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重癥膽管炎(ACST),是結石性梗阻性伴細菌感染所致的嚴重炎性疾病。具有發(fā)病急、病情重、變化快、并發(fā)癥多和死亡率高等特點,如不及時、恰當的處理,將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通過手術治療解除梗阻,充分引流出瘀滯在膽管內的膿液和膽汁,緩解或消除嚴重感染,減輕肝實質的損害,是治療急性重癥膽管炎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針對這類患者圍手術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健康需求,進行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在護理工作中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重點關注術前、術后及出院指導的健康教育,從而減輕患者及家屬的心理壓力,增強疾病知識,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從而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
術前健康教育
心理疏導:患者因起病急,病情重以及對醫(yī)院陌生、擔心醫(yī)療費用及病情的轉歸等,多有情緒緊張、焦慮等心理反應。因此,術前應根據患者不同的心理反應給予疏導,詳細介紹病情的發(fā)生、發(fā)展情況、手術方法、目的及效果等。并告知患者及家屬可能發(fā)生的意外和一系列的搶救及處理方法,建立完善的急救方案,以親人般的關懷,熟練的技能給予患者一種可托付,可信賴感。同時,也要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使其獲得精神和物質上的幫助和支持,共同克服各種困難,使患者處于接受治療與護理的最佳狀態(tài)。
常規(guī)檢查:指導患者積極配合各種檢查,作各項檢查前應提前作好預約,并交代檢查前的注意事項及檢查中的配合方法。
腸道準備:患者入院后均需禁食水,并行胃腸減壓。因食物進入十二指腸后,可刺激腸黏膜分泌縮膽囊素,引起膽囊收縮,增加腹痛[1]。持續(xù)的胃腸減壓可將胃內的食物殘渣及消化液引出,減輕消化道的負擔,達到減輕腹痛的目的,也為術后引流胃液作準備。告知患者留置胃管期間咽喉部會不舒服,會有惡心、嘔吐、想咳嗽的感覺,指導患者咳嗽時要輕,防止胃管滑到口腔。胃管固定松動時要及時告知護士,防止胃管脫出造成反復插管的痛苦。術前晚需行清潔灌腸,并告知患者配合方法,以達到效果。
皮膚準備:患者因病情重、精神差、術前不能直接洗澡,以防虛脫。應指導和幫助家屬行床上擦浴,并反復清潔備皮部位,指導使用中性沐浴液或性能溫和的中性皂和熱水擦浴。因為,膽管阻塞時,膽汁中的膽汁酸鹽滯留堆積在肝細胞內,部分膽汁酸鹽經過皮膚排泄,刺激皮膚加重瘙癢[2],同時注意保暖,防止著涼。
訓練床上排便:指導患者在床上進行增強腹肌和陰部肌肉的鍛煉。患者取仰臥位,向內收緊腹肌部肌肉,并保持10秒,然后放松,反復5~10次/日,有助于增強腸蠕動和肌張力,促進排便[3]。床上排便時全身放松,解大便時不可過度用力,以防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
術后健康教育
觀察指導:告知患者及家屬病情觀察的重要性。全麻術后2小時是危險期,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的同時,還應觀察患者的呼吸及術后蘇醒的情況。告知家屬術后2小時內不能讓患者睡覺,要多與患者說話、交談使其保持清醒;交談時盡量用詢問的方式,讓患者作簡單的回答或作睜眼、抬頭、抬腿等動作。因為,在此期間,潛在的危險并不亞于麻醉誘導期,所以,此階段的觀察很重要,應引起家屬的高度重視。
體位指導:告知患者術后2小時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以防止未清醒時嘔吐引起吸入性肺炎。患者完全清醒后,血壓平穩(wěn)即可墊枕或改為半臥位。有研究認為,床頭低和長時間仰臥位是吸入性細菌性肺炎的危險因素[4]。病情平穩(wěn)后,指導患者更換體位,定時翻身。翻身時將各引流管理順,以防將引流管扯脫,并講解預防褥瘡的方法和意義。
緩解疼痛的方法:麻醉作用消失后,患者常感到傷口疼痛,24小時內疼痛明顯,2~3天內逐漸減輕。告知患者及家屬術后傷口隱隱作痛是正常的表現,能承受的傷口疼痛可不必處理,可采用分散注意力或聽音樂等放松方法。指導患者術后傷口加以腹帶固定,教會患者咳嗽時雙手輕壓傷口,以減輕腹壓增大所致劇烈疼痛。
引流管的指導:術后常伴有多根引流管,如胃管、尿管、腹腔引流管、T管等。患者一般情況穩(wěn)定后,告知患者各引流管的意義。教會患者不定時地擠捏引流管,防止阻塞、打折。勿將引流袋提高,以防引流液逆流,引起感染。翻身時,動作輕柔,以防將引流管扯脫,引流管一旦脫出,應及時報告醫(yī)生處理。
飲食指導:術后48~72小時禁食,禁食期間,應注意口腔衛(wèi)生,配合護士行口腔護理,防止口腔感染。待腸蠕動恢復、肛門排氣、胃管拔出后,開始進食白開水、米湯、藕粉、稀飯等流質飲食,以后逐漸過渡到半流質和普食。飲食應選擇低脂、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素易消化的食物,忌食油膩和刺激性的食物。
活動指導:術后活動根據病情輕重和患者的耐受程度循序漸進的進行。術后1~2天,開始床上運動,如深呼吸、抬腿、定時翻身等,病情允許可適度離床活動,可先沿床而坐,再床旁站立,最后至病區(qū)內活動。早期活動可增加肺活量,預防肺部并發(fā)癥,促進腸蠕動,防止腸粘連,促進血液循環(huán),預防壓瘡和下肢靜脈血栓形成。
其它:針對術后心理特點,及時反饋手術和治療情況,給予安慰和鼓勵,幫助消除疼痛和不適感,促進康復。告知術后用藥及注意事項,若有不適,及時反應。
出院指導
飲食:膽道術后飲食指導尤為重要。指導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休息和飲食規(guī)律,少食多餐,定時定量。飲食選擇做到“五要”“五忌”。五要:一要將生吃的瓜果菜類洗凈,以防吃入蛔蟲卵;二要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三要強調飯菜用植物油烹調,以燉、蒸為主;四要吃些廋肉、雞、魚等蛋白質食物;五要多吃促進膽汁分泌和松弛膽道擴約肌及利膽的食物。五忌:一忌食含膽固醇高的食物;二忌高脂肪食物;四忌辛辣刺激性的調味品;五忌煙酒、咖啡,因為這些刺激性的東西均可使胃酸分泌過多,膽囊收縮造成膽道口括約肌痙攣,膽汁排出困難而誘發(fā)膽絞痛。術后3~6個月,可以逐漸添加脂肪飲食,以不出現腹部不舒適和腹瀉等消化不良癥狀為標準。
傷口:注意局部傷口衛(wèi)生,保持清潔干燥,待傷口完全愈合后,方可沐浴,若局部出現紅腫應及時到醫(yī)院檢查,謹防傷口感染。
休息:鼓勵患者正確對待病情,保持心情舒暢,術后1~2個月,身體處于手術后恢復階段,應勞逸結合,可行散步等輕體力活動,但不可做過重的勞動。
復診:告知復診時期和醫(yī)護人員聯系方式,若有腹痛、黃疸、發(fā)熱等不適及時來院就診。
T管:患者一般是帶T管出院,囑其出院后保護好T管,盡量穿寬松柔軟的衣服,以防引流管受壓;淋浴時用塑料薄膜覆蓋引流管處,以防感染;引流管周圍皮膚涂氧化鋅軟膏加以保護;24小時排空一次引流袋,并學會記錄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和量;根據醫(yī)生的要求進行夾管,夾管期間觀察有無腹痛、發(fā)熱等情況;若有引流不通暢、T管不慎脫落或其他不適癥狀應及時就醫(yī)。
參考文獻
1 王社芬,矯向前.常見病種環(huán)節(jié)護理模式與實踐[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0:29-30.
2 田敏,丁洪瓊,劉義蘭.肝膽胰外科護理[M].北京: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5:403-404.
3 姜安麗.新編護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368-369.
4 徐江,張靜.腹腔鏡膽襄切除術圍手術期的護理[J].西南軍醫(yī),2007,9(5):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