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是因膽紅素在體內積聚引起的皮膚或其他器官黃染,可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1]。新生兒黃疸多以未結合膽紅素增高,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而未結合膽紅素對神經系統有潛在毒性,處理不當可造成永久性的后遺癥。
資料與方法
2008~2010年收治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145例,監測血膽紅素濃度均介于256.5~420μmol/L,詢問家長出現黃疸時間一般生后3~5天,就就診時間分3個階段進行分析。
結 果
2008年收治32例,1周內就診12例(0.375%)、2周內就診8例(0.25%)、2周以上就診12例(0.375%);2009年收治45例,1周內就診16例(0.25%)、2周內就診10例(0.21%)、2周以上就診19例(0.40%);2010年收治60例,1周內就診18例(0.30%)、2周內就診15例(0.25%)、2周以上就診27例(0.45%)。
討 論
分析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就診時間延遲原因:①受地區醫療條件限制:引起未結合膽紅素增高的原因為新生兒溶血病、紅細胞酶或結構缺陷、紅細胞破壞過多、腸肝循環增加、感染、窒息、低血糖等,由于我盟經濟欠發達,社區保健機構不健全,專業人員少,外來打工人員多,加之牧區人口居住分散,這就使許多孕婦在孕期得不到健康指導,有些產科及基層醫護人員對黃疸認識不夠,又無新生兒醫生,致使一些新生兒得不到及時觀察和監測膽紅素。②家庭因素:產婦及家屬知識缺乏,對新生兒黃疸發生的原因,其產生的危害性不了解,不會觀察,甚至有些家長受舊觀念影響,認為新生兒黃疸是自然現象,可自然消退,不用干預。③無訪視機制:產婦及新生兒出院后,因社區與醫院無銜接,醫院又無后續訪視,這就使家長得不到及時指導,致使許多新生兒生后早期出現黃疸,得不到及時就診,大多數新生兒出現其他疾病或打預防針時發現來兒科就診監測膽紅素值增高收住。
對策:①加強醫療衛生機構建設:醫療管理機構應加強衛生專業人員培訓,提高醫療保健人員對黃疸的認識,及時觀察新生兒黃疸情況,監測膽紅素,發現異常指征轉兒科治療;建立健全社區衛生保健體系,對轄區孕婦做到上門指導或定期組織講課,采取多種形式向孕婦宣傳孕期保健知識,為她們建立個人檔案,做好孕期及圍生期工作,防止感染,減少或避免產時并發癥,減少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②產后健康指導:告知家長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時期常見癥狀,可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黃疸一般情況好,多不需治療,足月兒2周內消退,早產兒4周內消退;而病理性黃疸則可引起全身臟器損害,甚至有后遺癥[2]。應及時治療,告知早發性母乳性黃疸是由于母乳攝入不足,胎便排出延緩,滯留在腸道內,胎便中的膽紅素重新入血,導致腸肝循環增加,使膽紅素水平增高,導致黃疸。早期開奶和增加哺乳次數可促進腸蠕動和減少膽紅素的吸收,也有助于預防母乳性黃疸的發生;告知家長觀察黃疸的方法,使家長了解疾病知識積極配合。③建立新生兒訪視機制:新生兒訪視是指產科、兒科或保健人員去產婦家中隨訪新生兒。目的是協助家長做好新生兒保健工作,指導科學育兒方法,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及時處理,保證其健康成長[3]。產婦出院時做好出院指導,對社區保健工作做的好的轄區,可將產婦交給社區進行后期管理,無社區保健條件的由醫院進行電話或去家中隨訪,掌握新生兒一般情況,如:精神、面色、哭聲、反應、吸吮能力、排便情況、有無黃疸,對黃疸新生兒監測膽紅素濃度,有病理指征的協助入院治療。
分析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就診時間延遲原因,采取積極對策,做好孕期及圍生期保健工作,加強社區醫療保健建設及保健人員培訓,對產婦及家屬做好健康指導,提高孕婦及家屬對黃疸的認識,做好喂養知識指導,及時檢測膽紅素,做好出院指導及新生兒訪視,及早發現高膽紅素血癥,及時就診,進行早期治療,可預防膽紅素腦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楊錫強,易著文.兒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4.
2 黃瑛.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對機體的損害及其防治研究進展.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1,26(2):83.
3 胡亞美,江栽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