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又稱新生兒肺透明膜病,多發生于早產兒,也可發生于剖宮產兒,糖尿病母親所生嬰兒,是因為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質(PS),生后不久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和呼吸衰竭,是新生兒危重癥;須臨床仔細觀察,盡早發現,及時處理,提高搶救成功率。現將2007年1月~2011年1月收治120例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臨床資料
2007年1月~2011年1月收治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120例,符合金漢珍等主編《實用新生兒學》的診斷標準[1]。其中男70例,女50例。胎齡<28周2例,28~32周74例,32~37周37例,37~42周5例,42周以上2例。出生1分鐘Apgar評分0~3分65例,4~7分52例,7~10分3例。體重<1500g 15例,體重<2500g 95例,體重>2500g 10例。母親患妊高癥20例,糖尿病5例。
臨床表現:癥狀多于出生后4~6小時出現,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60次/分并呈進行性加重、青紫、呼氣呻吟、明顯三凹征、肌張力低下、呼吸暫停甚至出現呼吸衰竭。血氣分析PaO2≤50mmHg,PaCO2≥50mmHg,pH值≤7.35。經過積極救治,治愈102例,死亡12例,放棄6例;氣管插管76例。
護 理
維持正常體溫,將患兒置于遠紅外輻射臺或開放暖箱,溫度36~37℃,相對濕度≥60%,注意體溫檢測探頭放置患兒身體表面,防止體溫過低或過高。
保持呼吸道通暢,維持有效呼吸,及時清除口、鼻及咽部分泌物,防止誤吸,必要時先霧化吸入后再吸痰,吸痰前先充分吸氧,注意無菌操作,動作宜輕柔、迅速,每次吸痰時間不超過15秒,防止誤吸引發感染。每2~4小時翻身拍背1次,對氣管插管患兒翻身時應注意保護氣管導管防止其脫出。不主張頻繁吸痰,容易加劇PaO2下降[2],吸痰時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和一次性手套,減少交叉感染。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定時進行空氣消毒,接觸患兒前后均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液洗手。各種用于患兒的儀器、管道使用前必須經過嚴格消毒處理并定期消毒更換,防止交叉感染。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用心電監護儀持續監測體溫、呼吸、心率、經皮測氧飽和度等,認真做好各項記錄。
根據病情及血氣分析采用不同的供氧方法和調節氧流量,使氧分壓維持在50~70mmHg,SpO2<95%,應防止氧中毒。嚴重患兒遵醫囑氣管內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質(固爾蘇),滴入前徹底吸盡氣道內分泌物,于患兒吸氣時并轉動患兒體位,從仰臥位轉至右側位再至左側位,使藥物均勻進入各肺葉,也可在滴入后用復蘇器加壓給氧,以助藥液擴散。
頻發呼吸暫停時行氣管插管并采用間歇正壓通氣,加呼氣末正壓通氣,選擇2.5~3.5cm的氣管導管,插管后妥善固定好氣管導管,防止脫落和滑出,每班記錄并測量氣管插管距門齒的距離,觀察胸廓起伏是否一致,防止氣管滑脫或移位。根據病情需要及時調整呼吸機各項參數,2~4小時行肺部灌洗1次,保持呼吸機濕化器內有足量的蒸餾水,保持氣道濕化。做好交接班工作。
保持口腔清潔防止口腔感染,不能進食者可保留胃管或胃腸外營養,保證足夠的營養及水分的供應,危急期應禁食由靜脈補充熱量,病情好轉后由消化道喂養。
健康教育:及時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病情變化時及時通知家長,告知家長病情的轉歸及愈后,取得家長的配合和理解,防止醫患糾紛發生,同時做好育兒知識的宣傳工作。
討 論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又稱新生兒肺透明膜病。指新生兒出生后不久即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和呼吸衰竭等癥狀,主要是由于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質所引起,導致肺泡進行性萎陷,患兒于生后4~6小時內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呻吟、紫紺、吸氣三凹征,嚴重者發生呼吸衰竭。發病率與胎齡有關,胎齡越小,發病率越高,體重越輕病死率越高[3]。
本病為自限性疾病,生存3天以上者肺成熟度增加,恢復的希望增大[4]。在162例患兒的病情觀察體會中,應密切注意呼吸和缺氧情況,及早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質,適時機械通氣,建立有效呼吸,加強呼吸道管理,嚴格無菌操作,提高搶救成功率。
參考文獻
1 金漢珍,等.實用新生兒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421-427.
2 劉錦紛,主譯.羅伯頓新生兒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513-532.
3 崔焱.兒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22-124.
4 鄭顯蘭.現代兒科護理手冊[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1:64.