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性面癱,亦稱面神經麻痹、周圍性面神經炎,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針灸治療面癱,一般預后較好。對周圍性面癱經過3個月治療尚不能得到完全恢復的患者稱之為“難治性面癱”。采用針刺患側腧穴加患側閃罐治療,效果滿意,現總結如下。
資料與方法
收治難治性周圍性面癱患者60例,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其中男24例,女36例;年齡20~71歲,平均44.32±8.56歲;病程均≥3個月。除外傷、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并發的耳源性面神經麻痹、后顱窩腫瘤或腦膜炎引起的周圍性面癱。排除針刺禁忌證,如血友病、血小板減少癥等凝血機能障礙性疾病。
治療方法: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①治療組:針刺患側翳風、陽白透魚腰、下關、迎香、頰車透地倉,不接電針,雙足三里(溫針灸),1次/日,每次留針20分鐘,1次/日,10次1個療程;同時配合病側閃罐療法。具體方法:連續閃罐至患側皮膚潮紅,1次/日,10次1個療程。②對照組:采用針刺患側翳風、陽白透魚腰、下關、迎香、頰車透地倉不接電針,雙足三里(溫針灸),1次/日,每次留針20分鐘,1次/日,10次1個療程;兩組均治療3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療效判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治療3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定。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軟件包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
結 果
以3個療程的治療為觀察期限,治療組中痊愈18例,痊愈率60.0%;所用的治療次數8~26次,平均12.6±2.1次;對照組痊愈10例,痊愈率33.3%;所用的治療次數15~30次,平均22.7±2.6次。兩組治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痊愈患者所用的治療次數比較差異亦有顯著性(P<0.01)。
討 論
中醫學認為本病是營衛不調,氣衰血少,腠理不固,脈絡空虛,風寒,風熱之邪侵襲陽明、少陽經脈導致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經筋失養,肌肉縱緩不收而致病。現代醫學認為可能是莖乳突孔突孔內急慢性炎癥、病毒感染、外傷等引起組織水腫,或骨膜炎以壓迫面神經,或因局部血管痙攣,導致神經組織缺血、水腫、受壓而麻痹,亦有認為局部組織水腫可能屬免疫反應所致。在治療上以扶正祛邪,通經活絡為原則,采用患側面部陽明、少陽經為主,循經取穴,鼓動經氣,補益氣血,促進氣血運動,并配合閃罐溫經散寒,理氣活血,使氣血通暢,營衛調和,脈絡充盈,肌肉經筋得以充養,使縱緩之筋恢復,則歪僻消失。
用針刺加閃罐在治療難治性周圍性面癱期間還應注意面部避免受涼,避風、保暖。此法可以縮短病程,使面肌功能恢復健康,最大限度地減少后遺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