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靜脈穿刺采血、靜脈注射、靜脈輸液給藥是最常用的護理技術操作。但對于表淺靜脈暴露不是很充分的嬰幼兒和肥胖患者來說,找到可以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的方法是一直在思考的。
資料與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2月收治患者200例,入選條件:年齡0~14歲;表淺靜脈在不暴露;測量體重大于標準體重的20%及以上;需進行靜脈采血、靜脈注射、靜脈輸液者。按入院順序將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0例,兩組的年齡、性別、體重、治療方法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方法:觀察組靜脈采血、靜脈注射、靜脈輸液按照常規方法穿戴整齊[1],清潔雙手,準備用物,選定待穿刺的血管,用右手食指觸摸血管,選好進針點,用簽字用的筆或消毒棉簽的竹簽頭在選定的進針點處做一個記號,做記號時動作要輕柔,以免引起患者的不適。再常規消毒后,從標記的記號處使針尖斜面向上與皮膚成20°~25°角進針,見回血后順靜脈推進0.5~1cm。如果進針后沒見回血,可退針尖斜面到皮內,用左手的拇指壓住針柄并配合其余4指固定好肢體或頭部,消毒右手食指后沿穿刺點上方觸摸血管,再進針,肥胖者可加大進針角度至30°~40°。這樣反復不超過3次。對照組按照常規方法靜脈采血、靜脈注射、靜脈輸液[1]。
結 果
觀察組靜脈穿刺成功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討 論
兒科患者本來對住院就有抵觸反應或情緒,加之住院檢查、治療活動中,頻繁與醫護人員接觸,心里已有恐懼感,在靜脈采血、靜脈注射、靜脈輸液過程中,患者的表淺靜脈會應激性的收縮,肢體或頭部的扭動會加大靜脈穿刺的難度,這在表淺靜脈暴露不充分或肥胖兒患者中尤其明顯。巧妙采用上述方法選擇進針點,會使穿刺一次成功率大大提高。減輕反復穿刺給患者及家屬帶來的身體疼痛和壓力;減少反復穿刺給患者增加的治療支出;減少反復穿刺延誤采血、注射、輸液給患者造成的不良影響。患者及家屬樂于接受,適合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推廣。
參考文獻
1 殷磊.護理學基礎.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52-357,370-376,39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