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0年經內鏡下高頻電凝切除胃腸道息肉38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將配合與護理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胃腸息肉患者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齡13~61歲,平均48歲。其中胃息肉15例,結腸息肉18例,直腸息肉5例。息肉直徑<5mm 21例,直徑在5~10mm 10例,直徑>10mm 7例。有蒂息肉22例,無蒂息肉或亞蒂息肉16例,其中多發息肉5例。息肉經病理學證實:增生17例,腺瘤11例,炎性7例,腺瘤癌變3例。
方法:將連接于高頻電凝發生器的圈套器,通過電子胃鏡或結腸鏡的活檢孔道送達息肉部位,對準息肉進行圈套切除,然后通電利用高頻電流通過人體時產生的熱效應,使息肉組織凝固變性脫落。
結 果
全部病例無發生穿孔和大出血現象。所有患者均為一次性息肉切除,2例創面少許滲血,經電凝后止血;1例1周內大便潛血試驗陽性,無其他嚴重出血征象,經一般止血處理后,康復出院。
討 論
配合與護理:
⑴術前護理:①心理護理:由于患者對器械及操作過程不了解,對手術效果和并發癥產生顧慮,易產生緊張情緒。要向患者解釋息肉切除的目的、方法、并發癥及術前、術后的注意事項,讓患者及家屬了解治療的必要性,消除其疑慮,取得配合。②相關檢查:術前具體了解病情,尤其注意近期是否服用阿司匹林、ANSAD類和抗血小板凝集藥物,如有應停用該類藥物7天后才可行息肉切除。行心電圖、血小板計數,出、凝血時間、凝血酶原、血型等檢查。帶有心臟起搏器者禁忌此項治療[1]。③消化道準備:胃息肉患者術前保持口腔清潔,術前12小時禁食,4小時禁水。腸息肉患者,術前3天開始進行腸道準備,并指導病人正確服用瀉藥。對極少數服瀉藥后仍通便不暢者給予生理鹽水清潔灌腸,直至解出無渣水樣大便為止(禁用甘露醇清潔腸道,因甘露醇經腸內細菌發酵可產生易燃性氣體,電切時可能發生氣體爆炸[2])。常規術前0.5小時肌肉注射安定針10mg,阿托品針0.5mg(有前列腺增生者禁用此藥)。
⑵儀器藥品準備:①儀器準備:使用EWIS OlympusGIF XQ240電子胃鏡、CV-150電子腸鏡及OlympusPSD-20型高頻電凝器,SD9l-1、SD9U-1圈套器,熱活檢鉗。②儀器檢查:檢查治療所需設備連接是否完好,電極板位置及電流功率設置是否正確,并在體外進行預試驗,將腳踏開關放在醫生一觸即及的位置。③藥物及配件的預備:為安全起見,最好開通靜脈通道,常規預備凝血酶、立止血、高滲鹽水若干,為藥物噴灑止血和內鏡注射止血做好預防。
⑶術中配合:①體位:協助患者取左側臥位,將電極板置一塊生理鹽水紗布緊縛于上臂或小腿。②配合時的注意事項:使用高頻電凝圈套器時,要把握好使用圈套器的力度。收緊要輕柔、緩慢,不宜過猛、過快,收緊力度要根據息肉大小、蒂的粗細合理把握;收緊息肉后要輕輕提起,以便觀察周圍組織及圈套器放置位置是否合適。同時要觀察病人的一般情況和反應。③電凝:采用低功率電凝電流(15瓦或將設定值調至2.5~3),持續通電10~15秒,同時圈套器要緩慢輕柔收緊,將圈套器置于蒂的根部(最窄處),最好能包括一部分正常組織,以助病理學檢驗。觀察切除部位有無水腫或發白。一旦被套住的蒂部或基底部開始凝固,稍稍收緊圈套器并繼續電凝,組織則會被切斷。④息肉的回收:可以采用圈套器或持三爪鉗進行回收,或直接將息肉吸住緊貼鏡頭,隨鏡身一起退出。將所取息肉放入預先準備好的10%福爾馬林液中,送病理科檢驗分析。
⑷術后護理:①非住院患者如果術中使用了鎮靜劑,術后囑咐患者不能駕車,1周內不能服用抗凝劑及解熱鎮痛劑。②飲食休息指導:胃息肉切除者不要進食溫度過高食物,1周內忌粗糙食物,并使用制酸藥物。結腸息肉切除者除按上述飲食外,較大息肉、無蒂息肉或凝固范圍較大者,臥床休息3~4天,室內活動2~3天,2周內避免過度體力活動。2周內要保持大便暢通,避免大便干結和增加腹壓的因素,便秘者可使用緩瀉劑,如乳果糖、番瀉葉。③術后并發癥的觀察:圈套法電凝切除息肉的并發癥較少,常見的有出血和穿孔,出血發生率1.0%~10.9%;穿孔發生率0.3%~1.5%[3],因此要注意觀察患者有無腹痛及腹痛的性質;大便的性質、顏色及量;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如果出現腹痛便血等異常情況及時來院復查。
胃腸息肉是消化系統常見病,因其容易發生癌變,故臨床一經發現應立即切除。內鏡下高頻電凝圈套法切除息肉是目前治療胃腸息肉的主要方法。充分做好術前準備和心理護理;術中配合默契和熟練操作;術后精心觀察護理是手術成功、減少并發癥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朱建新,鐘尚志.消化內鏡護士手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197-202.
2 徐富星.下消化道內鏡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3:184.
3 宇野良治,韓英,李世榮,等.實用大腸鏡診斷及治療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8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