、竹葉、白術、茯苓、陳皮、甘草。按:本證多因口腔不潔,或被損傷,邪毒乘機而入,亦可因常食膏梁厚味,或飲酒嗜辛,以致脾胃積熱,熱盛化火,循經絡上攻于口腔而致病,如《圣濟總錄》云:“口瘡者,心脾有熱,氣沖上焦,熏發口舌,故作瘡也”。又如《景岳全書·口瘡》云:“口瘡,口苦,凡三焦內熱等證……火之甚者,宜涼膈散……主之”。故本方以連翹、桅子、黃芩解毒而清膈上之熱,芒硝、大黃以瀉火清熱,薄荷疏邪辟穢,白術、茯苓、陳皮健脾益胃,甘草解毒,調和諸藥,從而達到清瀉脾胃積熱之功效。
⑵虛證:證見口腔黏膜斑點為圓形或橢圓形,其表面為黃白色,周圍為淡紅色,潰點數量少,一般1~2個,易反復發作,經久不愈,疼痛晝輕夜重,伴頭暈耳鳴,心煩不眠,腰膝酸軟,手足心熱,小便短黃,舌紅少苔,脈細數等。證屬稟賦陰虧液燥,水不制火,虛火上炎,治以滋陰降火,育陰攝納。方用六味地黃丸加減:熟地、山萸肉、山藥、澤瀉、茯苓、丹皮、棗皮、龜板(重用,先煎)、麥冬、玄參、肉桂(少用,后下)、甘草?;蛘哂弥氐攸S丸加減。若反復發作,經久不愈,氣血兩虛者,可用八珍湯加減。按:本證多因素體陰虛,勞傷過度,陰液虧耗,致腎陽受損,虛火上炎,灼于口腔,如《雜病源犀燭,口齒唇舌病源流》云:“……虛火上炎,亦口糜……陰虧火乏亦口糜……”。又如《壽世保元·口舌》云:“如哺熱內熱,不時而熱……口瘡者,下焦陰火也,六味地黃丸主之”。故本方重用龜板瀉相火、滋腎水,丹皮清虛勞骨節煩熱,少用肉桂交通心腎,引火歸源,地黃、棗皮、澤瀉等滋養腎陰,從而達到滋陰潛陽之功效。
結 果
53例中顯效(口瘡潰瘍面愈合,臨床癥狀消失,隨訪3個月以上未復發)16例(30%),有效(潰瘍面減少,臨床癥狀減輕,發作期縮短,復發間隙減少)34例(64%),無效(服藥后,口瘡未改變,或者停藥后仍然發作,其復發間隙無明顯改變)3例(6%),總有效率94%,一般1個療程5~15劑,多則30劑。
討 論
關于口瘡治療大法,雖證情多端,因證而異,但臨床上卻以脾胃病多見。正常生理情況下,脾胃健運,陰陽和調,則氣血充沛,精氣上承,口舌不病。反之,若飲食不節,脾運失司,或稟賦不足,脾胃虛弱,??芍聺駶醿壬?,蘊熱化火,或氣虛下陷,營養不足,或脾虛及胃,火不生土等,以致陰不斂陽,虛火上炎,實火虛火均可循經上泛致口舌糜爛生瘡,因此,口舌生瘡主要責之于脾胃。故而筆者在臨證時,對口瘡實火之證,于苦寒清瀉之中兼顧脾胃之氣,常佐以白術、茯苓、陳皮等健脾之品,以助濕化熱。至于虛火之證,著于養陰血,降虛火,滋陰潛陽,使脾胃健運,虛火歸原,陰陽氣血達到平衡,從而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